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甘肃地震局原局长:为何本次地震房屋倒塌如此严重烈度震中地震时地质灾害北京地震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12月19日下午3时已基本结束。截至12月21日,据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青海省应急管理厅,此次地震致甘肃113人、青海22人遇难;甘肃782人受伤、青海海东市198人受伤,12人失联。

目前,工作重点已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本周,积石山县将持续低温,最高气温在0℃左右,最低气温普遍在零下10℃至零下14℃。未来几天,除应急安置外,尽快对震中及附近地区房屋在震后的危险等级进行应急评估,是灾区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

12月21日上午,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积石山县举行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据称,截至21日6时,住建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已完成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刘集乡两个乡镇19个村所有房屋的应急评估工作,县城供水、供气已恢复正常供应,供热已基本恢复,个别受损管网正在加快修复,尽快恢复全县正常供热。

甘肃省住建厅勘察设计监管处秦军在发布会上介绍,21日,甘肃省住建厅计划完成吹麻滩镇、石塬乡、柳沟乡3个乡镇31个村所有房屋建筑的应急评估工作,本周内完成积石山辖区剩余12个乡镇105个村所有房屋建筑的应急评估工作,同时根据排查结果指导州县住建部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次地震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中强地震震级6.2级导致的伤亡人数,远比同等震级可能带来的数字要大;二是地表建筑物破坏情况较严重,倒塌的房屋以老旧农房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房屋是村民自建。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何会致上百人遇难,是否与当地农房的抗震设防等级不够、部分房屋质量不好有关?如何避免下一次发生同类地震后伤亡不再如此严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于12月21日上午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原局长王兰民,以下是和他的对话。

当地房屋抗震设防至少达到烈度9度,才保证不倒塌

中国新闻周刊:本次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何会致上百人遇难,震中房屋的破坏情况也相对同等级地震而言比较严重?

王兰民:有两个核心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这次地震发生时,地震动强度异常的大,也就是说,和同等震级的地震相比,它引起的地表振动强度要更剧烈。衡量这种剧烈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地震加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现场的监测数据显示,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在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值已经达到了1.1g,观测到的烈度也达到了9度。1.1g是什么概念?如果一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是烈度8度,对应能防住的地震加速度值也只有0.2g,而如果遭遇了1.1g加速度的地震,理论上当地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至少要达到烈度9度,才能保证房屋不倒塌。

而全国范围内也只有极少部分地区的建筑抗震能达到9度,例如在甘肃古浪县,由于1927年发生了古浪8.0级大地震,此后,该县才设有9度区。而积石山的房屋抗震设防等级只有7度,按照国家“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7度设防的建筑一般目标是保证在遭受8度地震时不会倒塌。因此,本次地震中,地震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当地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地震伤亡较多、房屋倒塌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地震发生在半夜凌晨,大部分人此刻在屋内睡觉,使临震避险逃生的机会减小。因为根据现场倒塌的房子来看,很多是农村的平房或二层矮楼,和大城市发生地震后不同,一般根据过去的经验,如果地震发生时在白天,感觉到震动后,住在低层建筑里的人是有时间快速逃生、紧急避险的。另外,如果白天发生地震,很多农村人可能正在地里干活、小孩子也有大概率在户外活动,伤亡人数会比现在要少。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一场6.2级的地震却有这么强的地震动,这和积石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有关吗?

王兰民:一方面,甘肃临夏地震是逆冲型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就比走滑型地震要大。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积石山坐落在沉积地层上,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区域,已经算是在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上了。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发生地震,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造成更大的地表破坏力,同时,地震动强度的衰减也比较慢。

因此,本次地震波往东传的距离会更远一些,甘肃东部庆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区,就有强烈震感,一直到西安都有震感。相比之下,往西到青海后的传播距离就短得多,因为越往西走,黄土覆盖层就越来越薄,场地放大效应就不显著了。

中国新闻周刊:既然如此,在积石山这种有场地放大效应的特殊地层上盖房子,是不是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要更高一些?下一步灾后重建,当地房屋设防标准是否要从7度提高到8~9度?

