8月16日晚上八时许,随着一声令下,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蒋墩村的作业点上,一枚枚人工增雨弹发射到目标云层。几分钟后,太湖西山岛上,一场岛民们期盼已久的大雨降临全岛,数小时之内降雨量达到了34.5毫米,这场“及时雨”让持续“高烧”了几十天的西山岛缓了一口气。
记者看到,在烈日爆晒和高温烘烤下,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林变得枯黄;一棵棵枇杷树、杨梅树、板栗树、茶树在“干渴”之中萎焉;曾经碧波荡漾的“西山小九寨”也在持续干涸之下露出大片底泥……树木干枯,山岚变色,美丽富饶的太湖生态岛一度陷入十万火急之中。
面对空前严峻的旱情形势,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数以千计的基层干部坚守在抗旱一线,党员们带头冲锋在前,村里所有的村民都加入到抗旱队伍中,数万西山人齐心协力,抗旱自救,抢救关系到岛民生计的数万亩果林、茶林。
山坡上不少茶树和果树已经枯死。资料图片
几十年前种下的茶树,正成片成片地枯死
8月15日下午4点,太阳还很强烈,此时气温在40度左右。从苏州市姑苏区赶来送水的洒水车正把清凉的水灌倒路旁的储水罐里,81岁的黄裕生则把储水罐抽到8个小桶里,路旁的一个果园里,有他家16棵枇杷树。黄裕生拄着拐杖,挑着两个水桶,颤巍巍地走进果园。果园里,枇杷树的枝桠横生,本来行动不便的老人硬是从树枝下穿行。来到自家种的枇杷树下,老人拎起水桶,把水浇到枇杷树下。“按这个旱情,我得浇6桶水才够,但我腿脚不便,浇4桶也可以让枇杷树喝个半饱。”黄裕生就这样走了4个来回,又把一个个水桶灌满水,然后对记者说,“我实在没力气了,这几个桶只能等晚上我53岁的儿子下班后来浇了。”
而在储水桶旁的一块小空地上,聚集着一群来自周边村庄的果农、茶农,在汗水反复浸润下,他们全身早已湿透,每个人身旁都摆着一台因故障无法工作的汽油抽水机,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售后维修人员的到来。
“长这么大,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大旱天,再这样下去,山里的果树、茶树就剩不了多少了。”今年72岁的石公村村民秦建平满脸焦虑地说,他告诉记者,往年的这个时候,偶尔也会有几天是比较干旱的,但往往只要用肩挑点水到山里浇浇就行了,过不了几天就会下雨的。但今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即使用汽油抽水机不停地抽水上山浇灌,还是无法完全阻止果树、茶树的枯萎。进入8月份以来,村民们几乎日夜不停地在山上抗旱,可即便人的身体扛得住,抽水机也“吃不消”,秦建平花3000多元新买的汽油抽水机才用了四五天,就已经来维修了两次。
宋丽家的茶树成片地枯死了。王伟健摄
与石公村相邻的东蔡村的情况也没好多少。下午4点刚过,东蔡村的进山小道就热闹起来,搭载着各种水管的电动三轮车一辆接一辆地开上山去。
“一刻也不能耽搁了,少浇几桶水,山里的树可能就得多枯死几棵。”东蔡村二组村民宋丽忧心忡忡地说,出了进山小道,顺着曲折狭窄的山路往上爬,约莫五六分钟,就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太湖风光尽收眼底。可与远处的美景相比,脚下的宋丽家茶林情况却不容乐观,到处都是枯枝烂叶,这片茶林面积有四五亩,里面的茶树都是几十年前她婆婆种下的,现在,这些茶树成片成片地枯死了。
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西山板栗收获的时节,但在宋丽家的果林里,枯黄的板栗树上只能看到几个零星的小果。枇杷树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由于缺水干旱,树叶大都呈下垂状态。宋丽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旱情,这个时候,枇杷树的枝头上应该长出了花生米那么大的花苞了,但浇了几次水后,花苞还是没有长出来。“明年的收成是没指望了,但只要果树、茶树能存活下来,那就谢天谢地了。”宋丽说。
进山抗旱的秉常村村民。王伟健摄
不仅老百姓的果林、茶林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西山这座风光旖旎的生态岛也在极度“干渴”之下变得“容颜失色”。
碧水澹澹、青山袅袅,亭台俨然,掩映于绿树群芳之中,位于西山大昆山北密林深处的天王坞是一处集乡间野趣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绝色山坞,有着“西山小九寨沟”之称。
这次大旱中,天王坞情况如何了?8月15日傍晚,记者驱车来到了天王坞水库,很远处就能听到水库里的抽水机发出的轰鸣声。下了车,走近岸边,在水库入口显眼的位置,竖着“水深危险”的警示牌,但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看到,这座碧波荡漾的水库已经见底了,大部分底泥干涸龟裂,裸露在外,只有水库的东北角还有一摊浅水。
