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二、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
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五、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核心知识必备]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
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
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33种植物列举
1.巧克力山。巧克力山是菲律宾保和岛中部,卡门附近一处自然奇景。由1268个圆锥形小山丘组成的巧克力山,高度介于 40到120米之间。它们在雨季是绿色的,不过每到旱季,这些“干草堆”都会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排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2.猴面包树。生长在海拔高度450~600m,对于干旱和火灾有较强的抵御力。在湿季时,它能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在干季时,通过落叶降低水分消耗,貌似橡皮的树皮遇火灾后即可再生。在贫困干旱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一个家庭拥有了猴面包树,就拥有了粮食和水源。
3.南美洲纺锤树。又叫瓶子树,可储水4吨以上。旱季时,人们只要在树上挖个小孔,清新解渴的“饮料”便可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到了雨季,高高的树顶上生出稀疏的枝条和心脏形的叶片,好像一个大萝卜。雨季一过,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却纷纷开放,这时,一棵棵纺锤树又成了插有红花的特大花瓶。
4.箭袋树。分布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因被当地人作为箭筒,所以称为箭袋树。箭袋树的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以反射阳光,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同时,它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因而可以把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减到最低限度。
5.龙血树。是也门海岸,印度洋索科特拉岛特有的植物,因红色的汁液被认为是龙血而得名。通常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之间,喜欢石灰石土壤和常绿或半落叶林地,并经常出现在坚固的岩石地面,可以在具有广泛的裂缝地区良好生长。因为下雨后水在土壤中能够流动,可以给树根提供水分和滋养。
6.橄榄树。是橄榄科、橄榄属约75种植物的俗称。全世界橄榄树的栽培品种有500余种。花期为4-5月,果熟期10-12月。喜光树种,有一定耐寒性;原产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我国广泛引种,栽植在长江流域以南至广东、广西等15个省区,以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及陕西等省为最多。果可榨油,供食用,也可制蜜饯。
7.摩洛哥坚果树。摩洛哥坚果树会结出一种看起来 像是枯萎橄榄的果实,在每年6月成熟。聪明的山羊难以抗拒这种果实的滋味和香气,它们会爬上9公尺高的树上饱餐一顿。山羊会将不可消化的坚果核排出体外,这些果核一直以来被收集制造成坚果油。
8.厄瓜多尔云雾林。云雾林是原始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云雾连绵的山地森林,由于有高的湿度和适当的冷空气,苔藓植物一直密生到森林的高处。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
9.龟甲龙。是生长于南非的珍稀品种,茎干类多肉植物,幼小时呈圆形,长大后根部分成许多小块,如石头堆栈状,宛如龟甲,其名便由此而来。其分布于干旱的山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干燥炎热。由于夏季相当干燥,故于冬季生长,夏季休眠,为“冬型种”。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10.武伦柱。又被称为“墨西哥巨人卡顿”,原产墨西哥西北部亚热带和热带干旱地区,是一种大型常绿、多肉植物,最高达19米,直径达1米,重达好几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寿命可达200多年。它的花在晚上盛开,授粉主要是夜行昆虫,果实可以生吃及制作果酱,分枝处也被小动物用来做窝。
11.盘锦红海滩。红海滩座落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部,辽河入海口处,是世界最大的芦苇荡。红海滩里生长着许多火红的碱蓬草,其营养丰富,嫩茎叶既可鲜食,又可制干,便于贮藏和运输,是一种优质蔬菜和油料作物,因此碱蓬的菜用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景区廊道全长18公里,被誉为“世界红色海岸线”。
12.大王花。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奇特的花——大王花,有“世界花王”的美誉。其以花朵巨大而气味恶臭著称,是一种腐生植物。肉质、寄生草本,寄生于植物的根、茎或枝条上,无叶绿素。产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热带雨林中。随着雨林的急剧减少及人们的滥采,大王花处在濒临灭绝的严重危险之中。
13.嘴唇花。因形状酷似性感诱人的嘴唇而得名。造型鲜红奇特的嘴唇花主要生长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的热带雨林中,形似嘴唇的红色部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花瓣,而是花朵的苞片。该植物进化为这种形状是为了吸引蜂鸟和蝴蝶等传粉昆虫,花期12月至次年3月。
14.猴面小龙兰。因长着猴脸被形象地称之为“猴脸兰花”,所散发的气味与成熟的橘子类似。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热带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海拔1400-2600m的山地云雾林中树上或石上,喜半阴、湿润、通风的环境,较耐寒,但不能受冻害。全年生长适温在18℃-25℃,冬季最低温度宜维持在2℃以上。
15.猪笼草。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喜高温高湿,偏酸性且低营养的土壤中。其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呈圆筒形,笼口上有盖子,因此得名猪笼草。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泌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16.新加坡擎天大树。它的设计灵感来自热带雨林中优势树种的外形和功能,不仅可支持植物的生长,还能具备树木的生态功能。高9至16层楼的垂直花墙上种有多达200种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金属的“树冠”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遮阴。其中部分“树冠”安装了光伏电池,可以吸收太阳能以供夜间照明使用。
17.橡胶树。是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大乔木,高可达30米,有丰富乳汁。原产于巴西,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内,主产区是巴西,其次是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广泛栽培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台湾、福建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南部均有栽培。橡胶树属阳性植物。性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3-32℃,日照70-100%。橡胶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是热带雨林上层的多年生热带高大乔木,经济寿命高达30-40年,所分泌的胶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世界上使用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由橡胶树生产。橡胶树的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高级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8.旅人蕉。马达加斯加国树,被印在国徽的上半部分,巨大扇形叶面如同一只展翅开屏的孔雀。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热带地区,当过往旅客干渴难熬时,只要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立马解渴。旅人蕉的叶柄能储存好几斤水,开的小口子会自动闭合,一天后又可为旅行者提供饮水。
19.千岁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就像是来自外星球的奇异生物。在纳米比亚地区,生活着一种非常珍稀的植物:千岁兰,千岁兰属于世界三大珍稀植物之一,它的珍稀之处在于它数量非常稀少,又是远古时期留下来的一种活化石,并且它们的寿命非常长,根据碳14测定,最长寿的千岁兰已经活了大约2000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植物之一。
