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放下茶杯,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木窗。九龙的夜市喧嚣如常,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和路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另一个世界。他却无心欣赏,脑子里全是新闻里描述的画面:断裂的房屋、哭喊的村民、废墟中挣扎求生的身影。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罗盘,眼神渐渐沉了下去。
九年前,他曾应一位缅甸华商的邀请,前往曼德勒为一个开发项目堪舆风水。那次勘察,他站在那片土地上,罗盘指针乱颤,地气紊乱得让他心惊。他留下一句警告:“九年后,缅中地动,邪祟聚,灾非天降。”当时没人当真,甚至有人笑他故弄玄虚。如今,预言成真,李明却没有半点得意,只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师父,您又在想啥?”一个清亮的嗓音打破了沉默。阿乐,李明的助手,端着一盘刚买的烧麦走了进来。阿乐二十出头,模样清秀,穿着简单的白衬衫,是事务所里唯一的“年轻人”。他负责管账、回邮件、打扫卫生,偶尔还得陪李明喝两杯,听他讲些玄之又玄的风水故事。
李明转过身,勉强笑了笑:“老了,爱瞎想。”他指了指收音机,“缅甸地震的事,你听说了吧?”
阿乐点点头,把烧麦往桌上一放:“听说了,挺惨的。网上说救援队都忙不过来。”他顿了顿,瞥见李明手边的罗盘,试探道:“您该不会……又想起九年前那事儿了吧?”
李明没说话,缓缓坐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堪舆记”,字迹工整。他翻到2015年的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年的勘察细节:曼德勒郊外,地势低洼,罗盘异常,气场驳杂……最后一行,是那句让他至今难忘的推算。
阿乐凑过来一看,皱起眉头:“师父,这都九年前了,您怎么还放不下?再说,您那话……真应验了?”
李明叹了口气,刚要开口,桌上的老式电话突然响了,铃声刺耳得像在催命。阿乐赶紧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急促的男声,用夹杂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请问……是李大师吗?我有急事找他!”
电话是匿名打来的,对方自称在曼德勒,提到在地震废墟中找到了一本“李大师的记录”,希望他能尽快赶过去一趟。对方语速很快,像是怕被人听见,挂电话前只留下一句:“事关重大,拜托了。”
李明摆摆手,目光却坚定起来:“不去不行。九年前的事,我得弄清楚。”他起身,从柜子里翻出那把用了三十年的罗盘,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又把笔记本塞进背包。阿乐还想劝,终究拗不过他,只好帮着收拾行李,嘴里嘀咕着:“真要去,也得让我跟着。”
第二天清晨,事务所的门被敲响。来人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西装笔挺,气质沉稳,递上一张名片:陈永泰,缅甸华商。陈永泰一进门,先朝李明深深鞠了一躬,然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和一张照片。
“李大师,这是您九年前留下的。”陈永泰声音低沉,指着笔记上的一页,“我父亲陈广生,当年请您去曼德勒看风水。这次地震,他……没逃出来。”
李明接过笔记,手指微微一颤。照片上是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隐约能辨认出当年项目的轮廓。他回忆起2015年的情景:陈广生是个豪爽的商人,计划在曼德勒郊外建一座综合市场。他请李明堪舆,李明却发现那块地气场极乱,劝他不要动土,甚至直言“此地不宜久留”。陈广生却不以为意,只当是迷信,执意开工。
“您当年的警告,我父亲没听。”陈永泰眼眶微红,“现在地震毁了一切,我想请您回去,帮我弄明白,这场灾……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明看着笔记上自己的笔迹,沉默良久。阿乐在一旁插话:“陈先生,地震是天灾,哪能全怪地气?您这不是让师父为难吗?”