一个多月以来,这处清幽的“秘境”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水位每天都要下降差不多一米,取水点的位置每天都要变动,不然就抽不到水了。”一位看守在抽水机旁边的村民告诉记者。
河道断流,水池干涸见底,驱车行驶在环岛公路上,放眼望去,一座座曾经郁郁葱葱的山林在烈日烘烤下被“染成”暗红色、深黄色……旱情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
很多外人难以想象的是,西山岛地处太湖之中,守着这么一湖好水,为何还会如此缺水呢?根据气象部门的解释,今年西山遇上罕见的“干黄梅”,自6月23日入梅至今,金庭镇平均降雨量仅88.2毫米,还不足正常年份同期“零头”,近期苏州虽然下了多场雷阵雨,但每次都与西山擦肩而过,持续的高温天同步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严重失墒,加剧旱情。
数千名党员和志愿者抗旱,一切为了给树木解渴
山脚下,是烟波浩瀚的太湖,有充足的水源;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陷入极度“干渴”中的果树、茶树,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引太湖水上山抗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如何因地制宜确保太湖水进得了岛,上得了山成为一道难题。
但旱情就是命令。面对日趋严峻的旱情形势,金庭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连续多次召开会议,统筹调度抗旱物资、电力供应、人员保障,“白天+黑夜”连轴作战,镇、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全力以赴与百姓共抗旱情。
堵豪杰正在检查抽水泵。王伟健摄
8月16日早上五点不到,秉常村村委会安全员堵豪杰就被急促的闹铃声吵醒了,这两天山上蓄水池的水供不应求,他得和村里的几名工作人员一起,赶在下午村民集中上山浇灌前铺设好一条新的临时供水管道。
“现在是抗旱的关键时期,得保证山上的水源充足。”堵豪杰说。秉常村离太湖岸线相对较远,要铺设一条临时供水管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从太湖边的仇巷江取水口到山上的蓄水池,一共要铺 2.8公里的水管,50米一卷的水管要铺上近60卷,如果有一个接口漏水,或者有一段水管不小心被折弯,水就到不了山上。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这几乎成为了堵豪杰的工作常态,两个月前,堵豪杰刚到村里任职时,还是白白净净的,但如今,他整个人都晒得黑乎乎的,平时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肤色变成“小黑炭”。
衙甪里村临近太湖,取水难度相对要小一点,用大功率抽水泵将水从太湖抽到通湖河道,将河道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后,水便会沿着四通八达的小沟渠流到一个个蓄水池中,村民再从中抽水上山浇灌果树、茶树。
然而,由于不少蓄水池淤泥沉积很深,很多沟渠的堵塞点也较多,极大影响了输水效率。衙甪里村党委书记吴健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7月底开始,村里面的一百多位党员就主动请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领着村民们进入抗旱一线,他们扛起锄头、拿上铲子来到田间地头,挖水池,修沟渠,疏浚河道、筑坝囤水……短短一个多星期,村里的数十个水池和几公里长的沟渠就被修整一新。
消防车在给路边的水桶加水。资料图片
“目前抗旱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能多救一棵树就多救一棵树。”金庭镇党委书记包勤康说,旱情依然严峻,但金庭并非“孤军奋战”,旱情发生以来,苏州市、吴中区两级政府多次协调物资调拨、资金保障、人力支援等事项,周边板块的增援力量也迅速开进金庭镇抗旱一线。
位于西山岛上缥缈峰西北麓的水月坞是洞庭山碧螺春的发源地,西山最好的碧螺春都在这处小山坞里,在这次旱情中,水月坞的1800亩茶林也受到“重创”。
为了抢救山上的茶林,8月14日晚,在苏州市里的调度下,苏州消防救援支队紧急驰援水月坞,并带来了一套每小时供水量可达720吨的远程供水系统,将两公里外的太湖水引入西山地质博物馆的景观水池,然后再抽水上山进行浇灌,有了强援后,最近这几天,水月坞的缺水情况已得到极大的缓解。
不仅政府部门在全力抗旱,数以万计的果农、茶农也日夜坚守在山间地头进行自救,走在西山岛上,到处都是翻水、引水纾解旱情的场景,一道道水管从山脚顺着山道蜿蜒而上,各式各样的抽水泵发出的轰鸣声响彻山涧。