20.银箭草。是美国夏威夷哈雷阿卡拉火山的特有植物,因其终年处在犹如沙漠般的恶劣环境中,被誉为大自然最奇特的花。银箭草生命力强盛,白天须接受烈日高照的考验,晚间则在摄氏零下低温中,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其寿命可长达二十年之久。
21.开心果。原产于伊朗,分布于土耳其、意大利、法国、希腊、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亦有一定种植面积,俄罗斯以及中国新疆等地,也已广泛栽培。喜温、喜光树种,抗热抗寒性能极强,抗风沙,耐贫瘠,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适宜在年均温≥11℃,极端低温≥-26℃,年有效积温4000℃以上地区生长。
22.可可。是梧桐科、可可属常绿乔木,高达12米,树冠繁茂;树皮厚,暗灰褐色;核果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初为淡绿色,后变为深黄色或近于红色,干燥后为褐色;植后4-5年开始结实,10年以后收获量大增,到40-50年后则产量逐渐减少。 可可原产于美洲中部及南部,广泛栽培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在中国海南和云南南部有栽培。可可喜生于温暖和湿润的气侯和富于有机质的冲积土所形成的缓坡上,在排水不良和重粘土上或常受台风侵袭的地方则不适宜生长。可可的种子含有多种可药用的化学成分。也为制造可可粉和“巧克力糖”的主要原料。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
23.桉树。喜光,喜湿,耐旱,耐热,畏寒,对低温很敏感。大多数要求年平均温度15℃以上,最冷月不低于7-8℃。一般能生长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生长较好。在原产地澳大利亚主要分布于沼泽地,靠海的河口的重粘壤地区,也可见于海岸附近的沙壤。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也有分布。在中国的福建、雷州半岛、云贵和四川等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24.云杉。为中国宝贵树种,产于陕西西南部(凤县)、甘肃东部(两当)及白龙江流域等地,稍耐荫,能耐干燥及寒冷的环境条件,生长在海拔2400-3600米地带,云杉树干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可供建筑、飞机、乐器(钢琴、提琴)、舟车、家具、器具、箱盒、刨制胶合板与薄木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25.白桦。生于海拔400-4100米的山坡或林中,适应性大,分布甚广,尤喜湿润土壤,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中国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均有成片纯林,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区、西南山地亦为阔叶落叶林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的常见树种。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深根性、耐瘠薄,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栎混生或成纯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长较快,萌芽强,寿命较短。产于中国东北、华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蒙古东部、朝鲜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26.法国梧桐为落叶乔木。主要生长于中亚热带地区。悬铃木俗称“法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悬铃木科,科下仅有一属即悬铃木属,属下约7种,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但中国引入栽培的有3种,包括一球悬铃木,原产北美洲,俗称“美国梧桐”或“美桐”、二球悬铃木,俗称“英国梧桐”或“英桐”、三球悬铃木,原产欧洲东南部、印度一带,俗称“法国梧桐”或“法桐”三种。
27.香樟。常绿大乔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尤以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栽培较多。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冷。香樟树形雄伟壮观,四季常绿,树冠开展,枝叶繁茂,浓荫覆地,枝叶秀丽而有香气,是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林、防风林和隔音林带的优良树种。香樟对氯气、二氧化碳、氟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也是工厂绿化的好材料。香樟的枝叶破裂散发香气,对蚊、虫有一定的驱除作用,生长季节病虫害少,又是重要的环保树种。
28.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槟榔树的种子。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槟榔果实在台湾、东南亚、我国湖南等地经常被嚼食,根据个人体质对生物碱耐受不同,可产生面红发热兴奋,甚至如醉酒卧街的各种情形。
29.蓝莓。杜鹃花科、越橘属蓝果类型植物的俗称。多年生低灌木。灌木丛生,树体大小及形态差异显著。野生蓝莓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主产于美国;在北美,蓝莓种植已推广到美国的38个州,加拿大的2个省和墨西哥中部地区,矮灌蓝莓主要产于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东部地区的4个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蓝莓生长最适的温度为13-30℃最高可以忍受40-50℃的高温,高于这一温度范围时会导致根系对水分吸收差而发育不良。
30.甜叶菊。是菊科、甜叶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3米。根梢肥大,50-60条,长可达25厘米。茎直立,基部梢木质化,上部柔嫩,密生短茸毛,花冠基部浅紫红色或白色,上部白色。瘦果线形,稍扁,褐色,具冠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原产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自1977年以来中国北京、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引种栽培。该种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对光敏感。叶含菊糖苷6-12%,精品为白色粉末状,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是食品及药品工业的原料之一。
31.毛竹。毛竹根系集中稠密,生长快,生长量大。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中国分布自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也有多处栽培。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后又引至欧美各国。毛竹是中国栽培悠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也最重要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毛竹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
32.梭梭树。藜科梭梭属植物,是一种抗旱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沙漠人参”之称。梭梭属于小乔木,树皮灰白色,木材坚而脆。抗旱、耐高温、耐盐碱、耐风蚀、耐寒等诸多特性,因此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分布极为广泛。
33.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中国不存在极地苔原,而在长白山(天池周围)和阿尔泰山西北部的高山带出现高山苔原,海拔分别在2100米和3000米以上。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 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D (2)C (3)A
2.(2019·山西太原二模)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苔藓、地衣
(2)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3)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解析 第(1)题,苔原带在海拔2 00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不可能是苔藓、地衣和热带季雨林;苔原带下面几百米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再下面即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第(3)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答案 (1)A (2)A (3)C
专题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全国卷Ⅲ,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 第1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 1.A 2.D 3.C
(2019·内江模拟)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 4.B 5.B
