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给出描述南澳某个地点的
一小部分文字
你能第一时候想出是对应的哪个地方吗?
考验你们是不是南澳真爱粉的时候到了
0 1
南澳最厚重的历史符号
它不仅是当权者日常处理军务的场所
更是一种威望与权力的象征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南澳岛地处粤东闽南海上要冲,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在设镇辖治之前,一直是 盗寇活动频仍的地区。对于南澳来说,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南澳盗匪猖獗的无政府状态惊动了朝中文武。年初,福建巡抚和两广总督联奏朝廷,建议在南澳设立副总兵,辖督闽粤两地的海防,驱寇靖边,同时也防止当地官员拥兵自重,造反作乱。九月,联奏获得了朝廷的批准,南澳的历史也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南澳旧城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副总兵白翰纪始建,城未建成,白翰纪因病去世,后由副总兵晏继芳建造。古城坐南朝北,开四城门,在北门外,还修了一条深约三米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与南边的金山,使南澳城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城中央有座总兵府,为副总兵的驻地和指挥中心。它不仅是当权者日常处理军务的场所,更是一种威望与权力的象征。有了总兵府之后,南澳才开始了“两省管,管两省”的有趣局面。
02
厝顶唱大戏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去过南澳的人,都会对那些五彩的庙宇印象深刻。南澳庙宇的屋脊、檐下和照壁上,有着色彩斑澜、立体华丽的装饰,无论是花鸟虫鱼、龙凤瑞兽,还是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都非常生动逼真。飞龙争腾云、丹凤竞冲天、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样样引人入胜。金戈铁马恍惚一瞥间,千百年已呼啸而过。正如潮汕俗话所说: 厝角头有戏出。这些华丽装饰,有个响亮的名字——嵌瓷。
嵌瓷是闽南和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与灰塑是“孪生兄弟”,因为每件嵌瓷作品都以灰塑作坯,然后嵌上瓷片,灰塑则是彩绘而从不嵌瓷片的。嵌瓷的产生,来源于一个纯朴的“节约”观念。潮州自古就是瓷都,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品级的废弃瓷器。明末清初,工匠变废为宝,将废弃的瓷片运用于宗庙祠堂和民居的装饰上,由此产生了嵌瓷。明代的嵌瓷色彩比较简单,到了清末,瓷器作坊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原料,大大丰富了嵌瓷的表现形式。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述时人竞相建造祠堂屋宇的盛况:“望族喜营屋字,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的确,在祠堂庙宇的屋脊上,镶嵌五彩的双凤朝牡丹或双龙戏珠非常有视觉张力。而装饰脊头、屋角、檐下多以人物故事为主,从《三国演义》 到《红楼梦》以及民间传说,都被表现在嵌瓷艺术中。檐下墙壁的嵌瓷多为花卉、鸟善、鱼虾、昆虫;照壁上最常见的是麒麟、狮、象、仙鹤、梅花鹿。
03
中国海防第一关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南澳的深澳镇与云澳镇交界之处,有一道险峻的隘口,名曰“雄镇关",素有“中国海防第一关"之称。它东倚深澳金山,西连马鞍山,明清时期,是南澳由南通北的唯一关口。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广东总兵俞大猷和浙江总兵戚继光率军围剿盘踞南澳的海盗吴平。吴平负隅顽抗,明军久攻不下,戚继光最后决定从敌军背面的云盖寺出发。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开辟间道,耗时三日,由今雄镇关隘口登入深澳,突袭贼巢之背,最终大获奇胜。
明清时期,雄镇关所处的隘口是深澳总兵府南面的屏障,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据1945年《南澳县志.卷十三》记载:“ 雄镇关...... 为云深两澳之冲,形势最要,万历十三年(1585年)副总兵刘大勋建,四十八年(1620年)副总兵何斌臣拓筑,后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总兵杨嘉瑞重建,高三丈,围百余......一个原本毫不起眼、掩蔽于深山密林中的隘口,因修建关口,披上浓浓的传奇色彩,并为南澳历史写下辉煌的一页。
雄镇关正门朝北,站在这座古建筑面前,只见关门的匾额上“雄镇关”三个大字刚劲有力,隐隐透着岁月的风姿,据说是清光绪年间修建时深澳镇拔元贡生康世奇所书。石匾最初立于关口南面门额,1918年南澳发生大地震,雄镇关倒塌,1928年重建时,将“雄镇关”石匾移至北面,把云澳看成关内,深澳视为关外。如今几丛翠绿的植物从墙壁间钻出来,点缀在匾额四周,更显得这关门质朴无华。条石门柱上的楹联“雄跨南北双方脊,镇摄云深两澳关”,端庄而大气,似回荡着百年的历史气息。关楼西侧,云深古寺倚关而立,灰砖墙壁,黄色琉璃瓦屋顶,庄严肃穆中仍透出古朴之色。当年,随关而建的真武庙虽早已消匿,但真武庙里的一块“威镇南天”的石刻牌匾却幸存于云深古寺内,据当地文物部门考证,该匾应为清朝时雄镇关北面门额的石匾。
04
未解的宝藏之谜