8月15日下午五时许,在东蔡村一座低矮的小山坡上,今年65岁的果农蔡志杰正忙着给枇杷树、茶树浇水,他们家有十几亩林地,分散在七八个地方。“白天水温高,我们就戴着头灯,在晚上或凌晨上山浇水。”蔡志杰说,为了抗旱,这段时间,他和老伴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左右。
蔡志杰告诉记者,刚开始,村民们都在被“抢”水,蓄水池早就空了,没有水,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树、茶树枯死掉。但现在,政府部门调来了很多抽水泵,通过管道,太湖里的水源源不断地引上山,附近的几个蓄水池一直都是水源充足。“虽然这段时间非常辛苦,但是水上来了,我们的果树、茶树也就有救了。”蔡志杰说,他们把茶树果树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生命,总要多付出一点。”
半夜取水要去给果树浇水的村民。王伟健摄
抗旱之后,如何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然而,短暂的气温下降后,从8月18日开始,温度又在上升,火辣的太阳再次烘烤着大地,对于刚缓了口气的西山来说,旱情依然严峻。
这场罕见的旱情,也让西山这座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的生态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据初步统计,金庭镇茶叶种植面积1.9万亩,目前受损约为25%;果树3.9万亩,受损面积约占38%。
金庭镇副镇长、团委书记刘成在现场检查水管质量。资料图片
大旱还在持续,损失在不断增加,在金庭镇,全民抗旱还在继续。81岁的黄裕生问记者:“以后如果还有旱情,我还要这么辛苦地抗旱吗?”
“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就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金庭镇副镇长、团委书记刘成说,西山的果树、茶树大都生长在丘陵山坡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全岛的干旱问题,就得修建起覆盖全岛的“引水上山”工程。
建于2014年的仰坞“引水上山”工程。资料图片
事实上,早在8年前,金庭镇就开始做过一些小的尝试。位于衙甪里村的仰坞是西山一处重要的果品茶叶生产基地。走进这个小山坞,一路上连一根临时搭建的抽水管也看不到,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除了少数无人打理的果树、茶树出现了枯黄外,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就好像这场大旱唯独绕开了这个小山坞一样。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就在地底下。衙甪里党委书记吴健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为了建设红桔保护基地,仰坞建了一个小型的“引水上山”项目,挖了三个蓄水池,通过一根埋在地底下的输水管道,将蓄水池连接起来,只要打开山脚下的水泵开关,太湖水就会源源不断地被输送上山,用来浇灌山上的林木。
“这个小小的‘引水上山’工程在这次旱情中立了大功,希望这次旱情过后,岛上的其他地方也能建起这样的‘引水上山”工程。”吴健说。
仰坞的茶林依旧郁郁葱葱的。资料图片
事实上,很多年前,金庭镇就开始谋划这一项目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未能全面实施。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座生态岛,金庭镇在建设方面的红线很多,镇里面曾初步算了算,涉及管控的各类法律法规多达93条,引水上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受规划、林地等因素制约,前期可行性分析、报批报建难度大、耗时长。有时候,连清理修缮一条排水沟,也要受到诸多政策的束缚。
秉常村朴树下有一个蓄水池,村民们就从这里引水上山。王伟健摄
该负责人还表示,这些天,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建设方案正在讨论深化,计划在全岛统筹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清洁小流域等引水上山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岛的农业、水利、消防等基础设施。
接下来,以这些硬件设施为基础,西山将构建一个覆盖全岛的水循环系统,让西山岛的每一座山坡都能享受到茶果飘香,流水潺潺,鱼翔浅底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