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6日,土耳其一日之内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两次7.8级,一次6.7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大地的震颤,从来震动无数人的心。
中国同样是一个深受地震之害的国家。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相当频繁且广泛。事实上,与地震关系最为密切的活动断层几乎遍布了华夏大地。
中国及周边地震构造图
这张地图上没有发现苏州,或许会让不少读者松了口气。那么,苏州是个自古至今无地震的幸运之城吗?
恐怕不是。
最早的苏州地震?
当我们翻开崇祯《吴县志》,我们将会在卷十一“祥异”中看到如下记录:
汉:
永初元年丁未十二月,地震、大水、大风、雨电。
三国:
黄武四年乙巳,地震。
嘉禾六年丁巳,地震。
隋:
开皇二十年庚申十一月,地震。
唐:
武后长安元年乙亥,地震。
宋:
(元祐)九年甲戌九月二十一日,地震,有声。
绍圣三年丙子,自夏迄秋,地震。
(绍兴)三年癸丑八月,地震自西北来,树木摇动。
(绍兴)六年丙辰六月,地震有声。
明:
(成化)十一年乙未四月,地震。八月,大水伤稼,民间忽言虎来。
(成化)十五年己亥五月晦酉时,有星芒大如杯,长尺许,有声,自北流南而没。九月二十日,地震。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四月,地震。旦视之,遍地生白毛,类猫须,长数寸。风过,冉冉而动。两日,忽无。六月,亢旱,河底生茂草。高低乡大荒。
……
崇祯《吴县志》书影
可以看到,苏州地区的地震可能并不像读者们想象中那样少。从《吴县志》的记录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有记载的、最早的苏州地区地震,发生在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的十二月。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天下大劫
从《吴县志》中,我们看到的是极为简洁的一笔:
“永初元年丁未十二月,地震、大水、大风、雨电。”
想从这简短的话语中得到更多信息,似乎很艰难。但是,如果我们让一地之志与一代之史并肩而立,或许能够撩起历史的面纱,一窥背后更加幽微的真相。
永初元年,发生了什么?
“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
——《后汉书·志第十六·五行四》
这不是苏州地区(当时吴郡)一地的地震,而是当时天下郡国十八地震中的其中一场。
永初这个年号只使用了七年,但是这七年间:
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
二年,郡国十二地震。
三年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
四年三月癸巳,郡国四地震。
五年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
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后汉书·志第十六·五行四》
这不是吴郡一地的灾难,而是整个天下的大劫。
地震背后的不祥
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注意到,古代史书、志书中,地震大多要么记载在“祥异”一节,要么记载于《五行志》之中。
所谓祥异,就是祥瑞和异兆。而《五行志》,观其名便可知,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深刻联系。
地震,对于古人而言,是上天对于帝王失德的惩戒。
对于这场天下大劫,当时之人是如何看待的呢?
李固曰:“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太后摄政之应也。”
——《后汉书·志第十六·五行四》
《后汉书》书影
古人认为,地者属阴,应当以安静为常理,而如今太后摄政,是阴司越职,专阳之政,而这地震正是此等不祥的感应。
他们矛头所指,十分明确。
永初元年,汉安帝刘祜年仅14岁。整个天下真正的主政之人,是那个名声更大的女人——邓太后,邓绥。
那个可以排进古今后位前三的女人
从古至今,有所作为的皇后、太后有不少,但即使如此,邓绥恐怕也能稳居前三。
邓太后,名绥。她是汉和帝刘肇的第二任皇后。
15岁入宫,22岁成为皇后。25岁时,汉和帝驾崩,邓绥被尊为皇太后,自此临朝听政长达十六年。41岁,病逝,谥号为和熹。
何谓熹?“有功安人曰熹。”
从《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十》中,我们可以窥见她非凡人生的一角。
一是品貌非凡。邓绥应当是位绝色佳人,史书记载她被选入宫之时,“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二是行止非凡。史载邓绥从小爱读经史,不爱女红,甚至被她母亲批评,问她难道你想“举博士”吗?于是邓绥就白天修习女红,晚上挑灯夜读。如此行事,让她的父亲很是惊讶,于是家中大小事务,都会与邓绥仔细商量。
三是志趣非凡。聪颖好学的邓绥,被选入宫之后,也没有如同一般的宫中女子一般专心求于帝王爱宠,而是师从于曹大家,“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
曹大家是个敬称,或许说起她的另一个名字能够更为众人所熟知——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续成《汉书》、文赋流传后世、创作《女诫》的,班昭。
明唐寅绘《班姬团扇图》
邓绥跟班昭学习的,不仅仅局限于经书,还包括了天文算数。这对于一个古代女性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喜好了。邓绥的不凡之处还不止于此,在她成为皇后之后,禁绝了四方各国进贡的华丽之物,改为只需进贡纸墨。顺带一提,这客观上帮助了当时朝中的尚方令,为其改进造纸术创造了条件——这个尚方令的名字已然流传千古,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名词永久并列,那便是蔡伦。
