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22年,耗资2500亿,三峡大坝的建成,在国际上收获的赞誉数不胜数,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因为三峡大坝背井离乡迁走的居民来说,真的值得吗?
作为长江最瞩目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建成,主要包含防洪、发电、航运、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六大作用。
建成为止的18年来,它时刻保护且提升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其淤泥的泥沙也越来越不容乐观。
假如,泥沙一直这么淤积下去,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
泥沙淤积 刻不容缓
三峡大坝在最初兴建时,曾毕生都在致力研究中国河流水文、水流泥沙的黄万里教授(1911-2001)发表过反对意见。
由于地势原因,长江水流往下走时,只有三峡一个出口;那么,如果大坝按照方案中那样修建,水底的砾卵石被大坝拦截,泥沙排除受到阻碍,一旦达到了一定量级,未来十年内是否会发生堵塞事件,谁也说不准。
一直以来,三峡大坝都很注重淤积泥沙如何处理的问题。蓄清排浊就是最基础的处理泥沙的手段。
事实上,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还借鉴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期长江三峡末端葛洲坝水电站建成的成功经验,不仅是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实践问题;
葛洲坝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其积攒下来的理论数据充分,对整个三峡大坝工程的实施百利无害。
值得一提的是,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几乎90%的泥沙都集中在汛期,通过正常的蓄清排浊手段,基本都能清理掉。
但三峡大坝的泥沙偶尔会没有规律可言,其水位要紧随泥沙的真实情况而调整:汛期泥沙较多,大坝适宜调低水位,使得排水更顺畅;
但汛期过后,泥沙没有那么多,蓄水量可以相应调大,用于发电、航运或者农业灌溉等。
其实,任何一个蓄水作用的工程,泥沙淤积都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只是三峡大坝浩浩荡荡,泥沙难免淤积的多一些,但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倘若未来有一天,泥沙淤积情况真的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也要相信如今越来越精进的科研技术,一定是可以做到人工清沙那一步的。
万一真的有那么一天,人工清理出来的沙子也不必担心,其用作建筑方面的原材料,也是格外受市场欢迎的。
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现在三峡大坝越来越严重的泥沙淤积,无疑都在验证黄万里教授预言的远见。
但三峡大坝目前来说,甚至未来五十年来说,应该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何时会出现,现代的水利专家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总之周期很长就对了。
“杞人忧天”
关于三峡大坝的功能,除了众所周知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其最惠民的作用还是——蓄水。
极端天气人力无法扭转,丰水年多出来的水蓄积起来,等枯水年时再调出来用。水资源均衡且充裕。
有20世纪20年代时期,美国的波尔德峡谷工程建成,米德湖和胡佛水坝的前车之鉴,三峡大坝一定会严加防范。
毫不夸张的说,美国的胡佛水坝几乎养活了全美三分之一的蔬菜产量,尤其米德的水,有75%都用于农业灌溉。
胡佛水坝和米德湖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应付每一次的极端气候变化,早就耗损严重。
时至今日,其水域所在的科罗拉多河,上游分流和下流需要的大量水资源,使得本身就是淡水湖的米德湖,逐渐干旱、甚至可能“沙漠化”。
三峡大坝从动工到竣工,再到现在惠民惠国,也才不过22年!可见,其未来泥沙会淤积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件比较久远的事情。
虽说中国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也有一个典故叫“杞人忧天”。
22年的时间,中国从疯狂崛起的九十年代,发展到如今21世纪,在国际上极受尊重的大国之一,谁又能保证,在未来的几十年,三峡大坝是否会有更精进的科学研究?支撑它能永远存活下去呢?
参考: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王亦楠;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