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年三游长江写下的气势磅礴,在三峡建设者的手中成为了现实,可建成17年之火,积攒的泥沙竟有每年超万吨之多。
三峡大坝淤泥为何如此严重?为保稳定运行,我们又该怎么做?
修建难在一时 功在千秋
汤汤洪水,气势虽有,人命更多。
汉初至清末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的灾情,是旧社会的无力抵挡,6300公里的生命线,在上下流雨季重叠时,就会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轰动的“庚午之灾”,洪水直冲洞庭湖,从荆北到汉江平原,皆是汪洋,粮食毁于一旦。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内战连绵,国民党的全部心思放在夺位之上,水政无人问津,直接导致江河泥沙淤积,1931年特大水灾由此诞生,津浦铁路直接停运54天。
从密到疏,伟人之眼光无一纰漏,正逢相关人员在1953年向之介绍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毛主席大手直指三峡“费劲修建支流水库依旧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直接在总口子上卡起来?”
一句“先修个三峡大坝”让人醍醐灌顶,小平同志在1981年的“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再次助力,终于在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第一期工程,预计耗时五年,但砥砺齐心之下,最后一车石料在1997年的11月8日倾倒入海,在江河中截流的奇迹,中国人真的做到了。
智慧是无限的,效果是惊人的,到2020年,三峡水库的拦洪总量已经超过了1500亿立方米。
但三峡工程的防洪毕竟不是把所有的洪水都“存起来”,等到干旱时开闸,它的作用只是短暂的“拦洪峰”。
每每汛期要来,三峡工程就会提前将蓄水位降低至145米,腾出的空间,就是用来存放洪水,而当饱受雨水折磨的是下游时,它又会削减上游的洪峰,最大程度控制出库流量,为下游的雨水缓冲争取时间。
一个大坝却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明是智慧之结晶,发挥用处的时候是块宝,可当发生一些别的坏事,三峡却成了首要的“背锅”对象。
好时是宝 坏时是草
一旦西部地区发生强地震,立刻就会有人将矛头指向三峡工程。
他们自诩解释合理,但这般之谬论,根本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三峡蓄水期间,确实或因岩溶和矿洞浸水引发极为微小的地震,但其影响范围,只会是在距离库区脚筋并且接近极限状态的地方,最大距离不过超过10千米。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地震带,直接原因就是地下深层次板块之间的碰撞,而三峡大坝所属的,是上扬子台褶带。
暂且不言两者所属板块构造的截然不同,区域之上,也是相差甚远,两者之间,就是一条平行线。
但对三峡的不解和怀疑,自然也不是只有这一处,有些说法,竟然觉得三峡水库,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罪魁祸首。
他们搬出来的证据,也是相当有“可信度”的。
三峡水库自2003年开始蓄水,阴差阳错之间,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
2006年川渝大干旱、2009年西南地区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两个季节严重干旱。
一时之间,“三峡大坝阻断了大气环流影响了周边气候”好像成了合理,他们觉得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缺口,是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
自认合理其实只是谬论一条,仅仅只有180多米的三峡大坝,凭什么有直插云霄的本事,去阻挡或者阻断大气环流?
说三峡大坝对附近局部天气有一定影响还有可能,但它的影响范围,最多不会超过20千米!
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是因为东亚的大气环流,以及海表的温度变化有关。
当然,问题还不止这些。
长江、黄河固然耀眼,鄱阳湖和洞庭湖也是紧随其后,但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后,这两处地区的中下游就出现了数次旱情。
炮火很快再次集中在三峡大坝的身上,最为激烈的时候,已经有“设闸拦水”的口号喊出。
面对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一直有着“容纳四水”的调节作用,而它的这份好,也有着三峡大坝的一份功劳。
泥沙淤积 何去何从
没有大坝之前,汹涌的长江水为洞庭湖送去的不只有水,还有泥沙,淤积的泥沙导致洞庭湖的面积不断缩小,而大坝的建立,一道闸门,算是帮洞庭湖抵挡了一些。
下泄的水愈发清澈,这对洞庭湖入江口的冲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淤泥还在,这些问题也正是三峡工程比较让人担忧的地方,累计的18亿吨淤泥该怎么办?
但其实,这个数据看着可怕,累计的总和,占据大头的,其实是大坝刚建的前几年,近年的研究表明,泥沙入库的量,其实是在每年减少的。
双管齐下的效果最佳,上游也开始新建水库,两者的联合调度之下,泥沙淤泥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得到近一步的缓解。
更何况,恐怖的18亿背后,是三峡大坝高达393亿立方米的总库,占比不过7%,形势虽然有点危急,但开始够早的补救,绝对能够力挽狂澜。
有人曾经提过采挖泥沙的建议,但三峡大坝不仅没有采用,甚至明令禁止不允许私自采挖。
挖沙之想法是因为天然河砂价格的水涨船高,想着能够顺带解决泥沙淤泥的问题,可谓是两全其美,但是三峡大坝的泥沙却不能轻易动,这一片,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多年以来,三峡大坝流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态环境,各个环节相扣相成,一旦大范围的采砂行动开始,生态环境就必遭破坏,大坝的底部也有可能会被动摇。
毕竟三峡大坝的泥沙问题说到底还是排放和制造不平衡的问题,想要解决,提高冲沙效率,就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但是,坝下之形势,依旧要重视。
虽然并未发生重大险情,心中却必须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加强河道检测,控制应急过程,继而保证敌方的安全。
固有泥沙量太多的问题,但却在可控范围之内,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在稳步的进行中,所以不必过分担忧,至于对三峡大坝过分的“针对”,也是没有必要。
任何工程的功能效益都是有一定范围的,安静享受好处的时候未有感恩,一有意外就集中火力,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毕竟目前除了三峡工程,也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长江干流的防洪问题。
文明之产物虽不一定完美,却定然有存在之必要,以偏概全,实在不看取!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