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1654-1722)在位61年,一生经历无数次地震,其中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了三次,即: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其中,康熙七年(1668)的山东郯城地震死亡人数超过6万人。震中部分地区烈度达12度。是清初最大,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凡七省,方五千余里。有摧城陷屋、崩山裂地,甚至有市镇尽损,靡有于遗者。”此次地震发生时,康熙亲政刚一年,年仅14岁,为害剧烈的大地震在这位小皇帝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惨痛印象,也初次验证了他作为一国之君而应对大灾的能力。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中对此次地震有非常清晰的描写:“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山东郯城莒县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我恰好在临淄稷门前旅居,正与表兄李笃之点着蜡烛饮酒。忽听见一种声音像打雷一样,从东南而来,向西北而去。大家感到害怕和诧异,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一会儿,茶几案桌摇摆颠簸,酒杯翻倒打碎;屋中的梁子、椽子、柱子,错位断裂,发出阵阵响声。你看我,我看你,惊吓得脸都失去了血色。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到外面。见楼阁房屋,倒在地上又颠起来;墙倒房塌声和孩子们的哭声、妇女的惊叫声,喧哗得像开了锅一样。人晕得不能站立,坐在地上,随地面一起旋转。河水翻滚漫出河槽有一丈多远,满城到处鸡叫狗咬。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才稍微平息下来。看街上,男的女的光着身子聚集在一起,争着相互说刚才发生的事情,都忘了自己身上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处水井倾斜,不能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换了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县陷了个大坑,有几亩地宽。这真是不常见的奇特变化啊。”
地震发生时,刚刚上任的郯城知县冯可参除了身先士卒救灾外,迅速写下灾情报告,用快马报抵山东巡抚刘芳躅处,刘将山东的灾情汇总,将受灾的59处,按灾情轻重分列。康熙皇帝收到灾情报告后,命户部速行祥议,分别蠲赈。后刘芳躅进一步勘查灾情,于十二月再次上报清廷疏请格外蠲恤。“部议:沂、莒、郯三州县俱被伤最重,蠲免本州钱粮十分之四……其安丘等……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免。”
拨银赈济主要用于贫困灾民的生活救济,震亡人口的抚恤安葬,倒塌房屋修建三大用途。救灾款发放的额度及数量,据灾情状况而定,发放标准与死者年龄大小有关。如:“(莒州)诏发赈银九千九百一十五两。”“(峄县)朝议发帑金一千二百金,遣迈侍赈焉。”“(诸城)朝议设银四万两为诸邑修城。”
蠲免钱粮可以使震区百姓从中普遍得到实惠。其时间范围,既有蠲免灾情当年的,如:“(沂州)本年蠲租十分之四。”“(蒙阴)免本年田租十分之二。”“(日照)免本年税粮四分。”“(安丘)将本年钱粮十蠲其二免银七千四百五十两有奇”;也有蠲免往年税欠及震后若干年钱的情况,如:“(康熙九年)免山东沂州、鱼台等四十州县卫及信阳等三场起存项下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有奇,以康熙七年地震被灾故也。”蠲免钱粮的数量,也以受灾程度轻重而定。如“沂、莒、郯三州俱被伤最重,蠲免本州钱粮十分之四,其安丘等二十一州县,及章丘等十六州县,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免。”
此后,康熙帝又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救助灾民,稳定灾民人心,防止出现社会混乱,招徕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如:郯城县令冯可参“到任甫两月,即遭地震之变。公询问灾伤,抚恤残黎,施药以救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瘟疫的蔓延,“民赖全活者甚众。”沂州知州郝献明,“值地震,民警。多方安辑,久之乃定。”陵县县令史飏廷,“初至邑,民逃亡者过半,为之招集,流移闻风复业者二千余户。”莒州知州张文范,“当地震未宁之会,人多流移,田亦荒芜。文范招徕安集,民渐复兴。”
灾后房屋、城池、衙役等建筑的重建工程量浩大,皇帝亦要求地方官员踊跃捐资捐俸,并发动民间自救捐钱捐物,积极重建。如:安徽巢县,“城倾十数处,共计二百余丈,知县于觉世捐资督工坚筑之。”全椒县令“蓝学鉴因地震重修鼓楼并城墙,倾倒四十余丈皆捐俸修葺。”沂州缙绅王壎“与郡人前户部侍郎宋公之普,指囷以倡好义者,得粮数千石,比户计口而给。元旦露处,弗恤也。又力白监司徐君惺,请蠲请赈,沂人无死徙社者。”有的士绅还积极协助当地官员修葺毁坏的公共建设,陵县绅士康廉采等协助知县史飏廷修葺了震中毁坏的文庙,“又建魁星楼于邑之东南。修颜鲁公祠,城隆庙,葺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