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日数多,极端性强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揭晓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12月31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202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长江中下游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为历史之最”等获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前赴后继 加剧气候异常不确定性”等获评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2020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长江中下游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为历史之最

2.半个月内3个台风接连影响东北历史罕见

3.历史首次出现7月“空台”

4.今年夏季我国降水多汛情重

5.初冬寒潮暴雪天气袭击东北致部分地区受灾

6.2020年强对流天气发生早频次高极端性强

7.2020年全国霾天气继续减少

8.华南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9.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频繁致部分地区受灾

10.2020年我国气候条件利于植被长势继续向好

2020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前赴后继 加剧气候异常不确定性

2.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减少 但气候变暖脚步未止

3.东非多国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

4.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

5.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安攀”袭击印孟两国

6.北大西洋编号热带气旋数量创新高

7.印度雷暴天气致伤亡惨重

8.高温多雨导致蝗灾蔓延非亚 影响多国粮食安全

9.美国西部极端高温造成山火多发 过火面积史无前例

10.北极出现38℃极端高温 海冰范围历史第二小

202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国家气候中心承办,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等单位参与。

国内十大入选事件的投票结果基本反映了2020年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一是暴雨日数多,极端性强,汛期雨区重叠度高。如夏季我国降水多汛情重、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频繁致部分地区受灾。二是高温日数多,多地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如华南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三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早频次高极端性强。3月至9月中旬,全国共发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56次。四是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偏少,历史首次出现7月“空台”,但有3个台风接连影响东北历史罕见。此外,“2020年我国气候条件利于植被长势继续向好”等事件入选。

国外十大入选事件包括了“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减少 但气候变暖脚步未止”“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北大西洋编号热带气旋数量创新高”“美国西部极端高温造成山火多发 过火面积史无前例”等。

202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详情请见下文

2020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长江中下游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为历史之最

2020年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梅雨入梅时间早,出梅时间晚,梅雨期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梅雨期雨量达759.2毫米,较常年偏多1.2倍,为1961年以来最多;安徽、湖北、江西等地46县市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安徽金寨(309.5毫米)、江西新建(220毫米)等4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记录。梅雨季持续时间达62天,较常年偏长22天,与2015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长;安徽合肥(21天)、江西安义(25天)等10站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记录。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安徽歙县高考时间延迟;7月8日,新安江水库历史上第一次九孔全开泄洪,洪水喷涌而出,半小时流量就和西湖的储水量相当。

梅雨季降水量历年变化(1961-2020年)(黄色柱状代表2020年)

2. 半个月内3个台风接连影响东北历史罕见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半个月内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接连北上影响东北地区,为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台风给东北大部带来超过100毫米的降水,中东部超过200毫米,吉林梅河口达到556.8毫米。由于强降雨落区重复,重叠效应明显,致使部分河流和水库超警戒水位,部分农田出现内涝和土壤过湿加重;吉林、黑龙江等地最大阵风达11级,局地瞬时风力超过12级,大风造成部分作物倒伏,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灌浆乳熟产生不利影响,还导致设施大棚损毁和瓜果蔬菜受损。受台风影响,多地的航班和火车取消、海上客运停航,市内道路积水严重,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全路径图

“巴威”给吉林带来强风暴雨

3. 历史首次出现7月“空台”

今年7月,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无台风生成和登陆,为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从常年来看,7月属于台风活跃期,而今年7月台风缺席的主要“幕后黑手”是异常偏强的副热带高压。随着2019年秋季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面积偏大,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缺乏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导致其南侧广阔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为强劲的偏东风所控制,季风槽难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宾以东热带洋面对流云团活动也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于台风生成。7月“空台”也导致了我国夏季高温日数偏多,华南地区干旱较重。

1990-2020年7月台风生成个数历年变化

4.今年夏季我国降水多汛情重

今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仅次于1998年。全国各大流域中,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为历史第2多。受黄河上游洪峰影响,6月25日起,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开闸泄洪;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也造成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主要江河湖库普遍超过警戒水位,7月14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大2.5成,为近10年最大;8月20日,长江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达75000立方米/秒,为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强降水导致安徽、江西等地灾害较重,但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倒塌房屋数量较近5年同期均值明显下降。

6月29日,黄河小浪底大坝开闸泄洪

7月14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水体变化卫星监测图(红色为较7月8日增加部分,黄色为减少部分)

