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为何华北地区“春旱”多发看春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降水盐渍化

中国气象报社:多发的华北地区“春旱”

课程标准: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华北地区十年九旱,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全国之首。

华北地区的降水,多集中于7月~8月。3月~6月,这一地区常常少雨多风,回暖快,蒸发强烈,干旱为这一地区的春天涂上了特有的底色。

春天,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经过一个冬天休眠之后的草木、庄稼,正处在需要水分以促使萌芽、拔节、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小麦从返青到拔节期间所需水量占其生长期总需水量的12%左右。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一年干渴的土地需要春雨的润泽。春季发生的干旱与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的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旱灾的危害主要有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欠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曾作 《春愁》:“漫说韶光好,关心另有愁。雨悭禾未种,土渴麦难抽。吏牍勤披检,民风肆访求。寻芳游冶子,争识庙堂忧。”作者的“春愁”,为的就是“春旱”。

华北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华北地区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季风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还没有影响到华北地区。降水少,加之升温快,蒸发加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同时,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需水量大,使得这一地区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这些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国以来,华北地区曾先后发生过1960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华北是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对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构成了威胁。

2003年,河北省连续第七年干旱,5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比常年偏少10亿立方米,灌区200万亩耕地无水可供,18万眼机井出水严重不足,303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2007年,河北省因干旱少雨,旱情持续发展,受旱面积达到3600万亩,23万人因干旱出现季节性临时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春旱形势十分严峻。

2008年春季,河北省85%的地区达到重旱程度,耕地受旱面积5000万亩,25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同时,由于降水减少,水库蓄水不足,而用水量大量增加,造成了这一地区地下水严重不足,形成了华北平原地下“大漏斗”。

目前,节水农业正在这一地区兴起,并利用人工增雨等抗旱措施,开源节流,以期缓解干旱缺水的紧张压力。

背景材料

长城网讯从河北省水利厅获悉,为服务春耕生产,保证冬小麦丰收,省水利厅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立足于抗御特大干旱灾害,及时启动水情、墒情和旱情监测系统,指导各地科学抗旱保春播保夏收。

据3月11日全省188个人工墒情监测点实测土壤含水量统计,全省有49个监测站点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处于缺墒状态.

截至3月11日8时,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约31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多近3亿立方米。

专家表示,这次监测没有包含张家口和承德等未解冻地区,缺墒地区主要以轻度和中度干旱为主。全省大中型水库虽然蓄水比常年多,但我省气候特点往往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若后期降雨偏少,未春灌麦田土壤墒情将进一步降低。各地应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和土壤墒情,适时启动灌区、泵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实施科学灌溉、节水灌溉,确保冬小麦正常生长,确保夏粮丰收。

据了解,今年全省大型灌区春灌计划用水量7.8亿立方米,覆盖面积376.9万亩。自2月中旬以来,各灌区陆续开闸放水。截至3月12日,全省从南到北,已陆续有跃峰灌区、石津灌区、滦河下游灌区等11处大型地表水灌区开始春灌供水,累计供水量约1.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约64万亩。

热点解读

以热点事件为背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主要考查华北地区春播的困难、华北春旱的原因、华北春旱的解决措施、华北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缓解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我国长江中下游旱灾的原因、缓解措施等。

考点链接

一、春旱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华北春种面临的困难

春旱缺水;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技术水平低。

2.华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春季回温快,蒸发大;春季降水少;春种需水量大。

3.华北春旱的解决措施

①在较大河流上修水库,夏季拦蓄洪水,春季引水灌溉;

②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

③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解决春季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⑤春旱严重时,可局部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⑥营造防护林,改善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盐碱化

1.土壤盐碱化的定义

盐碱灾害是指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2.盐碱地的形成的原因

①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土)。

②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土)。

③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浸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④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

3.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

②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

③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

4.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①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多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为土壤剖面中盐分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回升、冬季潜伏。

②地形地貌:

黄河三角洲总体地形平缓,缓平的低地及洼地是盐分聚集区,往往形成大面积中等或重度盐渍化土壤。③水文地质条件: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普遍埋深较浅,且矿化度较高;在埋藏浅的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极易通过毛管上升作用不断地向地表累积,形成土壤盐渍化。④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位于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受到海水经常性的淹没和侧向侵渍。

5.土壤盐碱化的解决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①灌溉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淋洗出去,再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②排水除涝。及时排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含盐地下水向地表运行,引起土壤积盐和地表返盐;及时排水还能加速排除降雨、灌溉和洗盐过程所带的盐分。

(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①深耕

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孔隙度,调节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状况,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耕地时将耕作层上下翻转,调整耕作层养分的垂直分布,使土壤肥力均匀。通过耕地混拌土壤,掩埋肥料、秸秆、绿肥和田间杂草,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②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丰产性能越持久,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越提高。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土壤水、肥、气、热4性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③增施有机肥