陈永泰摇摇头:“我不是迷信,只是……我父亲临终前,托人带话,说后悔没听李大师的。现在笔记被找到,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当晚,李明坐在事务所里,窗外夜色深沉。他翻看了整本笔记,脑子里全是九年前的画面:曼德勒的黄昏,村庄的炊烟,罗盘指针的异动……最终,他下定决心,拨通了陈永泰的电话:“我跟你去。”
3月30日,李明和陈永泰乘早班飞机抵达曼德勒。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尘土味,让李明皱了皱眉。机场外,救援队的车辆川流不息,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曼德勒市区已是满目疮痍,高楼倾斜,街道断裂,路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挤满了流离失所的灾民。
陈永泰租了一辆越野车,带李明直奔当年项目的村庄。车子颠簸在坑洼的土路上,窗外是连绵的废墟,偶尔能看见村民在残垣断壁间翻找家当。陈永泰紧握方向盘,低声说:“我父亲最后一次联系我,是地震前一天。他说项目出了点问题,但没细讲。”
李明没接话,目光落在车窗外的荒凉景象上。九年前,这片土地还生机勃勃,村民们在田间忙碌,孩子们在村口嬉戏。如今,一切都变了模样。
到了村子,李明背着背包,拿出罗盘,开始勘察。村民们远远地看着,眼神里带着戒备。有人认出了陈永泰,低声议论:“又是陈家的人,当年挖地搞开发,惹了祸,现在还来干嘛?”
一个老妇人走上前,指着李明手里的罗盘喊:“你这老头,当年是不是就知道会地震?为啥不早说!”人群顿时躁动起来,几个年轻人也围过来,气氛剑拔弩张。
陈永泰连忙解释:“大家别误会,李大师是来帮忙的!”李明却不为所动,沉声道:“我只看地,不争口舌。”他继续绕着废墟走,罗盘指针微微抖动,指向东边的山坡。
废墟里,李明发现了一些异样:地上的裂缝不像普通地震那样杂乱,反而有种诡异的规律,像是被什么力量引导。一些碎石上还有浅浅的刻痕,像是人为留下的记号。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头,眉头皱得更深了。
夜幕降临,李明和陈永泰在救援队提供的帐篷里休息。帐篷外,风声夹杂着远处传来的哭喊,让人难以入眠。李明翻开笔记本,回忆起九年前离开时,陈广生拍着他的肩膀说:“李大师,风水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你别太当真。”如今物是人非,他只觉一阵唏嘘。
第三天清晨,李明起了个大早,独自来到废墟东边的小山坡。山坡下,救援队还在忙碌,挖掘机轰鸣声不绝于耳。他拿出罗盘,沿着裂缝走了一圈,指针抖动得越发剧烈。他弯腰挖开一堆碎土,找到一块烧焦的砖块,砖面上有一道奇怪的凹槽,像被高温灼烧过。
中午,一个当地记者找到李明,递上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村子西边的一片空地,空地上散落着几台破旧的机器,旁边还有一块写着“办公区”的牌子。记者说:“这地方是地震前开发的,听说有点问题,您看看?”
李明接过照片,眼神一凝。九年前,他勘察时,西边那块地还没动工,陈广生只说要留作备用。如今看这照片,机器和牌子显然不简单。他当即决定,下午去西边看看。
到了空地,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糊味。李明踩着满地碎石,捡到一块刻有英文的金属片,像是某种设备残片。他又发现一团烧了一半的纸,纸上隐约能辨认出“进度表”几个字。罗盘在这儿转得更乱,几乎指向四面八方。
傍晚,回到帐篷,一个村民悄悄送来一封信。信封里夹着和记者一样的照片,还有一行字:“地震非天意,西边有鬼。”李明看完,沉思不语。他决定,明天一早再去西边,查个究竟。
第四天,天刚蒙蒙亮,李明和陈永泰重返空地。晨雾中,空地显得更加诡异,机器的影子像怪兽般匍匐在地。李明绕着空地走了两圈,罗盘指针依旧乱转。他蹲下身,仔细检查一处裂缝,隐约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像化学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