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林线:指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平地类似于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
(一)对于林线的概念,需要理解并掌握以下几点:
1、超过此界线,森林被适应高寒、大风的高山灌丛和草甸所替代。
若均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3、林线是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也称树线,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二)影响林线的因素:
1.森林生长的条件:
1、林线分布高度一般取决于气温和降水:水热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3、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在干旱地区,水分的影响大于热量,林带高度一般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
4、光照、风、地形、水分、土壤、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2.影响因素分析:
(1)、纬度(热量):热量丰富,林线高(林线高度一般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副热带高山林线分布的海拔最高,向赤道与两极递减,类似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
(2)、海陆位置(降水或水分):降水越多,林线越高(湿润半湿润地区,同纬度地区,越近沿海,降水越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海洋水汽来源较少,越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最大海拔高度越高,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3)、坡向:
①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阳坡光照、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但降水少的地区,光热充足,蒸发旺盛,土壤中水分缺乏,影响森林的分布)
②同一山体: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降水过多的地区,光照不足,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森林的分布)
天山迎风坡为北坡,有云杉林
阳坡和背风坡为南坡,没有森林带
(4)、其它因素:
A.光照不足且有积雪覆盖的地区:土壤热量低,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使得林线在同一山坡也出现了高低差异.
B.强风:海拔高、风力大的山顶无森林分布,另外风也会影响热量、水分.
C.地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峡谷开口向西南,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
D.高大的乔木树冠遮挡阳光:使自己生长区域的土壤温度较低,限制了自己的生长海拔上限,而一些低矮的树木,则能够拥有更高的土壤温度,从而分布更高.
E.地下水、冻土、土壤、火及人为因素等对林线的影响也很显著。
二、林线倒置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可能导致林线倒置的原因有:
(一)、逆温:山麓地带气温低,不利于森林发育(在一些有雪山或冰川的山谷地带,受冷空气下沉影响,冷空气汇聚到河谷底部,形成了“山上气温高于山下”的情况)
(二)、焚风:可能导致干热河谷的出现或导致低海拔地区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如金沙江河谷地区,(背风坡)由于下沉气流带来的干热风,使得海拔低处的水分较少,因此山麓地带并不是森林,被干热河谷替代)
(三)、地下水:湿润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域排水不畅,长期积水而不能发育森林;干旱地区森林则可能分布于此。
(四)、土壤:(1)地下水丰富的寒冷地区冬季冻土广布,不利于森林发育。(如我国东北平原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存在冻土层,森林也只能长在山坡成为林带) (2)土壤质地为碎石、砾石则不利于森林扎根。
(3)易返盐碱的地区不能生长森林。
(五)、最大降水带:干旱区山地的森林范围限制于此最大降水带(例如天山)
西藏八宿怒江大峡谷
三、我国林线分布规律
(一)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
1. 在北纬30°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2. 在30°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
3. 我国林线高度大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藏南地区。
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29°32°N,94°~96°E)达到4600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
1. 生长季温度条件。
2. 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3. 土壤和风、纬度、降水、坡向、风、海拔高度
4. 在干旱气候区,高山森林带一般分布在半山腰,表现出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5. 非地带因素
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
二是降水的原因。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这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找到专家的解答,只好猜测:我猜想是因为蒸发量阴阳坡不同所致。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成了草地。
四、林线位置变动的几大因素
1. 明显影响林线植被生长的因子:温度、湿度、生长季长度等。
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基地乌拉尔高山地区林线动态变化表明:林线上侵发生在冬季薄雪覆盖区,冬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将促进林线扩张。
2. 山体本身的物理特征:地形及微地形、基面高度等。
Triedrich-kari证明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形的凹凸、坡度陡缓均对林线斑块分布和动态有影响。
3. 外在干扰: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主要指风、火、冰、雪、病虫害等自然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直接机械损伤。
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放牧、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的损伤。
干扰引起的生长或生物量损失虽然不是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可能影响林线植被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林线动态。干扰虽然难以成为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是却可以影响到林线的位置、格局、物种组成、生理生态等林线动态。
1855年以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一直处于上移过程,且1890年以 前的上移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演替;189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海拔升高,演替速度受外部恶劣环境的限制,此阶段林线上升速度较慢;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岳桦再次加速上移。长白山林线上移是自然演替和气候变暖的共同作用。
例1,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DC
(1)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
例2,(2020年全国卷Ⅲ) 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解析: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例3(2020全国卷I)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
1.A 2.C 3.D
例4,(2022届西南名师联盟调研考试)下图表示我国某山脉的垂直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5.关于该山甲、乙两坡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积雪量较大
B.甲坡山麓无绿洲
C.乙坡绿洲种棉花
D.乙坡发展畜牧业
36.自然带谱Ⅲ最有可能是( )
A.山地针叶林
B.山地落叶阔叶
C.山地常绿阔叶林
D.山地季雨林
37.造成甲、乙两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风力
答案:DAB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 甲山南坡林线高于乙山
B. 丙山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
C. 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风力弱,局地多雾
C. 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D. 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 1. B 2. B