6.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处,海拔1 300米至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的出现符合(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7.这一片热带雨林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
①西南季风 ②东南季风 ③河谷地形 ④盆地地形 ⑤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第6题,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它属于自然带分布中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第7题,读图可知,高黎贡山降水最丰富,这是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造成的;另外,河谷海拔低、气温高,再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相应的热带雨林植被。
答案 6.D 7.B
(2019·山东省5月联考)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9.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试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解析 第8题,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选C。第9题,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故选C。
答案 8.C 9.C
(2019·山东济宁期末)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在15~18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度,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下图示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寒荒漠
C.高山草甸 D.高山灌木林
11.与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 )
A.草地发育较好 B.降水较多
C.透光性较高 D.气温较低
解析 第10题,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故可排除透光性差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木林;因是垫状植物分布区,且有一定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合草甸的生长,故选C。第11题,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为海拔4 900米处,与之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的海拔低,气温较高,D项错误;垫状点地梅喜光,所以其最大盖度区透光性更高,C项错误;由材料中“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可推断其最大盖度区降水较多,B项错误;草地退化增加了透光率,从而为垫状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供了适宜条件,A项正确。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广东深圳文综调研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8分)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6分)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 第(1)题,结合该区域地理位置,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根据该地生物群落、海域环境及人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从增加收入、促进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赞同意见。如果持反对意见,则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破坏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盛行离岸风,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岛地形平坦,西风风力强劲;半岛以岩石台地为主,难以发育形成土壤,土层浅薄,高大树木难以生存。
(2)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鱼类众多,大型海洋动物食物充足;较封闭的海湾内风浪小,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半岛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赞同。猎捕海狮可以获取毛皮和油脂,增加经济收入;鱼类天敌减少,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海狮数量多,适度猎捕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不赞同。违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海狮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人为捕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以海狮为食的虎鲸和鲨鱼等数量减少;影响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13.(2019·福建厦门市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 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中,耐旱、耐贫瘠的侧柏是阴山山脉中分布面积最大的针叶林,目前主要分布在阴山中段的南坡1 300米~1 600米之间。目前阴山南坡部分高海拔地区已经出现石质荒漠化现象,影响植被生长。下图为阴山山脉位置、等高线图和大青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读图比较阴山山脉狼山段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的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较低的成因。(6分)
(3)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6分)
(4)分析侧柏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坡的1 300米~1 600米之间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形态,狼山段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北坡缓,坡度小,南坡陡,坡度大。第(2)题,读图,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针阔混交林带海拔较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森林的耗水量大,所以南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海拔偏低。第(3)题,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受水分因素影响,植被类型较多。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作用明显,产生的降水较多。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所以植被多样性增加。第(4)题,读图,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土层浅薄。根据材料,侧柏耐旱、耐贫瘠,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侧柏的分布。海拔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1 300~1 600米之间,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
答案 (1)北坡缓,南坡陡(或北坡坡度小,南坡坡度大);依据: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
(2)南坡针阔混交林带上限分布海拔偏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而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故混交林带分布上限偏低。
(3)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因素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增多;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
(4)南坡坡度大,土层浅薄,侧柏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较低处(1 300米以下),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森林(侧柏)的分布;海拔较高处(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综合自中学地理研究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