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农村建筑抗震能力亟需加强

【观察】农村建筑抗震能力亟需加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国西南、西北以及西部的偏僻山区,当地的经济水平、建筑工匠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抗震防灾的主观意识淡薄仍旧是阻碍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改善的主要因素。

界面新闻记者 | 高佳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地震发生那一晚,佘志福67岁的的父亲佘木洒和残疾孙子都被埋在了废墟里。

为了照顾方便,佘木洒一直和孙子住在已建造30多年泥墙瓦房里。2017年母亲去世后,佘志福家被评为低保户。按照甘肃省有关政策,农村低保户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佘志福介绍,有关部门曾派人到家里测量一番,留下了一份“通知”,他注意到上面有“砖混结构”几个字。后来,房屋改造计划不了了之。

3年前,佘志福花费几万元,在老房子旁边盖了三间平房,政府曾给他发放1.5万元补贴。佘志福说,他家的老宅并非砖混结构,可能是因为前面被刷了一层白灰,给人一种并不危险的印象,但房子的主体构造其实都是泥墙。

就是这座泥墙房子,倒塌后把老人和孩子压在了下面。经历邻居们救援,孙子只是轻伤,佘木洒则在诉说胸口疼痛1小时后去世。

为何积石山6.2级地震会造成100人以上的人员死亡?地震专家陈会忠向界面新闻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地震震级比较大,6.2级可以算是强震;第二,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较浅,震源浅的地震容易造成地面相当大的破坏;第三,地震发生在深夜,半夜差不多将近12点,这时人们都在睡觉或熟睡中,地震时来不及逃生。

另外,陈会忠解释,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虽然这里的人口没有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但是震中及附近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度大。此外,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建筑的抗震强度较弱,没有像东部地区建筑那么强,这几个原因都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伤亡的重要原因。

按照规定,中国城乡建筑抗震设防需遵循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应依据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确定。

中国现行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自2016年开始实施,确定了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应对的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中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通常用“度”来表示,度数越大,破坏程度越大。在一次地震中,距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烈度值越高。

界面新闻注意到,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附录A全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表,积石山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而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的《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科技支撑简报》显示,根据此次地震预测的震动图分布特征,预计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Ⅷ(8)度以上。

《中国地震烈度表》显示,当发生地震烈度7度地震时,多数人将惊逃户外,房屋出现少数毁坏;而到8度时,多数人则会摇晃颠簸、行走困难,房屋将出现多数严重或中等破坏。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曲国胜告诉界面新闻,即使积石山地震震区房屋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造,也难以承受8度的地震烈度。

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应会进行调整。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原局长王兰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建议在这次地震之后,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场地条件,在充分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后,进行适度抗震标准提升,比如提升到8度或9度。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正将抗震设防逐步纳入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但积石山地震仍凸显出农村建筑普遍存在的灾害隐患问题。

“建筑物倒塌,尤其是不设防的农居和乡镇老旧房屋是鲁甸地震人员死亡的第一重要因素。”云南地震局李永强等曾在2016年12月发表的《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人死亡情况分析》一文中指出。

在积石山县参与救援的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介绍,此次震中的乡镇,房屋倒塌情况严重。“农村建造的房屋年限较长,有的土墙年龄达到百年以上,因此地震导致很多民房坍塌。一些翻新的砖墙也有倒塌的现象。目前,当地房屋受损面积达到70%-80%左右。”颜伟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曾批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其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村镇建筑,必须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我国的抗震设防体系仍然集中在城市。”曲国胜称,“虽然标准、规范中有强制性条款,但是在农村,老百姓的自建房不一定都按照抗震设防的规范来建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员罗开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社会各界对建筑(包括村镇民居)抗震越来越重视,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国西南、西北以及西部的偏僻山区,当地的经济水平、建筑工匠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抗震防灾的主观意识淡薄仍旧是阻碍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改善的主要因素。”