5.初冬寒潮暴雪天气袭击东北致部分地区受灾

11月17-23日,东北地区出现强雨雪天气过程,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超过8℃,局地超过14℃,吉林、辽宁共9县市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多地开启“速冻”模式。同期,东北中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累计降水量有25~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 毫米。19日,辽宁宽甸、桓仁日降雪量分别为当地11月最大日降雪量的2.7倍和1.2倍,其中宽甸达81.7毫米,超过了当地年降雪量(81.0毫米)。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多地出现积雪,其中黑龙江东南部局地积雪深度达25~30厘米,吉林长岭、黑龙江密山达38厘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多条公路封闭,铁路大面积停运,机场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误,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多条供电线路停运,部分城市供热系统中断,人们日常生活等受到较大影响。

11月17-23日全国过程最大降温分布图

11月19日,长春城区树木被冰雪压断

6. 2020年强对流天气发生早频次高极端性强

2020年我国强对流活动发生时间早、对流频次高、南北方差异大、局地极端性强。首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发生时间较常年偏早近1个月。3月至9月中旬,全国共发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56次,明显多于往年同期(近五年平均47次)。汛期,北方地区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天气频发,南方地区则以连续而集中的短时强降水天气为主。山东等地5月风雹过程次数、范围、强度为近十年之最;6月3-11日,黑龙江、吉林等地连续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黑龙江安达市瞬间风力达12级;6月下旬,甘肃平凉、河北等地出现极端强冰雹天气;四川雅安地区8月10日夜间连续8个小时的雨强均超50毫米,12小时累计降水超过400毫米(最大达542毫米);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记录到10次EF1-EF2级龙卷(风速达38.3-60.3米/秒)。

甘肃平凉遍地冰雹

山东枣庄遭遇强对流天气,农作物出现倒伏

7.2020年全国霾天气继续减少

近10年来全国霾天气持续减少,2020年(截至12月28日)全国霾日数为24天,较近10年平均偏少15.7天,较2019年减少1.6天,较2017年减少3.4天,较2013年减少22.8天。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霾天气过程仍有发生,2020年全国霾天气过程为7次,与2019年持平,较近10年平均偏少3.2次,较2013年减少8次。

2010-2020年全国平均霾日数历年变化图

8.华南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2020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1.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其中华南地区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同时,华南大部降水量也较常年同期偏少。温高雨少导致华南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7月27日监测显示,华南南部和东部、江南南部等地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其中广东西部和东部、广西南部、福建南部为特旱。干旱对华南部分地区晚稻、橡胶、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广西梧州、防城港、贵港、玉林、崇左出现人员饮水困难,部分水库水位降低,其中广西岑溪水库蓄水较去年同期偏少37%。9月中旬出现有效降水,干旱缓解。但10月下旬开始,华南气象干旱再度发展,目前,广东中南部和广西中部仍然存在中度气象干旱,秋冬连旱对华南地区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2020年夏季全国高温日数距平分布图

7月18日,干涸的广西陆川县响水水库

9.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频繁致部分地区受灾

8月中旬,四川盆地出现强降雨过程,芦山、绵竹、什邡等5站日降水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17-18日,四川乐山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加之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上游的成都、眉山、雅安等地同时出现强降雨,在乐山市中区流域形成特大洪峰,18日洪水淹至乐山大佛脚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四川多地出现内涝和山体滑坡,多处景区临时封闭、机场铁路延误晚点、部分路段高速关闭,还导致四川、重庆等地2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沱江上游干流及岷江、嘉陵江等发生超保证洪水。

8月11-20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10.2020年我国气候条件利于植被长势继续向好

2020年5-9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生长季(5-9月)我国平均植被指数NDVI为0.4609,较近20年(2000-2019年)同期平均(0.4395)偏高4.9%,为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值,仅低于2018年。植被指数越高表明植被长势越好,2020年生长季我国植被长势偏好,同时也反映出近20年我国植被长势为持续向好的态势。与近2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全国大部地区生长季植被指数偏高,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偏高明显。其中,北京、河北、山东、陕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平均植被指数均为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2020年5-9月中国平均植被指数历年变化

2020年8月全国植被指数分布图

2020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前赴后继 加剧气候异常不确定性

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持续较常年同期偏低。11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距平中心值低于-2.5℃,海温监测关键区Niño3.4区的海温指数为-1.33℃,最近3个月(9~11月)指数滑动平均值为-1.23℃,拉尼娜状态持续。预计,此状态在2020年12月达到峰值并形成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在2019/2020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形成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两种海温异常现象在一年内完成转换,加大了对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的不确定性。

2019/2020年冬季(上)和2020年秋季(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显示:2019/2020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2020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图中棕色方框为Niño3.4区,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的关键海区)