土地的掠夺性使用,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对氮、磷、钾的释放作用减弱。通过增施饼肥、农肥及有机生物肥并非单纯的补充田地营养问题,它也是实现土壤溶液动态平衡,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强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重要措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④轮作

轮作具有减少虫害发生率和病菌聚积的巨大潜力。在连作种植时,昆虫和病源物可能会聚积在土壤中,耕作简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轮作打破了充当寄主的某一植物物种特有的许多病源菌的周期,从而使新生昆虫更难找到它们偏好的食物,因而轮作是预防和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另外,轮作是对土地的用养结合,是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作物吸收的土壤养分数量不同,因而轮作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①种植耐盐树木

如沙枣、胡杨等。树木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木的庞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积盐。同时,枝繁叶茂的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

②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

我国的耐盐牧草资源比较丰富。尤其近年来随着盐碱土壤的改良需要,人们对耐盐品种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从文献统计来看,涉及的品种近70个,其中,禾本科植物约49种,豆科植物约17种,还有其他科的一些植物。盐碱草地种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待秋天枯草腐烂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可起中和改碱的作用,此外,还可促进成土母质石灰质的溶解。由于牧草有较好的覆盖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土表积盐降低。与此同时,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得到改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孔隙度增加,透水性能改善。此外,若在轻度盐渍地种植豆科牧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③利用高抗盐植物

例如,盐地碱蓬、盐角草等。这些高抗盐植物为退化盐碱地的代表植物,它们本身的盐分含量很高(27%~39%),当枯枝叶腐烂时,其所含的大量盐分就会遗留在土壤表面,而且,这些植物也不具备饲用价值。因此,利用这类植物来改良盐碱土壤应保持慎重。

④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比降低土壤的盐含量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难度也很大,这需要培育新的抗盐品种或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目前,这种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

(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①增施酸性磷肥可以改善土壤的钙素营养,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加强淋盐的效果,还可减轻可溶性钠盐对作物的危害。

②增施硫酸亚铁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的碳酸钙变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增加土壤中的活性钙含量,同时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③增施土壤结构改良剂。

跟踪试题

A.III、I B.II、III C.I、III D.III、II

【答案】A

【解析】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一带盛行,同时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多交绥于华南一带,暴雨时常发生。此时黄淮海流域降水少,春季增温快,蒸发量较大;春季正值春耕,对水需求量大,形成春旱。在7、8月份,随着夏季风的北移,多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北方盛夏暴雨季节。黄淮海流域易出现涝灾。综合以上分析结合“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可知A正确。

读“我国某地某年气候统计资料图”,回答问题下列各题。

2.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

A.黄淮海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3.该年春、夏季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有

A.春旱、沙尘暴、台风 B.春旱、洪涝、台风

C.春旱、沙尘暴、洪涝 D.台风、洪涝、沙尘暴

【答案】2.A 3.C

【解析】2.读图中数据可知,该地春季风力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且最低温在0℃以下,符合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应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该地区位于黄淮海平原,BCD选项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最低均温在0°以上,可以排除。故选A。

3.图中显示,该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因此易出现沙尘暴和春旱现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故选C。

2009年3月,一网友在网上赋诗一首:北方春旱世多见,春寒料峭几多难。万众一心牛劲现,同甘共苦齐抗旱。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导致华北春旱多发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受高压控制 B.受单一暖气团控制

C.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 D.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5.为了迅速了解旱情,首选的技术手段是

A.GPS B.GIS C.RS D.WPS

【答案】4.B 5.C

【解析】4.A、春季我国北方气温还较低,还在受高压控制,A正确;

B、春季我国北方气温还较低,北方地区主要受冷空气影响,B错误

C、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C正确;

D、影响我国的雨带还在南方,北方地区晴天多辐射强,蒸发量大,D正确;

故选B。

5.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信息,B错误;要快捷准确监测灾情宜采用遥感技术(RS),遥感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C正确;WPS是文字处理系统,D错误;故选C。

气温距平(或降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为云南省蒙自市1995-2014年春季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蒙自市春旱最为严重的年份是

A.1996年、2004年 B.2000年、2011年

C.2010年、2014年 D.2001年、2012年

7.蒙自市春旱频发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季风变化 B.地形阻挡 C.深居内陆 D.人类活动

【答案】6.C 7.A

【解析】6.降水量距平数值为负,且数值越小,说明降水量越少;气温距平数值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气温越高,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则干旱趋于严重。读图可知,2010年和2014年春旱最为严重,C项正确。

7.读图可知,春旱主要发生在个别年份,这主要是因为云南省地处季风区且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量的不稳定,易引发旱灾,A项正确。

8.下图为我国四个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图(阴影为荒漠化土地)。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正确的一组是 ()