“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迟”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南澳岛上,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而金银岛藏宝的故事却最广为人知,并且召唤着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迷前赴后继,乐此不疲。传说为金银岛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让这座本就十分美丽的小岛愈发显得魅力不群。
在南澳深澳镇西北面有一个临海的村子叫吴平寨。400多年前,福建诏安人氏吴平聚众为党,勾结倭寇,劫掠沿海。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平到南澳筑城建堡,召集残余倭寇负隅反抗,屡剿不除。吴平将平时劫来的金银分装18坛,藏于不同地方,藏宝的地方只有他妹妹知道。一次,吴平笑问妹妹:“一旦山寨被剿,你要随我逃走还是想留下来看管金银。”妹妹说:“我愿留下来看管金银。”吴平内心不悦,暗生杀心。
同年9月,朝廷命都督戚继光、俞大猷联兵征伐,官兵水陆两路围剿吴平寨。吴平见大势已去,逃至海边杀死了看守18坛金银的胞妹,并将尸首碎成18块分埋于藏金的地方后,夺舟出海遁去,不知所踪。18坛金银再无人知其下落,只留下谜一般的歌谣:“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在此后的数百间,那带血的18坛金银一直让很多人锲而不舍地苦苦寻找。
05
海上流动的历史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在南澳的各个港口总能看到一些红头船,红色的船头和蓝色的海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会让人多看几眼,醒目的颜色亦如它在南澳几百年的海上历史中留下的深刻痕迹。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一带常遭海盗倭寇侵扰,尽管官府经常组织打击,但因为海盗们常常混迹在渔民中,没有明显的特征,犯案后又容易隐匿,打击收效甚微,海盗越发猖狂。南澳岛四面环海,自古以来,就是福建、广东等地渔民传统的“海上农场”。同时,这里是海上商贸的重要通道,常有商船来往,海盗忧患更甚。
清雍正元年(1723年),海盗的违法活动更加明目张胆,这给朝廷带来了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为防范出海民船违法资盗,朝廷下令出海民船按次编号刊刻大字,船头桅杆油饰标记。江南(江苏)用蓝漆,浙江用白漆,福建用青漆,广东用红漆。自此,凡出海民船有“红头船”“白头船”“绿头船”“蓝头船”之分,南澳的红头船就由此而来。合法的渔船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海上捕捞作业时,船只属地一目了然,一些海盗再想以渔船作为掩护就非常困难了。随着朝廷整治力度加大,海盗相继遭到围剿,一向纷乱的南澳海面日趋平静。
几百年以来,南澳渔民一直遵循这一规矩,不管是修缮后的旧船,还是刚下水的新船,他们依然会将船头涂上鲜艳的红色。清末民初,大批潮人搭载红头船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勇闯南洋,红头船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有一首潮汕民谣这样唱道:“红首黑睛,海上恐龙,穿洋过海,大显其能。上至天津,下达马辰(今印尼一个商港),帆开得胜,船到功成。”这是南澳等潮汕地区的人乘坐红头船远离家园、外出谋生的真实写照。
俗话说,行船三分险,何况是一艘小木船在茫茫大海中捕捞,一去几天甚至数月,遇上恶劣天气,葬身大海也时有发生。为了摆脱这种艰苦的生活,一些南澳渔民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发起了对命运的挑战。他们驾着红头船,在一望无涯的海面上飘荡数月,来到当时相当富裕的南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潮汕人特有的团结精神,在异国他乡,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拼搏,很多人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喜讯传到家乡,越来越多的人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经商谋生。故而在南洋人的眼中,红头船成了华人的标志。
对于驾着红头船远赴南洋的老一辈潮汕人来说,“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忆,又是美好的起点,既是艰苦奋斗的历史,又是开拓进取的桥梁。“红头船” 已经不再是劈波斩浪的小木船,它更是前进的动力,是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
06
海水淹井水不坏
极近大海,但井水却是淡的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南澳四面环海,最不缺的就是水,但同时南澳又是最缺水的,缺的是淡水。在引入韩江水之前,岛上军民只能“靠天吃水”,淡水井就显得尤为重要。岛上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宋朝时挖掘,离波浪滔滔的大海仅十多米,常被海潮淹没,但潮退后井水并不成,并且长年清泉不绝,水质清甜,久藏而不变质,被称为“神奇宋井”。
宋井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因附近有太子楼遗址,故又称太子楼井。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铁骑滚滚南下,南宋都城临安沦陷,益王赵昰在国舅杨亮节护卫下仓惶南逃,同行的还有赵昰之母杨淑妃及异母弟赵昺。益王在福州被拥立为帝,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驻跸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相传当时为饮用水之需,在澳前村的东南海滩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
