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事:河西匪首袁旭东(上)
文/卞再斌
三、组织暴乱,终被剿灭
解放前夕,中共灌县地下党组织曾经派出张仲安等人,到袁旭东家中做过他的统战争取工作,并将袁所带队伍编为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川康边人民游击队岷江纵队第一支队,袁旭东任支队长,灌县和平解放时,第一支队还参加了迎接解放的一些活动。1950年2月,川西发生土匪叛乱,袁旭东又反水参加了灌县地区的“二五暴乱”,并被“川康人民反共救国军”委任为“第二纵队司令”。
1950年3月,“二五暴乱”基本平定,袁旭东见大势已去,身边只带其子等亲信4人潜回玉堂乡袁家山,其子等4人相继被捉后,袁旭东只身1人逃窜到赵公山、袁家山一带藏匿了一年多,以抢劫玉堂乡家住山林地区的单家独户农民和过往行人的财物、粮食等维持生活。
1951年3月,中共灌县县委和政府布置了清剿残匪的工作,河西第四区的玉堂、中兴、太平等乡还制定了捕捉逃窜匪首袁旭东的行动方案,组织了区乡的捕捉队和武装组,有重点地开展捕捉袁匪的工作,特别对袁家山、赵公山重要道口都加强了暗哨。县警卫营侦察班的战士也派到玉堂乡,协助农民武装捕捉袁旭东。
4月14日,袁家山青苔沟二界坪的民兵岗哨发现了袁旭东从山上走下来便开枪射击,但连发两枪都未中,袁匪就逃跑了。捕捉队迅速包围了青苔沟和农户,四处搜查,都没有成功。
4月15日晚上,袁旭东跑到刘金山家中,吃了刘家的剩菜饭,抢走了10多个馍馍。刘妻出门大喊:“有土匪!”袁匪逃跑后被放哨的武装人员发现,并立即报告。农协会先后组织玉堂和麻溪的武装队30多人围追搜捕,但因夜间天黑未能击中袁匪,只打掉他随身带的被盖一床、蓑衣一件、铜锅一个、镰刀菜刀各一把和腊肉、香肠、糯米面等。
4月16日早晨,农民岗哨又发现了袁匪的踪迹,捕捉队分两路向袁匪可能藏匿的青苔沟包抄搜索。一路由警察营侦察班的杨明德和2位民兵组成,另一路由玉堂乡武装委员李学良等3人组成。在搜索到山腰时,李学良等人发现在前面的石岩下,有一股青烟顺着山风微傲上冒,估计有人,当他们小心警惕地搜索过去时,见袁旭东正坐在柴火边烤火。
这时,另一路的杨明德等人也由下面搜索过来了,李学良见了便向他们招手示意,已发现袁匪,不要有声响,以免惊动袁匪。杨明德上来后也发现了袁匪,便拿起步枪瞄准袁旭东开了一枪,与此同时,李学良等三人也一齐开枪,连续射击,最终将血债累累的河西匪首袁旭东击毙在赵公山青苔沟的山岩下,为河西的剿匪画上了句号。参加这次剿灭袁匪的侦察员和李学良等4个民兵都受到县委和县政府的表彰。
四、袁匪旧居,固若碉堡
川西第7号匪首袁旭东,为匪30余年,横行于灌县、郫县、崇庆县、阿坝州等地,仗势以牛捐、子弹捐、门牌税、枪支费等10余种名目,向老百姓敲诈勒索钱财。夺民田、强奸妇女、随意杀人、无恶不作。由于杀人太多,迷信的袁旭东怕冤魂缠身,曾设坛祭鬼,以超度冤魂,名列牌位者有946人之多。
匪首袁旭东的旧居位于玉堂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建。袁宅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系二楼一底青砖加石灰砌筑楼房,外观形状为长方形,坡形四面屋顶,盖小青瓦,是民国是时期玉堂场最高的建筑,故称高房子。袁旭东将该楼房建为集生活居住和防御作战为一体的双重功能房屋,四周用直径10-20厘米的卵石双层砌筑相围,北面建有院大门,用石墩砌筑门洞,门洞上方用石板、石相扣,与围墙相连,且高出围墙约50厘米,大门与围墙成凹形,状似川西农村的龙门子。
进入大门是院坝,约300平方米,高房子在院坝正前方,只有一道通往楼内,其余处皆是坚实的墙体,整栋房屋面阔18米,进深10米,进入门后有旋转式木楼梯,从底楼通往各楼层。每层楼内都有3间,上下共9间房。结构为跃层式,墙体四周均建有34个射击孔,人称机枪眼。枪眼成长方形,外窄内宽,外径长25厘米,宽10厘米;内径长50厘米,宽30厘米。射击孔分布在底楼离地面3米高的房墙四周,东西面各8孔,南、北面各9孔。匪首袁旭东在建造雕楼时颇有讲究,其建筑风格既有川西民居风貌,又具民国时期建筑结合欧式城堡风味,窗户由长方形与半圆相结合,半圆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