【解析】(1)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正确;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误;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误;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故阳坡林线分布较高;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3.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的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 )
A. 东坡 B. 南坡 C. 西坡 D. 北坡
4.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其原因是( )
①风力大②降水多③土层薄④海拔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3. D 4. A
【解析】3.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的高度北坡上升接近20米,南坡上升接近10米,东坡上升不到10米,西坡下降了5米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
4.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袋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 ③对,④错。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①③正确,故选A。
左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乔戈里峰、博格达峰和友谊峰雪线高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降水量
C. 纬度
D. 海拔
6.影响甲处等值线数值特征及弯曲的主要因素( )
A. 坡度和坡向
B. 大气环流和地形
C. 海陆因素和洋流
D.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
7.图中数字对应山地自然带正确的是( )
A. ①山地针叶林带②山地草原带③高山草甸带④温带荒漠带
B.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草原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
C. ①山地草原带②温带荒漠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
D.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针叶林带③山地草原带④高山草甸带
【答案】 5.. C 6. B 7. B
【解析】
5.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属于纬度差异导致的温度和降水差异,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6.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弯曲,说明甲处的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受西部阿拉山口的缺口影响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深入内陆,遇到山地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7.图中为我国新疆博格达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从纬度推断,该山的基带是温带荒漠带,山腰降水较多,形成针叶林,所以,自下而上的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冰雪带。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是指分隔森林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森林植被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森林均会因水分、气温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林木线有时也会受地形影响。
(1)描述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甲地为阴山,分析阴山南北坡林线高度差异及其原因。
(3)分析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8.【答案】
(1)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纬度或热量),越向北热量条件越差。
(2)南坡高(或北坡低、或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向阳坡,获得热量多,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或:北坡为背阳坡,获得热量少,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削弱了河套平原农作物受冻害的威胁;阻挡了南下的沙漠入侵,保护了耕地;阴山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增加南麓的降水补给;山脉内部及山前地带的森林(及湖泊)涵养水源,通过地下水对河套平原进行补给。
【解析】
(1)读图,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这种纬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热量,越向北,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
(2)读图,阴山林线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北坡分布的海拔低。影响林线海拔高度的主要是气温、降水等因素。主要因为南坡为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北坡为阴坡,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山地对气温、降水及土地荒漠化的影响。阴山位于河套平原北侧,可以降低寒冷气流的影响,不易发生农作物冻害。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南麓的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河套平原。阴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阴山对沙漠的南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山体效应原理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边缘与内部山地的整体林线高低。
(2)根据“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原理,分析山体效应的形成机制。
(3)推测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脉更强的原因。
9.【答案】
(1)林线高低与气温成正比,内部山地的山体效应强,气温更高;因此,边缘山地林线低,内部山地林线高。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仅有一小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大部分为地面所吸收;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反馈给大气,使山体内部的气温显著上升。
(3)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阿尔卑斯山脉位于西欧沿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增温幅度较小。
(4)林线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热量)的影响之外,还有降水;藏东南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充足,故出现最高林线。
【解析】
(1)林线的高低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林线越高。根据材料信息“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可知青藏高原边缘气温低于内部山地,所以青藏高原边缘林线低于内部山地。
(2)太阳辐射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大气直接吸收,绝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经大为减弱。进而形成了山体效应。
(3)由于两个山地的规模明显不同,青藏高原无论是在高度、面积还是体积上都远大于阿尔卑斯山的。高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山体效应越明显;体积和面积越大,山地内部和边缘差异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对山地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纬度位置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导致山体效应大;海陆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沿海地区,空气湿度更大,山体效应增温效果较小。
(4)林线位置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的影响之外,降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东南地区因为位于夏季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西侧多,导致林线位置更高,所以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位于藏东南部。