2.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减少 但气候变暖脚步未止

世界气象组织与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联合科学报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比2019年下降4%~7%。截至4月初,全球因疫情而采取封锁措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史无前例地下降了17%,与2006年排放量相当,这也反映出过去15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截至6月初,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已回升到仅比2019年同期水平低5%以内。近日,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称,2020年前十个月全球平均气温高于工业化前(1850-1900年)1.2±0.1℃,是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第一为2016年)。数据显示2020年可能成为历史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说明短期内排放的降低对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乎其微,减缓气候变暖需要持续和强有力的减排。

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基准期为:1850-1900年;2020年数据为1-10月)

2020年1-10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分布(基准期:1981-2010年)

3.东非多国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

4月下旬至5月,东非多地出现异常严重的强降雨,造成大范围洪水,加重了新冠疫情对当地人体健康和粮食安全已造成的影响。其中5月下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降水量普遍在100~200毫米,局部超过200毫米。布隆迪、吉布提、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地也受到严重影响,东非多国累计超过200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大量农作物、房屋和基础设施被山洪和山体滑坡冲毁。

4.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

7月上旬,受梅雨锋面影响,日本中西部遭遇“暴力梅雨”,引发洪水与山体滑坡。累计雨量最多的地区在高知县和长野县,均超过1400毫米,九州局地超过1300毫米。其中7月3-8日,九州南部及北部降水量超1000毫米,近畿部分地区超过900毫米。截至7月12日,重灾区熊本县死亡人数超60人,一些地区道路受阻。日本政府将此次洪灾命名为“令和二年七月豪雨”。

7月3-14日日本累计降水量分布

5.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安攀”袭击印孟两国

5月20日,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安攀”在印度西孟加拉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强台风级);“安攀”在海上发展最强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58米/秒,超强台风级)。“安攀”导致大量房屋、桥梁受损,部分地区断电或通讯中断。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导致100余人死亡,为近十年来最多。印度估计“安攀”造成的损失近900亿人民币。

孟湾特强气旋风暴“安攀”(FY-4A)

6.北大西洋编号热带气旋数量创新高

11月4日,随着北大西洋今年第28号飓风“伊塔”(Eta)的生成,使得2020年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编号总数追平了历史最多纪录(2005年)。之后,第29号热带风暴“西塔”(Theta)和第30号飓风“约塔”(Iota)接连生成,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编号总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飓风“约塔”(Iota)也成为今年北大西洋最强热带气旋(强度达到五级飓风)。

9月北大西洋五个热带气旋共舞(FY-3D)

飓风“约塔”FY-3D气象卫星云图

7.印度雷暴天气致伤亡惨重

6月25日,印度比哈尔邦遭遇雷暴天气,83人遭雷击死亡,遇难者多为在田间户外劳作人员。每年6月份开始,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先后进入雨季,雷雨天气频发,平均每年有近2000人因雷暴天气而丧生,但在一天内造成80余人死亡,实属罕见。

8. 高温多雨导致蝗灾蔓延非亚 影响多国粮食安全

蝗灾的发生、发展及肆虐与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得东非干旱地带出现高温多雨,成为蝗群爆炸式增长的自然条件。2019年12月,非洲肯尼亚发生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也发生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蝗虫不仅肆虐东非各国,还于2020年上半年由非洲之角向东,侵入沙特阿拉伯、苏丹、也门、阿曼、伊朗等国。此后蝗虫跃过巴基斯坦国境线,使巴基斯坦遭受1993年以来最严重蝗灾。此外,部分东非蝗虫群侵袭印度,导致40万公顷农田遭殃。蝗灾致多国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9.美国西部极端高温造成山火多发 过火面积史无前例

8-10月,由极端高温和强风引发的山火在美国西部12个州燃烧,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火灾最为严重。大火烧毁俄州多个城镇,造成该州史上最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加州自年初以来发生了8000多起山火,造成数十人死亡,摧毁建筑物8000余所,超过五万人流离失所,累计过火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个纽约的面积。大火所产生的烟雾遮盖了整个旧金山湾区和北加州大部地区的天空,整片天空变成橘黄色,空气严重污染。

FY-3D气象卫星监测到的美国西部山火

10.北极出现38℃极端高温 海冰范围历史第二小

6-8月,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2~5℃,6月20日,其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观测到38℃的高温天气,打破北极圈有记录以来最高气温纪录。气温显著偏高导致喀拉海冰和拉普捷夫海冰融化,9月15日,北极海冰范围(374万平方公里)达到2020年最小值,为有卫星数据记录以来海冰范围第二小,这也是北极海冰范围第二次低于400万平方公里。

