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国家和26个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总人数约4200人;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支、480人,省级地震救援队76支、12443人,市级地震救援队1000多支、10.6万人,县级地震救援队2100多支、13.4万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1.1万支、69.4万人。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一块巨石铸成的时钟,时钟上两道刺目的裂纹化为时针、分针,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
如今任嘉定区消防救援支队徐行站站长的施益龙,当时只有18岁。地震发生的消息一传来,他就和同事们准备好奔赴一线。
抵达都江堰后,道路尚未抢修完成,280名上海消防应急处突队员步行挺进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挥起随身设备,投入救援。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竭尽全力,抢救到底。”在这里,他们救出了被埋124小时的蒋雨航,救出了坚持179小时的马元江——远超地质灾害救援的“黄金72小时”。
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有一丝希望就全力以赴
为减轻负重加快行军速度,施益龙和战友们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但50多公斤的设备和器械一件不少。“当时看到那种地震破坏的场景,就有一种莫名的动力,想要冲到最前线去救人。”
真正开始行军,施益龙才发现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行动,即使18岁的他也有些吃不消:从都江堰到映秀,脚下的路要靠自己一脚一脚踩出来,一边是山,一边是江,“很多地方,是趴在塌方的山坡上一点点地挪过去的”。
沿途大小余震,这支队伍经历了十多次。现任上海长宁消防救援支队长宁站站长季刚,当时只有19岁,他记得快要抵达映秀时,一个战友一脚踩空往下掉,另一个战士一把扑倒拉住他的裤腿,后面四五个战士又相继扑上来逐一拉住,才把人救了上来。
5月15日13时,队伍抵达映秀镇漩口中学。整整20个小时,只休整了不到5小时。施益龙回忆:“带队的是当时上海消防总队的总队长陈飞,他拄着棍子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我们怎么能松懈?”
只要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以赴。5月18日,季刚和战友在已多次搜索的映秀湾电厂废墟里发现还有生命迹象,立即在这里打出一个一人宽的通道,每次只能由一人钻进通道内敲打混凝土,呼唤被困者。轮换上百人次,凿穿十余块混凝土,20多小时后,被困179小时的幸存者马元江成功被救!
在映秀的每一天,施益龙都感受着群众对自己的强大信任:“老百姓看见我就叫我叔叔,其实他们年纪比我还大。可就是这一声称呼,说明他们对我们的信任。看到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用脊梁顶起废墟的大门
如今的漩口中学遗址,依然保持着地震发生时的模样。主教学楼背后的阶梯教室,四层楼的阶梯教室坍塌得只剩下两层半。
讲解员杨迎春每次都会向参观人员讲述漩口中学老师方杰的故事。地震发生时,方杰正在四楼电脑室上课,他用身体支撑教室大门,拼尽全力让正在上课的学生往外逃。在他的保护下,42名学生有41名成功逃生,他却被压在了墙瓦之间。
几天后,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的双臂还保持着撑举状态,另一名遇难的学生就蜷缩在他身旁。杨迎春说:“这样的人咋能忘了呢!”
方杰老师在这里献出生命
震后最初几天,紧急调运的帐篷在都江堰灾区的路边堆成了山,谁来转运搭建?处处缺人,当地干部眉头紧锁。一辆小轿车停了下来,车上下来几个人,“我们来帮忙”!
成都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宋建明带着店内的伙计们来了。地震发生后,宋建明一行人就从成都逆行回到都江堰,连夜帮消防员挖掘,救出一名小女孩。第二天,他又组织老家都江堰石羊镇的同乡们开车帮灾民搬运抢救出来的物资。见都江堰城区食物匮乏,他又赶到灾情较轻的乡下收购大量鸡蛋、方便面等食物,煮好后回到都江堰城区设摊,免费派发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
“我家里受到的影响比较小,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去帮助更多困难的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更何况我是党员。”宋建明说。
休戚与共,守望相助,无数灾区群众在受灾后奋力自救,无数人尽力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善良与担当,刻在民族的基因里。
救援队伍和装备大升级
“当年我们一开始只有铁锹和手镐等简易工具,在狭窄、封闭环境中救人时,更多是靠手挖。”曾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的成都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叶熙说,现在消防救援队伍的装备与之前比明显升级。“现在我们有可以装载300多件救生器具的地震救援车,还有海事卫星电话、雷达生命探测仪、侦察无人直升机等。”
汶川地震后,5月12日被定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2008年,我国共有国家和26个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总人数约4200人,其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数为222人;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支、480人,省级地震救援队76支、12443人,市级地震救援队1000多支、10.6万人,县级地震救援队2100多支、13.4万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1.1万支、69.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