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地球上差不多天天有地震,但分布不均,有时空分布规律。
(一)时间分布规律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全世界、一地区或一个地震带,一段时间内为多震的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叫地震的周期性或间歇性。如图4-117,全世界,20世纪40年代是7级以上大地震次数最多、最活跃的时期。
一个地震带又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带,1915一1933年19年,发生了系列7.8级以上的浅源地震;1934一1951年18年间,整个断裂带平静,1952一1969年这18年间,地震增多,进入新活跃期。
一个活动断裂带,活跃期和平静期也交替出现。如甘肃河西走廊断裂带,1920一1954年的25年,海原、古浪、昌马、山丹、民勤先后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但此后一直平静。陕西渭河地堑,881(唐广明二年)一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的606年,未见破坏性地震记载,此后到1570年,转入活跃期,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月23日发生了空前的8级大地震(震中在今华县);1570年以后又趋平静,极少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同属燕山地震带,相隔297年,存在300年左右的准周期性,这是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释放的过程、即震源机制粘滑和蠕动交替进行的反映。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世界看,有些地区没有或很少地震,有些地区则地震频繁强烈。地震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1.世界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图4-118),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图4-119)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世界的80%,但面积仅占一半。
此地震带在太平洋西部大抵从阿留申群岛,向西沿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至日本诸岛、琉球群岛,至中国台湾岛,过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西岸,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称为加勒比环)、秘鲁,沿智利至南美的极南端。也是著名火山带,与中、新生代褶皱带(图4-120)和新构造强烈活动带一致。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部,大致东西方向,总长约15000km,宽度不一,大陆部分常有较大宽度,并有分支。太平洋地震带外其余较大浅源和中源地震多发生在此。释放能量占15%。
它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东经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至帕米尔北边,进入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南边沿喜马拉雅山山麓和印度北部,又经苏门答腊、爪哇至伊里安,与环太平洋带相接。这一带也有许多火山,对比图4-118和图4-121,地震带和欧亚新生代褶皱带(最年轻的造山带)一致。
(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各大洋的3个地带。
①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自斯匹次卑尔根岛经冰岛向南沿亚速尔群岛、圣保罗岛等至南桑德韦奇群岛、色维尔岛,沿大西洋中脊分布,向东与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岭地震带相连。
②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由亚丁湾开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岭,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岭;向北在地中海与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相连;向南到南印度洋分为两支,东支向东南经澳大利亚南部,在新西兰与环太平洋带相接;西支向西南绕过非洲南部与大西洋中脊地震带相接。
③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从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岛起向南至复活节岛一带,分东西二支,东支向东南在智利南部与环太平洋地震相接;西支向西南在新西兰以南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相连。都浅源地震为主。
(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分布于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
地震带的分布,也与板块的分界线一致。
2.中国地震带的划分从图4-122可以看出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间,多地震(图4-123)。中国地震的空间分布分4区23带,如下:
(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郯城-庐江带(沿郯庐断裂,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穿越渤海至辽东半岛、沈阳一带),燕山带,河北平原带(太行山东麓),山西带(主要沿汾河地堑),渭河平原带(主要沿渭河地堑)。
(2)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带(福建及广东潮汕),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
(3)西北地区: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
(4)西南地区: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
还有东北深震带(吉林、黑龙江东部)。
图4-123表明,全国破坏性地震大都聚集于一定的狭长地带,与地质构造有关。如闽粤沿海及台湾带,濒临太平洋西岸,属环太平洋地震带。燕山属于中生代褶皱带,相当活跃。从山东、跨渤海至辽宁海城、营口,因位于郯庐大断裂附近,地震多发,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级大地震。晋、陕、豫交界地带,汾渭地堑,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如1303年山西赵城大地震,1695年山西临汾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图4-124)。宁夏、甘肃一带,因存在大断裂,历来地震活动(如1709年宁夏中卫大地震,1739年平罗大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1927年甘肃古浪大地震,皆8级以上)。
西北部天山、昆仑山,西南横断山,近代断裂上升强烈,喜马拉雅山是最年轻的山脉,新构造运动活动,常有地震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有1902年新疆阿图什大地震,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地震,1931年新疆富蕴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泸定大地震,1833年云南嵩明大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大地震,1973四川炉霍大地震)。
东北深震带,位于乌苏里江以西、牡丹江-延吉以东,震源深度多500~590km,少数为300~400km,属太平洋深震带,即使震级很大,也不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破坏。其余地区的震源深度多在10~20km左右,大地震常造成极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