196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组《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志号为纪92,蔡伦名列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张蔡伦像邮票在图稿设计时,设计者将图案中文字“公元?”误作成“公元前?”。修版工人在印版上将“前”字一个一个修掉,但没有逐枚严格检查,最后还是有错票流出,导致这些错票反而成为珍稀邮票,集邮界简称为“公元前”。图中即为错票。
而邓绥好学勤勉的习惯,在主政之后也没有停止。
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雠校传记。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邓绥不仅自己白天上朝,晚上读书,而且还选了一批儒生去校雠经传史记,甚至还要求左右近侍、宦官宫女都要读书学习。
同时,相比于大多数临朝太后所造成的外戚为乱,邓绥极为重视约束自己的宗族。她担心邓氏一族倚仗自己的权势,一方面下诏严惩犯禁的邓氏子弟,一方面严格约束他们读书,甚至自己亲自到场监督。
看来,在邓太后的宫闱之中当个太监、宫女并非易事,而当个邓氏子弟或许也不像其他外戚子弟那样轻松。
清焦秉贞绘《戒饬宗族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然而,尽管优秀如此,邓绥的名声却不像唐之长孙皇后那样显赫而纯美,历代史家对她的评价很是苛刻。其中最大的原因,毫无疑问是她以太后之身掌天下权柄,垂帘听政十六年,以阴越阳堪称僭越;甚至贪恋权位,不愿还权柄于安帝,多遭当时公卿和后世史官非议。
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可以从史家苛责的笔墨间窥见其功绩。
一方面,当时的东汉外患不断。汉和帝驾崩后,西域反叛,羌人蠢蠢欲动。
正是在这郡国十八地震的永初元年(107年),西域都护被西域诸国包围攻击。邓绥诏令命大将梁慬率军营救,经过数月大战,最终平定龟兹。
同样是在这一年,邓绥诏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将五营及诸郡兵五万人,驻守汉阳,以防羌人作乱。永初二年,破各羌万余人,河西四郡恢复安宁。
永初三年(109年),邓绥遣将,大破乌桓、鲜卑、南匈奴之众。乌桓人请求投降,鲜卑人逃回塞外,次年南匈奴单于光脚脱帽,投降请罪。
另一方面,她执政期间也是东汉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天灾不断。
那是一段长达十年的水旱灾害期,我们刚刚从史书中窥见的连续地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之下,邓绥带头躬行节俭,她卖掉了上林苑的所有鹰犬,停止制作一切金玉宝珠之类的玩弄之物,削减大量宫闱宗室诸侯官爵开支,裁撤官署、削减官爵,减少天下郡国一半以上的纳贡,赈济灾民,兴修水利。最终,“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更合理的解释
即使是最苛刻、最不喜女性干政的史官,也无法将邓绥“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的功绩一笔抹去,因此很难用恶政来解释这频发的地震,只好托之于太后摄政会影响阴阳的平衡,从而引发地动。
从现代读者的角度,这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更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地震的发生具有周期性。拿某个地区来说,地震会在某一段时间发生频率较高、强度较大,而在另一段时间发生频率较低、强度较弱,也就是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而至。为什么地震会有周期性呢?因为地震是地下能量的快速释放过程,一个地区的地下岩石在受到力的作用后会发生变形,但这种变形是缓慢、逐渐积累的,只有当变形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才会发生破裂,整个破裂过程往往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从而引发大地震和一系列余震。通过地震的方式释放了能量后,地下的岩石会重新调整,又开始重新积蓄能量,等待下一次地震的爆发。
或许,东汉真的只是运气太差了。
有人曾经统计,在东汉政权195年的寿命中,天灾的年份占了119年。相比之下,西汉214年中,仅有32年天灾。
东汉政权、东汉时期的百姓,都实在是太过艰难。
或许,邓绥非但不是造成这一场天下大劫的元凶,反而是苦心孤诣平稳度过十年天灾人祸、延续东汉国祚的功臣。
苏州还会地震吗?
让我们回到苏州的地震。或许身在苏州的读者们,最关心的是,苏州还会地震吗?
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有答案。
根据《苏州市志(1986~2005)》中“地震活动”一节,苏州属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处于华北多震区和华南少震区的过渡地带。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平静期开始至活跃期结束。1980~1990年为活动期,其中1980~1984年为平静期,1984年5月南黄海6.2级地震开始为活跃期,1990年2月常熟—太仓5.1级地震后结束。1990~2004年为活动期,其中1990~1996年为平静期,1996年长江口以东南黄海6.1级地震标志活跃期开始。
1990年,关于此次地震的研究论文刊载于《工程抗震》期刊
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深的阴影。据另一篇相关论文《常熟—太仓地震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浅析》所称,这场地震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是“恐震心理久久不消”、“经济和心灵深处的创伤一时难以治愈”。
地震的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希望有朝一日,人类对于大地之震颤可以了解得更多一些,让这世间的灾难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