其实,近年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各地也在陆续出台更细致的农村建筑抗震技术标准。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于2021年3月印发《甘肃省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和《甘肃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甘肃省抗震设防烈度6、7、8地区层数为一、二层的既有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和抗震设防烈度6、7、8和9度地区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的设计和施工。

2023年,甘肃省地震局在积石山县所处的临夏州调研,对临夏州六类地震承灾体进行排查。调研文章《基于建筑物详查的地震灾害重点隐患风险评估——以临夏州为例》称,91.33%的农村集合住宅,61.05%的农村独立住宅和51.64%的农村非住宅都被评估为地震灾害隐患“一般”等级。相较而言,50%以上的城镇住宅和非住宅被评估为地震灾害隐患“轻微”等级。

“农村集合住宅、农村独立住宅和农村非住宅的地震灾害隐患主要与房屋未设防或者设防烈度偏低有关。”这篇文章称。

曲国胜对界面新闻也指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抵御灾害的韧性能力也会不同。”

公开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曾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退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序列。2022年,积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8.24元,仅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8%。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2年11月,积石山县人民政府官网曾发布文件《积石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文件中明确了2022-2025年度农房抗震改造的改造对象。文件要求,改造后房屋必须有上下圈梁、构造柱、拉结筋等抗震措施,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上述文件还提到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比如易返贫致贫户等“六类”重点对象户均补助25000元;其他安全住房不达标修建对象户均补助15000元;五保户、残疾户等家庭无劳动力无法实施修建的户均补助40000元。

下载界面新闻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国西南、西北以及西部的偏僻山区,当地的经济水平、建筑工匠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抗震防灾的主观意识淡薄仍旧是阻碍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改善的主要因素。

界面新闻记者 | 高佳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地震发生那一晚,佘志福67岁的的父亲佘木洒和残疾孙子都被埋在了废墟里。

为了照顾方便,佘木洒一直和孙子住在已建造30多年泥墙瓦房里。2017年母亲去世后,佘志福家被评为低保户。按照甘肃省有关政策,农村低保户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佘志福介绍,有关部门曾派人到家里测量一番,留下了一份“通知”,他注意到上面有“砖混结构”几个字。后来,房屋改造计划不了了之。

3年前,佘志福花费几万元,在老房子旁边盖了三间平房,政府曾给他发放1.5万元补贴。佘志福说,他家的老宅并非砖混结构,可能是因为前面被刷了一层白灰,给人一种并不危险的印象,但房子的主体构造其实都是泥墙。

就是这座泥墙房子,倒塌后把老人和孩子压在了下面。经历邻居们救援,孙子只是轻伤,佘木洒则在诉说胸口疼痛1小时后去世。

为何积石山6.2级地震会造成100人以上的人员死亡?地震专家陈会忠向界面新闻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地震震级比较大,6.2级可以算是强震;第二,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较浅,震源浅的地震容易造成地面相当大的破坏;第三,地震发生在深夜,半夜差不多将近12点,这时人们都在睡觉或熟睡中,地震时来不及逃生。

另外,陈会忠解释,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虽然这里的人口没有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但是震中及附近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度大。此外,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建筑的抗震强度较弱,没有像东部地区建筑那么强,这几个原因都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伤亡的重要原因。

按照规定,中国城乡建筑抗震设防需遵循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应依据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确定。

中国现行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自2016年开始实施,确定了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应对的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中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通常用“度”来表示,度数越大,破坏程度越大。在一次地震中,距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烈度值越高。

界面新闻注意到,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附录A全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表,积石山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而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的《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科技支撑简报》显示,根据此次地震预测的震动图分布特征,预计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Ⅷ(8)度以上。

《中国地震烈度表》显示,当发生地震烈度7度地震时,多数人将惊逃户外,房屋出现少数毁坏;而到8度时,多数人则会摇晃颠簸、行走困难,房屋将出现多数严重或中等破坏。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曲国胜告诉界面新闻,即使积石山地震震区房屋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建造,也难以承受8度的地震烈度。