A.甲—冻融作用 乙—盐碱化 丙—风蚀作用 丁—水蚀作用

B.甲—过度放牧 乙—盐碱化 丙—风蚀作用 丁—冻融作用

C.甲—冻融作用 乙—水蚀作用 丙—盐碱化 丁—过度樵采

D.甲—风蚀作用 乙—盐碱化 丙—过度垦殖 丁—水蚀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及图中注记,图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中,甲位于青藏高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是冻融作用形成荒漠化,B、D错。乙中华北平原,是因土地盐碱化导致荒漠化。丙是河西走廊,是风蚀作用导致荒漠化。丁是云贵高原,是水蚀作用导致荒漠化。A对,C错。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济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___________地区。

(2)山脉A是________。

(3)甲、乙两地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作物熟制一年一熟的是________,生产小麦、玉米、花生的是________;两地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

(4)乙地每年3~5月易发生春旱。以济南为例,说明该区域易发生春旱的原因。

(5)乙地人们为了应对春旱,采取了很多措施。请例举其中一条措施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以图文考查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1)据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所示地区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

(2)山脉A是秦岭,它与淮河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分界线。

(3)甲、乙两地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均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东北平原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两地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4)该区域每年3~5月期间气温回升快,降水很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很大;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较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春旱严重。

(5)为了应对春旱,适宜当地人们采取的措施有: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利用人工增雨等抗旱措施,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

综合自中国气象报、北斗地理等

写在最后: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我们一起坚持!同学们需要哪些学习资料可以在下方留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干旱定义及分类摘要:二级建造师考试之干旱的定义及分类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干旱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称为干旱灾害。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降水,而降水缺乏的出现时间、分布情况及严重程度又与当时的水储备、水需求和水的使用等密切相关。温度和蒸发可能会加重降水缺乏引起的干旱程度和持续时间。jvzquC41yy}/ekn5824og}4j{lj0497433761;=566:/j}rn
1.干旱分类和定义美国气象学会(AMS 1997)将干旱定义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或气候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及社会经济干旱。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其特点是可很快结束。由于降水是主要的收入项,因此通常以降水的短缺程度作为干旱指标。如连续无雨日数、降水量低于某一数值的日数、降水量距平等。水文干旱jvzquC41o0jpe7|gpfud0lto1dk7gl8h36ig9>=;6h714
2.风险等级分析范文玉米干旱脆弱性强弱是影响区域玉米因旱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脆弱性研究指标选取缺乏全面性、模型构建简单的现状,充分考虑到脆弱性的物理、环境等方面,根据IPCC2003年报告中提出的有关脆弱性的定义,从暴露程度、敏感性和作物自身恢复能力以及社会经济适应能力角度,选取作物生理、气象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467/j}rn
3.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icuzkmnnk1i7;;>270nuou
4.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特征及其加剧的全面综述: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在干旱的定义方面,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通常认为,干旱可以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以及生态干旱等类型。其中,气象干旱主要关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等因素;农业干旱则更关注土壤水分不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水文干旱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减少;社会经济干旱则与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对经济活动的制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222673B6330nuo
5.农业干旱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作物体内水分第一步:关键信息---社会经济干旱①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②需大于供。 第二步:题目详解 C选项:因为少雨导致工业区按时段征收水费,少雨属于自然系统,工业区属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因为需大于供,所以按时段征收水费,符合定义,当选。 A选项:河流流域出现大规模的科创裸露是因为一月未雨,并没有体现需大于供,不jvzquC41yy}/zrfqocohqwlmcq4dqv4Ctvodnn4ctvodnndfgvgjn|4kf171295555>10qyon
6.农作物的概念范文进行干旱研究,重点在于对干旱定义及干旱指标的确定,通过研究,影响干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因素就是气象因素及农业因素,因此,在对干旱进行监测的时候,也重点对气象干旱指标与农业业务化指标进行分析。 1、气象干旱指标分析 导致干旱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水分的缺失,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3;6
7.无标题中国东北地区极端气候研究进展及趋势1.2.1 干旱的定义与干旱指标 1.2.1.1干旱的定义与类型 干旱作为频发的一种极端气候事件(Heim et al.,2002;Dai et al.,2011 ),最初被定义为长期累积降水缺乏的结果。Mishra和Singh ( 2010 )提出,干旱是在一定的时期范围内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明显偏少的现象。这两种定义仅从供水角度,均是以降水量与多年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47;;348ftvkimg8igvcomu86599=33=8
8.干燥度与干燥度指数的基本概念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干荒漠,发展农业需进行灌溉;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 干燥度指数 干燥指数是反映某个地区的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即: \(r=E0/P\) 式中: r——干燥指数; E0——年蒸发能力,常以E-601水面蒸发量代替,mm; jvzquC41yy}/q|lgq0io1ytuv1624>l
9.防汛科普什么是厄尔尼诺?定义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jvzq<84ycr4zcwokpg}t0lto1jznn8sgyu5djrscpg}t1;53;1682=434;=44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