阅读:拉尼娜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ENSO循环包括El Nino和La Nina两种基本状态,El Nino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而La Nina时则相反。大量研究表明,在El Nin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长江流域降水偏多。与El Nino相比,La Nina的影响较弱,通常简单归结为El Nino的反对称。但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不能简单将La Nina的影响认为是El Nino的反对称。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基于多年再分析资料研究了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在La Nina年冬春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偏高,导致夏季暖池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向东北。这种异常型随季节进程有明显变化,7月异常达到最大。此外,La Nina年东亚降水呈纬向型分布,中国东部降水偏少,西太平洋海面降水偏多。与此相比,El Nino年降水呈经向型分布,热带降水偏少,副热带和中纬度降水偏多。
在La Nina年夏季副高东退偏早,造成东亚夏季季节进程加速,长江流域梅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早,梅雨量偏少,因此La Nina信号对梅雨预报有重要意义。与此不同,El Nino年东亚夏季风最大异常出现在8月。因此,尽管El Nino信号在统计意义上比La Nina强,但除强El Nino之外,El Nino信号对梅雨预报意义并不大。因此,不能简单将La Nina的影响认为是El Nino的反对称。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La Nina years)和“El Nino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和夏季降水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El Nino 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rainfall)为题发表在《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和《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期刊。
一、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示意图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形成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海洋母亲赋予了大气巨大的热量,使这里的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
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就是沃克环流。
(二)影响
大气圈: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晴朗干燥少云天气;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暴雨洪涝。
水圈: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势力强劲。
生物圈:秘鲁沿岸盛行上升流,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渔业资源丰富。
岩石圈:南美西侧上升流把海底二氧化碳上泛,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大,促进碳循环。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一)形成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二)影响
1.大气圈:厄尔尼诺使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水温温差减少,沃克环流减弱甚至出现反向环流。太平洋东岸,上升气流,出现暴雨洪涝;太平洋西岸,下沉气流,出现干旱与森林火灾。东侧海域水温偏高,低纬海域对流加剧,使低纬环流加强,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加强,分布纬度位置偏高;西部海域水温偏低,低纬海域对流减弱,使低纬环流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分布纬度位置偏低。暖池减弱,台风频度与强度减低,
2.水圈: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减弱。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3.生物圈: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海底营养物质上泛减少,饵料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水温偏高,影响秘鲁沿岸冷水鱼类生长繁殖,鱼类死亡或迁徙。
4.岩石圈:南美西侧上升流把海底二氧化碳上泛减弱,抑制碳循环。
5.中国:
(1)夏季主雨带偏南,南方降水偏多,南涝;北方大部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4)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5)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除了上述一般规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为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陆地热状况、北极冰雪分布、洋流变化乃至太阳活动等。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三、拉尼娜现象
(一)形成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二)影响
1.大气圈:拉尼使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水温温差加大,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加剧,干旱加剧;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加剧,暴雨洪涝加剧。东侧海域水温更低,低纬海域对流减弱,使低纬环流减弱,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分布纬度位置偏低;西部海域水温偏高,低纬海域对流加剧,使低纬环流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加强,分布纬度位置偏高。暖池增强,台风频度与强度增加。
2.水圈: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增强。南、北赤道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
3.生物圈: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海底营养物质上泛增加,饵料增加,渔业资源增加。
4.岩石圈:南美西侧上升流把海底二氧化碳上泛加强,促进碳循环。
5.中国:
(1)热带气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习题链接
例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它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它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2020年8月拉尼娜现象发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状况变化。(6分)
(2)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4分)
【答案】(1)①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②西部上升气流加剧;③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气流加强;④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气流加强。
(3)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容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原因: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②加大了海陆间的气压差异(或者容易吸引极地冷空气南下)。
【解析】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其影响,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偏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高压,而赤道太平洋西部反之,上升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低压。所以在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的气流加强,在高空反之,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的气流加强。
(2)结合上题分析,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影响大气环流,使得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气候较往年更加干旱;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尼福利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导致出现长时间的炎热干旱气候,从而造成山火易发且不易熄灭,持续时间长。
(3)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冬季海洋气温本来就比陆地高,这样一来更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使得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使我国东部地区较往年偏冷、偏干,极强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寒潮等气象灾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