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王涛,博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

教育经历:

2003年-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 博士

1999年-2002年,清华大学 硕士

1994年-1999年,清华大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19年至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二级研究员

2012年-2019年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8年-2012年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6年-2008年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 JSPS博士后

研究方向:

先进试验方法、高性能抗震结构体系、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理论

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大城市和城市群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情景构建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22YFC3003600,项目负责人,2022年11月-2025年11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程抗震韧性,52125806,项目负责人,2022年1月-202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双台台阵和界面力控制方法的子结构混合试验研究,51678538,项目负责人,2017年1月 – 2020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子结构混合实验关键技术研究,51378478,项目负责人,2014年1月 – 2017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核电厂整体三维隔震结构体系的理论、应用和设计方法的研究,51008287,项目负责人,2011年1月– 2013年12月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基于装配技术的震后可快速恢复功能结构体系,2014DFA70950,项目负责人,2014年4月 – 2017年3月

黑龙江省头雁创新团队,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团队,3016,团队负责人,2019年1月-2023年12月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多灾耦合效应下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方法研究,JC2018018,项目负责人,2018年1月-2021年12月

科研奖励:

2016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10)

2024年 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5)

2022年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15)

2020年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15)

2017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10)

2015年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15)

2015年 第十二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

2014年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6/15)

代表性学术论著:

发表专著4部,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6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个

Tian YP, Chen J, Du CB, Xu D, Zhou HM, Sun ZG, Li QW, Wang DS, Wang T. Large-scale hybrid test of a curved bridge considering complete boundary condition by a large spatial loading system.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24, DOI: 10.1002/eqe.4101.

Wang Tao, Wang Fei, Masayoshi Nakashima. A tendon system to re-center steel moment frames with weak storie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4; 23: 1057-1072.

Xu D, Cui Y, Yan JB, Xiang BQ, Liu HH, Lei YD, Wang T. Cyclic test evaluation of double skin composite hybrid coupled wall with frictional steel truss coupling beams [J]. J.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3; 79: 107832.

Shang QX, Wang T, Li JC. Seismic resilience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state tree method. Structural Safety, 2020, 85:101944.

Li JC, Wang T, Shang QX. Probability-based seismic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substation system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9, 48(3): 328-346.

获得荣誉:

2023年 应急管理部三等功

2021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9年 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

2019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9年 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9年 黑龙江省头雁团队负责人

2019年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9年 黑龙江省龙江特聘学者

2017年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

2017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5年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

2015年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

2014年 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贡献奖

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

国际地震工程学会 执委

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 执委

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结构抗倒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 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 理事长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主任

桥梁与结构智能监测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 委员

石家庄铁道学院 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委员

第1-7届恢先地震工程青年学者国际论坛 学术委员会主席

《工程力学》第八届编委

《地震研究》第七届编委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专栏客座主编

代表性成果:

先进混合试验理论与方法:将精细数值模拟与大比例物理试验相结合,创新发展了混合试验理论,突破了隐式数值域与显式物理域的数物协同难题。应邀在全国结构工程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 10 余次。提出了子结构复杂边界协调技术,创建了子结构混合试验平台,突破了复杂边界计算和协调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混合试验在工程抗震领域的应用。应用于北京中国尊超高层建筑等重大复杂工程,被《建筑抗震试验规程》等 4 部规程采纳。获得 2015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抗震结构体系:提出了外套式抗震加固体系和新型消能连梁-塑性铰支墙结构体系,揭示了由单一体系转化为双重体系抗震的基本规律,解决了新老结构协同工作难题。在大连、唐山得到上百万平米的应用,改造了北京近70万平米的老旧社区。获2022 年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和 2024 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理论:建立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团队”,5年内获资助2500万元。在多学科交叉研究背景下,进行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震源-场地-工程系统-城市功能的全过程耦合动力模拟和试验,揭示城市工程系统地震损伤机理,进行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最终提出高效抗震韧性提升方法。获2020年华夏建设科技奖一等奖,2022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

