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蒋成龙)近日,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自去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简称"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竣工验收以来,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上百次3.5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其中,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预警区平均用时6-7秒,其他区域平均用时10-20秒。
2024年7月,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竣工验收,向全社会正式提供地震预警服务。这位负责同志说,截至目前,全国累计部署地震预警服务终端超7万台,相比去年7月的1.2万台,增长了483%,其中云南、福建、宁夏等地区中小学的服务终端覆盖率超过90%;四川、新疆、山东等9省(区)为3600余万用户提供电视地震预警服务;上线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全国用户超过3000万人。地震预警服务全渠道用户覆盖超过1.48亿人。这也意味着我国有更多更广泛的居民可以接收到由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
据介绍,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收到宁夏银川4.8级地震预警信息后,及时对包银高铁惠银段进行了一级控车处置,规避了潜在风险。
此外,这位负责同志还透露,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也向大型央国企和外企提供地震预警定制化服务,包括南方电网、华能集团、韩国三星公司等能源、精密制造行业公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地震安全。
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同志说,几十年来,地震部门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工作体系,构建了多学科综合地震观测系统,提出了大陆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建立了地震长期、中期和短临预报业务,在10年尺度的长期预报、1-2年尺度的中期预报、数月到数天尺度的短临预报实践中,取得明显进展及减灾实效。
他表示,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将以防范大震巨灾为重点,广泛凝聚全球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深化地震孕育发生机理认识,积极探索地震预报实践,大力提升地震预报能力和水平。
同时,这位负责同志还透露,中国地震局将探索人工智能地震观测异常识别技术;加强地震序列类型预测技术研发;构建地震预测人工智能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