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将士和兵马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今保存下来的为“马井”,龙虎二井尚不知具体位置。据1945年《南澳县志●古迹》载:“清光绪十五年发现, 其水甚甘,近复为潮沙壅没。”1984年,因台风将埋沙卷走,“马井” 复现。
宋井之奇,在于七百多年来时隐时现,与海近在咫尺,海水潮退后,井水照样甘清甜美,不带海水的咸味。据说是因为古井正好开凿在山岩的泉眼上,泉水源源不断地将海水冲淡。而井底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层石岩挡住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入井里时,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
07
一个以海盗命名的村落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吴平,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汕头南澳岛上却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反骨叛逆,加入倭寇,并伙同倭寇为害一方。在正史上,关于吴平的描述少之又少,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魔性十足、奸诈的海匪形象,而稗官野史中的描述却显得精彩很多。他从历史书籍夹页走过,抖落了一地的故事和传说。
明朝嘉靖年间,闽粵沿海出了个大海盗吴平。他是福建韶安县梅岭人,常出没于南澳岛与金门岛一带水域,势力衍生到台湾和东南亚。传说他身段矮小,却机警灵活,擅长潜水,能从南澳潜游到七八里远的海山岛。他聚众筑城造反,掠劫沿海诸郡,俞大猷将其招降后复叛,戚继光率军围剿,吴平逃至南澳,在今深澳安营扎寨,此处后有高山悬崖,前面海滩宽广,又有虎屿与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确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那时南澳尚未设总兵,这一带就成了 吴平的势力范围,路过的商船、官船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
为荡平这群海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广东总兵俞大猷率领水军,浙江总兵戚继光率领陆军,共三万余人夹击南澳。8月,戚家军进至诏安地区,时俞大猷之广东军尚未到达。戚继光征用大批渔船,载石沉塞港口,调战船环列猎屿、宰猪、大沙等海澳,对南澳岛实行封锁,切断吴平海上逃路,选择容易登陆的龙眼沙为突破点,登岛成功,立即树栅立营,建立滩头据点。吴平依附土堡木城、水寨掩护,负隅抵御,又善于逃窜,隐入深山,如此对战三月,明军未能取胜。相传一天夜晚,戚继光梦见美髯公关羽,得蒙指点:“将军破敌,只在智取,若从后攻,率部从云盖寺进深澳,配以火羊阵奇袭,必然可胜。”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托梦战吴平”。
08
北纬23.5°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更多内容
MORE
北回归线纵横穿过南中国,从东到西共11处设有北回归线标志塔。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的南澳岛正是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地区,更是中国大陆首座海岛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地。北回归线横贯南澳岛东西,主轴共19千米,这不仅在中国罕见,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取名“自然之门”,建在被誉为“泳者天池”和“南国夏威夷"的青澳湾前。所谓“自然之门”,便是取汲大自然的设计之意。于是整座建筑便在汉字“门”的演变造型上,巧妙地将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冬至的日期作为尺寸数字融合在设计当中。标志塔的球体半径为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意为6月22日夏至日;从底座到球体的高度是12.22米,所指冬至12月22日;两边门柱所倾斜的角度则正好对应北纬23.5°。
除了数字上别具一格的运用,更为细节的设计在于,在球体正中央有一上下贯通的圆管,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为了强化夏至日“立竿无影”的神奇效果,设计者特地在地台受光点增加球面多棱镜反光板的设计。当光线直射到反光板时,反光板便会将光线反射到球体的背光面,这时背光面便会出现精彩的光斑。因为一年只有一次机会看到这独特景致,常年来此观光的游客大多时间只能走马观花一趟,难以领略到北回归线标志塔存在的真正意义和魅力。
怎么样
关于南澳这8道选择题
你都答对了吗?
答对5道题以上的朋友
-END-
潮汕嵌瓷 丨 住在屋脊的艺术
【通知】南澳县新一批新冠病毒疫苗已配送到位
出游“神器” 南澳新玩法 趣味儿解锁“游南澳”
投稿 & 合作 & 建议 & 联系&注明来意
本文由南澳海岸编辑整理发布
仅作参考信息,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起get✔南澳的一二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