THE END
0.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门票优惠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将于2015年9月2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会议时间:2015年9月20日(报到),24日(疏散) 会议地点:西北宾馆 地址:兰州市南昌路649号 主办方:中国地震学会 会议日程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会议嘉宾 (最终出席嘉宾以会议现场为准)jvzquC41yy}/j~tfqpmkkj3eqo5fxnsv/8774@980jznn
1.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地震科学前沿研讨会”成功举办2024年7月26日至29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地震科学前沿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地震研究中心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承办,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和Earthquake Science编辑部协办。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等26家单位的80余jvzquC41ugyt0ypw0gjv0ls1kplp1:5551:6393jvo
2.关于举办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的通知(一)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深部零碳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中心 (三)协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中国岩石矿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世界jvzquC41rgzsqufd0e{h0niw0et0kwkq1364:865434ivv
3.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成功召开7月5日-9日,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普洱市召开,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总工程师杨树新、云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周光全、普洱市政府副市长段冬梅出席会议,近百名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流体监测预测及科研人员参会。我校副校长刘春平教授出席会议,我校jvzquC41yy}/erir0gjv0ls1kplp1:5651722A;0jvs
4.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2024年12月6日至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四平路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普宣传”,旨在通过专题讨论,推动重特大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构建,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来自国内众jvzquC41ek|jnnsi0vuoisn0gf{/ew45e1k31l69;;=b5=84885qcpj0jvs
5.分支机构动态2025年9月7日—10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信息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信息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震局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学会协办,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本次会议给予支持。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 更新时间:2025jvzquC41yy}/u|te0qxh0ls1Nkyu37mvonEjfF6;
6.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按照惯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3月底发出一号学术交流征文通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云南省地震局将联合举办2021年度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时值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换届活动,遂决定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活动与第十届委员换届活动同时举办。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征文jvzquC41yy}/isi|fv4dp8ftvkimg8iqk1710<>8;1p/k|xp046:86<9:2432;6034412>Dxkg}U{yj?JVSM
7.中国地球物理年会www.cgs.org.cn www.cgs.org.cnjvzq<84yyy4di|hiu0usi7hp1
8.《地震》期刊简介办刊宗旨 交流和传播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强震机理与预测等方面的原创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读者对象 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 主管单位: 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jvzquC41yy}/knk0ce4dp8i|smpk1
9.正高职称[2]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2020~),常务理事(2020~); [3]《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灾害学》等期刊的编委 [4]桂林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大连大学和烟台大学的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5]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近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84>10qyon
1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介绍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名誉所长,IUGG执行局委员,AOGS执行局委员与固体地球分会主席,中国科协第六届常委,《地震学刊jvzquC41{|4lcx~cp0ipo8hgc/ohr8icqunj1;8144;65>4
11.学会同仁踊跃捐款支援四川地震灾区CCF老网站获悉四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后,本学会同仁纷纷解囊,捐助灾区。截至8月20日捐款金额共计:154,060,00元元。尽管有的会员已经在所在单位捐了款,但仍然通过学会捐款再次表示爱心,充分反映了学会同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手足情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学会的强大凝聚力。 jvzquC41yy}/elk0qtm/ew4ysz}dz8hehn}{1;52:/66/:8187616;3ujvsm
12.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业内新闻为交流地震工程领域近年来的科技成果,加强地震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地震工程事业的发展,经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和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研究,拟定于2022年9月在西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 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是我国地震工程和工程抗 jvzq<84yyy4{l‚uz|z4dqv4e14634655/3:06B=7884tj}rn
1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41届学术年会并10月18日-23日,2025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41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王秀东、地球物理信息技术部相关同志参会并作学术报告。 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学会共同发起主办,是国内地球科学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院jvzquC41uf~x0rvknw4dqv4y1cxuklqg1[Y1{VX2zPph4VYO5QG/j}rn
14.2022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合作导师简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设施厂址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委员,《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副主编,《地震地质》、《Earthquake Science》 、《震灾防御技术》 等期刊编委。为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jvzquC41gs3jiu3ce0io1;544dytf|ol
15.中国科协全国一级学会名单A-07 中国天文学会 A-08 中国气象学会 A-09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A-10 中国地质学会 A-11 中国地理学会 A-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A-13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A-14 中国古生物学会 A-15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A-16 中国海洋学会 A-17 中国地震学会 jvzquC41yy}/ejxv0qxh0ls1slqy1t}li1whzq4NM1oofn}0jvsm
16.学会概况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成立于2017年10月23日,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发起成立、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业务主管。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是国内首家地震工程学会。学会旨在促进我省地震工程领域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以及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推动我省地震工程学科的发展,保持在jvzquC41yy}/knr0ce4dp8}u||5jpotAkfC34=5
17.地震学报杂志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人气11080 11-2021/P 国内刊号 0253-3782 国际刊号 17732 总被引量 ¥ 520.00 全年订价 预计1-3个月 审稿周期 双月刊 出版周期 0.74 影响因子 陈运泰 主编 北京 jvzquC41f|~c0zguj{/exr1
18.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法律工作委员会2021年度年会暨应急法治高端论坛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地震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川省政协、民进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直工委、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江苏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jvzq<84o0nkhcu|ggmrz0ls1|hju1;543/681;71eqtugwya:7;97>;0jvsm
19.美国地震学会公报杂志社美国地震学会公报2020年12月旧的升级版 大类学科分区小类学科分区Top期刊综述期刊 地球科学3区GEOCHEMISTRY & GEOPHYSICS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3区否否 名词解释: 中科院JCR期刊分区(又称分区表、分区数据)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主要参考3年平均IF作为学术影响力jvzquC41yy}/jjtvqwmbq7hqo1ydk85259722?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