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应会进行调整。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原局长王兰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建议在这次地震之后,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场地条件,在充分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后,进行适度抗震标准提升,比如提升到8度或9度。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正将抗震设防逐步纳入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但积石山地震仍凸显出农村建筑普遍存在的灾害隐患问题。

“建筑物倒塌,尤其是不设防的农居和乡镇老旧房屋是鲁甸地震人员死亡的第一重要因素。”云南地震局李永强等曾在2016年12月发表的《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人死亡情况分析》一文中指出。

在积石山县参与救援的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介绍,此次震中的乡镇,房屋倒塌情况严重。“农村建造的房屋年限较长,有的土墙年龄达到百年以上,因此地震导致很多民房坍塌。一些翻新的砖墙也有倒塌的现象。目前,当地房屋受损面积达到70%-80%左右。”颜伟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曾批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其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村镇建筑,必须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我国的抗震设防体系仍然集中在城市。”曲国胜称,“虽然标准、规范中有强制性条款,但是在农村,老百姓的自建房不一定都按照抗震设防的规范来建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员罗开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社会各界对建筑(包括村镇民居)抗震越来越重视,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国西南、西北以及西部的偏僻山区,当地的经济水平、建筑工匠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抗震防灾的主观意识淡薄仍旧是阻碍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改善的主要因素。”

其实,近年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各地也在陆续出台更细致的农村建筑抗震技术标准。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于2021年3月印发《甘肃省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和《甘肃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甘肃省抗震设防烈度6、7、8地区层数为一、二层的既有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和抗震设防烈度6、7、8和9度地区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的设计和施工。

2023年,甘肃省地震局在积石山县所处的临夏州调研,对临夏州六类地震承灾体进行排查。调研文章《基于建筑物详查的地震灾害重点隐患风险评估——以临夏州为例》称,91.33%的农村集合住宅,61.05%的农村独立住宅和51.64%的农村非住宅都被评估为地震灾害隐患“一般”等级。相较而言,50%以上的城镇住宅和非住宅被评估为地震灾害隐患“轻微”等级。

“农村集合住宅、农村独立住宅和农村非住宅的地震灾害隐患主要与房屋未设防或者设防烈度偏低有关。”这篇文章称。

曲国胜对界面新闻也指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抵御灾害的韧性能力也会不同。”

公开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曾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退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序列。2022年,积石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8.24元,仅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8%。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2年11月,积石山县人民政府官网曾发布文件《积石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文件中明确了2022-2025年度农房抗震改造的改造对象。文件要求,改造后房屋必须有上下圈梁、构造柱、拉结筋等抗震措施,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上述文件还提到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比如易返贫致贫户等“六类”重点对象户均补助25000元;其他安全住房不达标修建对象户均补助15000元;五保户、残疾户等家庭无劳动力无法实施修建的户均补助40000元。

