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秦王朝的超级防御工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长城贯穿中国北部,绵延万里,是怎么选址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沿着现在长城所在的位置建造呢? 长城位置的背后有秘密吗? 如果你想知道,就让编辑曝光。
本文所有的照片,都来自网络。 感谢原作者。 侵犯权利的,请联系本期作者删除。 图像与内容无关,请不要指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相继灭亡韩、赵、魏、楚、燕和齐国后,实现了对中原的大统一。 公元前214年,秦开始专注于对付自己的劲敌——匈奴,决定北上大将军蒙恬反抗匈奴,驱逐出秦境后,修建万里长城以永固边疆。 事实上,秦长城建于原秦、赵、燕三国长城之上。 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凭着崇山峻岭之势,秦长城有如巨龙,气势磅礴壮丽,被现代人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中原地区气候湿润舒适历来以农耕为主,而北方游牧地区大部分气候条件干燥寒冷,需蓄畜与水草同迁而生。 是什么造成了南北方这么大的气候差异呢? 这也必须提到气象名词——400mm等降雨量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部分流经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主要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就是这条线,把我国的地理环境大致分为西北和东南两大区域,又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把气象地图拿来,努力找到400mm等降雨量线,就会发现惊人的大秘密。 400mm等降雨量线的分布趋势,竟然和长城的建筑位置基本一致。 没错,更通俗地说,秦始皇在长城上画了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400毫米等降雨量线”,真是不可思议。
这是偶然的还是另一个原因? 让我们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中原文明居民历来以农业为主,依靠耕地,他们发现越往北崇山峻岭越多,粮食作物产量相应下降。 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喜欢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放牧,牛羊成群才不愁温饱。 但是牧民们越南越发现作物多、水草少、气温高,不适合养牛和马。
在这样的物竞天择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出现了“隔离带”。 这个“隔离带”不仅是湿润气候和干燥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双方经常发生争端的古战场,所以秦始皇在这里修建长城绝非偶然和偶然,这是人类繁衍生存几千年,对环境选择的必然结果。 当然,“几乎一致”并不是指“完全一致”。 长城可以屹立千年,屹立不移,但“400毫米等降雨量线”却不变。 气象学数据显示,秦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开发规模开始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加快,大量植被破坏后,气候干燥异常。 北方也是如此,游牧民族数量激增,草原沙漠化,降雨量减少,导致了400mm等降雨量线的错位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从距今400mm等降雨量线的位置和现在长城的位置来看,相对比秦汉时期两者的吻合度要下降很多。 因此,只能说“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