THE END
0.干旱土地是什么意思干旱土地的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干旱土地 释义 arid lands [医]干旱地; 实用场景例句 全部 The road winds for miles through parched earth, scrub and cactus. 公路蜿蜒数英里,穿过炙烤的大地、灌木丛和仙人掌。 柯林斯例句jvzquC41o0odkkf0eqs0'N:'D;+C4.J8';=&D:*G7'?D'BK'G7+:E.G2
1.全球75%土地遭永久干旱,我国东北或成下一个危机区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南部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时,就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因此,在这些干旱地区,更容易发生沙尘暴、野火等情况,如中国东北干旱地区。根据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数据,我国近年来4月份平均有4.7次沙尘天气,5月份有2.8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dl872463246651fud/rse|kwwt><55:?40|mvon
2.沙漠绿洲范例6篇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332<787mvon
3.经作所谷杂专家团队赴吕梁市柳林县、汾阳市多地进行谷子旱情调研7月28日,两位专家老师在柳林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技术站高建宏站长的陪同下,先后到柳林县谷子主产地庄上镇、陈家湾乡、贾家垣乡3个乡镇5个自然村进行田间实地考察,庄上镇庄上村谷子种植面积600多亩,陈家湾乡西垣、东垣村、吴村等面积378亩,贾家垣乡枣林村298亩,各地均因播种期和苗期一直干旱无雨,出苗不全,缺苗断垄现象普遍,保苗率有70%的 jvzquC41l|y/ufw0gjv0ls1kplp1:5:91972?3jvo
4.600人死于高温、数万人因山火撤离…欧洲极端高温天气“如同地狱”在欧洲,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近日也正在经历"地狱模式"的高温,以及极端高温引发的火灾、干旱等一系列灾害。 当地时间15日,英国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极端高温红色预警,随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预计部分地区气温将在下周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 到16日为止,伊比利亚半岛已有超过598人因高温死亡(西班牙360人、葡萄jvzquC41mct/eqnpc0ipo8wgcf527A=598ebnu3jvor
5.盘一盘2021年温州气候事件这里藏着你的多少回忆?新闻中心04.梅汛期持续时间长多地出现旱涝急转 2021年浙江省于6月10日入梅,7月5日出梅。而温州梅汛期降雨集中期于5月中旬就开始了,较全省入梅偏早25天,直到7月2日才结束。整个梅汛期雨季,我市平均雨量为600.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7%,与前期气象干旱形成明显旱涝急转之势。 jvzquC41pg}t0?;y|0ipo8x{uvkn1;54416219<132;55:5270yivvq
6.【地形地理】各种地形图知识点总结大全,这些山脉的地理作用|祁连(7)地上河等高线地形图:在地上河等高线图中表现为河道整体部分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而河床处等高线则向高海拔处凸出。 (8)梯田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梯田田埂处等高线较密,田面平坦,等高线稀疏。等高线平行,稀疏分组明显,海拔较低,等高距较小。 4.两条等高线之间闭合处等高线高度的确定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7;28?9a8h932o8223?12‚xp40nuou
7.用于追踪缺水情况的7张全球干旱地图本文将介绍 7 张全球干旱地图,可通过最新信息了解干旱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它们捕获水资源可用性等关键信息,以便能够主动规划和应对干旱的影响。 1.全球干旱信息系统(GDIS) 全球干旱信息系统(GDIS)是一项国际努力,旨在帮助了解和跟踪全球干旱模式。它的一些主要优势包括: jvzquC41yy}/q|lgq0io1ytuv17b:99
8.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1)存在原因: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四大制约因素,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某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农业耕作的中、低产田,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等。人为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植被破坏、大水漫灌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icutcwiknk5d7B<;60nuou
9.9月西北地区东北部旱情或将持续气象部门多举措打好抗旱“主动仗”甘肃省靖远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永新乡玉米地调查旱情。冯莹 摄影 针对6月以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干旱情况,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对干旱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相应农事意见,通过各类平台送达种植户及政府决策相关部门。7月28日,青海省气候中心还联合门源县农牧局开展油菜和青稞干旱实地调查。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535eql2ko|qby}};6;;66@3ujvsm
10.探访旱情中的北京农田:41℃时该怎么照顾玉米和彩椒?北京市才下过一夜雨的玉米地,由于干旱地表土还是出现了一层干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那场雨,再下透一些就好了 7月3日傍晚,全市普遍降雨,延庆也下雨了。从天气预报说要有雨的时候,孙慧明和农户们就一直在等雨。傍晚时分,玉米地上空开始阴云密布,孙慧明有些小激动。“希望能下透一些。”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
11.中国气象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影响农业生产时政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高敬)记者5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期持续的干旱给安徽、江西等地农业、水资源等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农作物减产,麦菜播种进度延迟,水果品质下降。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巡视员李明媚介绍,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10月31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31462;863275d3953/5755B987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