THE END
0.2025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平安行暨《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甘肃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王兰民教授以《甘肃 6.2 级地震引发的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特征、机理以及应急避险》为题,深入分析了特定地震事件中黄土液化流滑的现象和原理,为应急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唐家凯分享了《甘肃省自然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的经验挖掘》,总结了甘肃省在多次jvzquC41pg}t0|npc0ipo7hp1u~04977/2;.3?4fgvgjn6npgyzyxl6378?957xjvor
1.张飞民张飞民,博士,硕士生导师。2017.06获兰州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15.07-2017.03在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习。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参数化、中尺度涡旋、灾害天气气候的预测研究与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zfm@lzu.edu.cn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观云楼1901jvzquC41cvspu7q|w0kew7hp1jznn8isz{5mfmvz{1yikƒnvf1lvlrfqujuv1:=48:637;>:527:3:580jznn
2.地质所与甘肃省地震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2025年4月28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与甘肃省地震局(以下简称甘肃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球动力学、活动构造、强震成因与致灾机理研究为背景,发挥甘肃省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地质工作天然试验场的优势,聚焦甘肃省及周边地区,共同推进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jvzquC41gs3jiu3ce0io1ƒmzy1oohx4424;05A<490nuou
3.地震工程学报杂志投稿须知《地震工程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主办。获奖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地震工程学报》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jvzquC41yy}/nnkcdkgp0lto1f€heg1
4.ChinaRock2024第二十一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兰州中心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河西学院 甘肃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兰州工业学院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jvzq<84yyy4du{rg0eun1Ltpvgtu1Jwvkerf1|mqy1oe1=>260jp
5.委员会成员王兰民 男 副主任 研究员 岩土工程抗震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薄景山 男 委员 研究员 岩土工程抗震 防灾科技学院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4 陈进杰 男 委员 教授 道路与铁道工程 河北水利电力 学院 党委书记 5 郭 迅 男 委员 研究员 结构抗震 防灾科技学院 国务jvzquC41yy}/erir0gjv0ls1|fyzu8x{uiq0y‚me{0nuo
6.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依托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批准年份:暂无数据 前往基金查询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 项目批准号 U1939209 学科分类 暂无数据 资助类型 暂无数据 负责人 王兰民 依托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批准年份 暂无数据 起止时间 jvzquC41yy}/oniuek4dp8xek1tthldujq}/fxDkf?i4dj>528698k
7.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滑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王兰民1,2,蒲小武1,吴志坚1,2,孙军杰1,2,王平1,2,柴少峰1,2,徐舜华1,2,邓津1,2 (1.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省岩土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ThejvzquC41tqilonhj0ynsuv3ce0io1LS132425@741l4dptn0ltsf0;5390637:
8.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距离研究期刊王兰民1 钟秀梅1 蒲小武1 刘富强2 王谦1 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中国地震局(甘肃省)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线阅读 HTML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zdj{zk7242672=8
9.土木工程学院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安排​ 答辩分组情况答辩学生:李 虎时间:2021年5月29日 08: 30地点:土木工程学院会议室(高层综合办公楼4楼A416)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学生姓名主席王兰民研究员/博导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李 虎委员史庆轩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兴冲教授/jvzquC41ek|jn7qwv0kew7hp1ktgq8634857:@90jvs
10.双新基金9月28日,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王兰民研究员通过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双新”基金题写贺词。王兰民研究员的贺词说:“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培养新型工业化高级人才”,并祝贺兰州理工大学建校90周年。jvzquC41grjn0uzv0gjv0ls1kplp1:5481713;3jvo
11.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甘肃7位科学家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据了解,这7人分别是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李得天,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俊彦,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汪宁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涛、冯起、俞祁浩,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王兰民。 jvzquC41o0r{d|3eqo4dp8yvpg}t1;543/651;91eqtugwya69<34:<0jvs
12.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我省11位科学家上榜其中,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建敏,进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由中国科协提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高雄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和张俊彦,进入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别由陈建峰院士和中国科协提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jvzquC41yy}/nƒgu0eun0ls1|d~x1;545/6:1961eqtugwya72:99@95;0nuo
13.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王兰民 1960年03月 岩土工程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科协 37 王明洋 1966年01月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院士提名 38 王沛芳(女) 1973年11月 农田水利工程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 39 王卫东 1969年01月 岩土工程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40 王怡(女) 1970年03月 建jvzq<84yyy4dgyfgfw4dp8sgyu5{v‚}13;890qyon
14.关于防灾科技学院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的公示王伟、薄景山、李巨文、苏占东、张建毅、卢滔、沈超、孟凡超、王磊、李孝波、常晁瑜、周振海、李思汉、王兰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一等奖 3 嵌行业·强实战·聚合力:大应急格局下的文科人才创新培养实践 刘晓岚 梁瑞莲、池丽霞、唐彦东、黄敏、李艳平、梁娟、迟晓明、彭麦福、苏沨翔、唐毅、赵娟jvzquC41fggo0lnfr0kew7hp1ktgq86262593>80jvs
15.第三届西北地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在兰州举行开幕式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研究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家小组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唐春安教授,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西安理工大学党发宁教授,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梁卫国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力学与工程jvzquC41icttw7lcpu{ecrq{0eun0ls1u{yugv4424:02@44:164398::9?/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