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平衡区如何实现产销平衡——基于甘陕两省四县粮食调研

甘肃、陕西是粮食产销平衡区,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技术发展旱作农业,粮食形势总体向好。为了解西北旱作地区粮食生产情况与发展方向,2021年7月我们前往甘肃会宁、通渭和陕西蒲城、富平调研。四县均为重要粮食大县,代表着当地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他们对旱区农业的成功探索,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马铃薯黑膜覆盖技术,以及玉米马铃薯的优质繁种,充分展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效用。

一、促进粮食产销平衡的经验做法随着新世纪后气温逐年上升、降雨不断增加和雨季有所提前的有利变化,为实现稳定的产销平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种粮面积。农田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1999-2020年,会宁累计新修梯田235.7万亩,年均10.71万亩。“十三五”期间,通渭修建梯田23.8万亩。两县完成了由过去吃不饱到如今粮食完全自给、农户有余粮出售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梯田+玉米”、“梯田+马铃薯”等多种现代农业样板,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帮农民换“穷貌”,这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最真实、最感人的写照。

抓关键技术推广,突破旱作农业卡脖子技术。甘肃研发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和马铃薯黑膜覆盖栽培两项拳头技术,突破了旱作农业发展瓶颈,玉米亩产增加35%以上,马铃薯比常规种植增产30%-50%,改写了当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仅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项技术,就把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25个百分点,国家粮食安全就需要有这样的硬核技术支撑。

抓种植结构调整,推动水土高效配置利用。甘肃小麦生长与自然降水严重错配,常年亩产不到400斤,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甘肃适度调减小麦,扩大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种植。调整后的作物生长与降雨同季同周期,提高了作物与生产要素的匹配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出。2019年甘肃小麦面积比2003年减少23%,玉米、马铃薯增加79%、13%,粮食总产增加47%。

抓农牧结合,实现稳粮增收。两省形成了“粮食种植+肉牛养殖”的粮草兼顾新型农牧业结构。会宁县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下,三亩玉米可满足一头牛的秸秆需求,一头牛三年生两个牛娃子,养到六个月每头卖1.5万元,3年收益3万,玉米过腹增值。牛粪还田稳粮提质促增收,蒲城县赵大户家“吃牛粪”的小麦颗粒饱满、容重高,每斤多卖5-6分钱。

抓产粮大县大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甘肃粮食补贴资金向大县倾斜,其亩均补贴、人均补贴和户均补贴分别为14.4元、20.8元、87元,远远高于全省5.32元、9.94元和44元的平均水平。建成的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284万亩,分别在马铃薯产量前两名的安定区、会宁县。

二、稳定粮食产销平衡的问题与困难“最年轻的农民56岁”,谁种粮问题更加突出。种粮“断代”风险在甘肃更加突出。会宁县高陵村有2272个村民,留村的924人中最年轻的56岁,60多岁的超过一半,70多岁的有238位。乡村振兴缺的不仅是人才,还缺农民!”

“种一季粮不如打两天工”,效益低问题依然存在。粮食单产偏低、农资成本高,基本不赚钱。会宁农技中心介绍,全县小麦平均亩产仅400斤,毛收入才500元,勉强折抵成本,如计算人工成后,小麦每亩亏36元。

“吃个饭的功夫机器就坏了”,农机问题制约严重。适应旱作和山地的农机供给不足、质量低下。蒲城县的一个镇在收获时节一晚上坏了50台农机,收粮都找不到收割机。富平县吉顺祥家庭农场2014年买的德国索利特动力驱动耙,现在还好好的,而国产耙齿吃个饭的功夫就坏了。

“80%以上靠转移支付”,财力不强、手段不多普遍存在。四县地方财政支出分别是其财政收入的16.64倍、18.29倍、4.91倍、8.29倍,80%以上都靠转移支付,无力再拿出资金支持粮食生产。涉农资金中用于粮食生产的部分减少,增加了抓粮难度。陕西每年7000万的一喷三防资金逐年减少后,2021年彻底取消。

三、保持粮食产销平衡的思考与建议我国有11个粮食产销平衡省份,覆盖3.1亿人,实现“基本平衡”需要1.78亿吨粮食,缺口6276.5万吨。西北5省份缺口占平衡区总缺口的22%,未来继续稳定西北地区粮食生产供应,关键要做好黄河流域旱作农业这篇文章。从国际借鉴看,以色列每立方米灌溉水生产3.64斤粮食,比我国西北高1斤。充分借鉴该国节水用水模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西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将迎来新突破。从环境机遇看,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03-2020年,西北地区每10年降水量增加5.5毫米、升温0.25℃。气候变化有利于植物体内物质转移和积累,也使一些缺水土地转化为可利用耕地,有助于增强西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从技术基础看,甘肃以节地节水节肥的高效日光温室为载体,集成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等技术,解决了日臻突出的种粮与特色农业用地矛盾。探索的高效节水肥等先进技术,对全国旱作农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也对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方案。黄河中上游的旱作农业区,土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光热水土资源远没有释放出应有的生产潜力,依靠重大技术创新并采取有效措施,增产潜力巨大。

制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农业行动方案。做好新时代旱作农业大文章,要加快建立西北新型旱作制度,以实现粮食产需平衡为目标,以发展农业节水为中心,坚持以水定产,调减低产粮食品种种植,增加马铃薯玉米面积,提高耕作种植与降水周期匹配度。围绕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深挖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率。

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县应与主产区产粮大县享有同等政策支持力度。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大县,与主产区大县有同样功能,甚至在局部区域发挥的功效影响更大,应享有粮食主产区同等待遇。需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提升工程。同时,针对部分产粮大县粮食减少已不符合现行标准的现象,要动态更新产粮大县名单,以便更加精准支持。

出台绿色技术补贴,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加大节水工程设施、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地膜回收等绿色补贴支持,发挥政策的绿色导向和激励效应。实行差别化水价政策,探索农业用水补贴和节水奖励。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农牧结合。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强托管等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供给。加大粮改饲和示范模式推广力度,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提质增效。

进一步细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将具体要求纳入粮食安全考核,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强化党委宏观把控与政府责任落实相结合、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相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崔奇峰、普蓂喆、张琳、钟钰)

THE END
0.草原.荒漠B.耕作区.牧业区C.北方地区.南方地区D.半干旱区.干旱18.大兴安岭以东和以西分别属于( ) A.森林草原、荒漠B.耕作区、牧业区 C.北方地区、南方地区D.半干旱区、干旱区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大兴安岭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以东的植被是森林,以西是草原;该线以东是耕作区,以西是牧业区;该线以东是半湿润区,以西是半干旱地区;该线以东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gkehA:87f=9:997fc616khc4d:8:;j;61
1.跨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干湿地区的省区有()A.新疆维吾尔分析:科学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解答:解: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结合中国政区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得出选项中的甘肃、内蒙古和陕西省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干湿地区.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g889n>745;5cA65d9<9fmf88didh9f3d
2.半干旱区对应的主要植被特征为()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D.荒漠分析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解答解: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及其天然植被: 干湿地区分布地区天然植被 湿润地区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森林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8;l:he3:f3l9::7614ljh9ckb2j6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