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老话说“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啥意思?今年夏会有大旱吗?
今年河南的干旱大家已经看到了,其实,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堪,从历史上来看,河南是发生干旱比较多的地区。
例如,明清时期,河南总计发生大型旱灾51次。其中,“崇祯大旱”尤为严重,持续近9年,为近500年来波及最广、时间最长的旱灾,造成粮食大幅减产,民不聊生。还有1942年河南旱灾,从记载上来看,河南全省范围内遭遇严重旱灾,受灾人数高达3000万。300万人因此背井离乡,全省各县几乎无一幸免。旱灾期间,蝗虫肆虐,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另外,从1950-2020年河南特大干旱年份的年份也比较多。如1986年、1988年、1999年河南全省受灾面积超过8000万亩。1985年至1988年连续四年出现大旱。而2014年河南遭遇近70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从上面这些数据来看,今年的河南干旱的情况和之前发生的旱情相比并不是那么严重,按历史数据3-4年可能就会遇到一次。相比河南的干旱少雨,广东广西浙江就阴雨连连了,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浙江福建等5省区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的天气过程。其中,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湖南中部、广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过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农历五月十三到了,在民间有“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的民谚,什么意思,有啥说法呢?下面简单来了解一下。
传说,五月十三日是关公磨刀的日子,因此容易下雨,被称为“磨刀期”或“关公磨刀日”。民间的说法,关公磨刀时,老天爷会降雨作为磨刀水, 这场雨便被称为“磨刀雨”,因此这天也得名“雨节”。例如,在《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十三日,相传为关公磨刀赴会之期,是日必雨,谓之磨刀雨。”另外,在《四川绵阳地区·德阳县新志》中也有记载:“五月十三日为‘磨刀会’,俗谓关圣磨刀之辰,前后数日必有雨,以为验。”还有明代袁中道写得《五月十三玉泉道中》诗中也有。“千山万山雨忽至,大珠小珠沸溪里。此是关公洗刀雨,沾身也带英雄气。”的诗句。还有在《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乡村风土记》中也有记载说:“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赛祭。是日多雨,谓为关爷磨刀斩小妖之日。”此外,湛江麻章区太平镇东岸村的“关公磨刀节”还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这天是为纪念关公的忠勇仁义,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俗。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多有祭祀关公的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大旱吗?看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怎么判断的:一、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相当明了: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无论雨下得多大,人们都不会感到担忧。然而,如果这天没有下雨,那才会引起人们的忧虑。因为根据古人总结的经验,五月十三不下雨往往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旱情的发展。对于农民来说,这样的天气条件既不利于夏季作物的播种,也会对已经出苗的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五月十三不磨刀,山上青草苦焦焦这里提到的“不磨刀”实际上指的是农历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按照这一农谚的说法,如果五月十三这天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可能会以高温干旱为主,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作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类似的农谚还有“五月十三不磨刀,晒得青山草木焦”,这句谚语同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即五月十三不下雨预示着接下来将出现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山上的草木都因缺水而焦黄。三、五月十三不磨刀,六月初六水齐腰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如果农历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的话,不仅预示着接下来有些地方可能会干旱少雨,但也预示着有些地方可能会发大水。总得来说,如果这一天下雨,那么将是一个好的预兆,预示着接下来会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如果这天是晴天,那么可能预示着接下来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状况:有些地方可能会遭受干旱少雨的困扰,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能遭遇大水,引发洪涝灾害。这样的天气变化需要人们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