王兰民:目前,全国层面有一张地震烈度区划图,是按照大区划来做的,不可能考虑得那么细,所以像积石山这种有特殊场地放大效应的区域,就应该在国家大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场地条件,对防震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国家抗震设计规范,遇到有放大效应的场地,在原有国家基础的设防参数上要再乘以一个增大系数,范围在1.1~1.6,但是什么情况下用多大的增大系数,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貌地形和土层厚度具体研究。

考虑到积石山这个地区的特殊性,我个人建议在这次地震之后,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场地条件,在充分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后,进行适度抗震标准提升,比如提升到8度或9度,当然整个区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场地具体分析。因此,这次地震后总结的一个主要经验就是要科学设防,根据当地的场地条件和地震环境,在原有设防的标准上继续做专门的研究工作,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设防标准。

重建要避开活动断层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中国新闻周刊:本次地震震中地带的大河家镇受灾较为严重,当地的建筑特色是以木结构为主,震后发现,部分木顶土墙的房屋倒塌严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王兰民:木结构房屋关键要有抗震构造,从过去的地震经验来看,木构房屋倒塌,主要是因为木结构的连接问题,如果木梁和木柱之间的连接缺乏加固措施,面临地震时就有较大风险,但如果木构架的整体连接比较牢固的话,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还是比较好的。其实,大河家镇所谓木结构房屋,很多是土木结构,承重墙还是土墙,水平方向抗剪切能力比较差,因此灾后重建需要在木构架上采取相应的抗剪切措施,加强木构架的整体性和连接部位的牢固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房屋倒塌严重的情况下,下一步,马上就要面临灾后重建的问题。结合积石山这种特殊场地条件对抗震的要求,灾后重建的房屋应选择怎样的结构?积石山灾后重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兰民:我建议重建后的房屋应该是有上下圈梁、构造柱的砖混结构,这样的房屋结构抗震效果很好。尤其在农村地区,最好是集中重建,由政府来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设计和统一组织施工,这样能确保重建房屋确实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以往的经验表明,农民自建房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另外,需要政府层面提供充分的资金补助,支持农村建造抗震房屋。过去有农户因经济原因在重建时没有采取足够的抗震措施,因此灾后重建的关键是政府能提供专项重建补助资金,不同地区的补助标准,要根据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来确定,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可以适当提高一下标准。相较没有抗震构造的砖混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后,成本只需要增加15%~20%左右,如果政府和农户自有资金相配合,这个重建成本可以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灾后重建还涉及到选址的问题。本次震中正好地处山区,很多村庄坐落在半山腰,房屋地基就建在边坡地带,地质结构不稳定,针对这些情况,你对于灾后重建选址有何建议?

王兰民:选址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开活动断层,尽量距离断层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因为靠近断层的地震动强度非常大,当然更不能横跨断层,否则房子抗震设计的标准再高也没用。二是要避开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容易遭遇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地区要进行安全评价,达不到地震安全要求的地带要进行边坡加固。另外,这次青海发生的地基液化也属于地质灾害,当地村庄在过去建设时可能缺乏对这种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和认知,缺乏安全评估,这就给我们一个警示:存在这类潜在风险的地带都要进行安全评估。

中国新闻周刊: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不远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由于地震引发了局地“砂涌”现象,导致当地房屋受损严重,大量房屋被淤泥冲毁,据了解,由于现场淤泥量非常大,人工清淤搜救难度较大。为何会发生“砂涌”现象”?

王兰民:“砂涌”本质上就是地震后当地黄土液化引发的泥流。什么是地震液化?就是地震引起饱和土层的液化,过去在历史地震中有发生过,但相对比较罕见,例如1920年甘肃海原8.5级大地震,震后引发了达到9公里范围的黄土土体的滑移,掩埋了两个村子。这种灾害在2018年印尼帕鲁地震中也有发生,卫星影像记录到了那次地震中土体滑动的范围达到了一公里。

我目前正在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滑坡,其中一种类型就是黄土液化引起的黄土土体的滑动,青海这次的泥流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这种灾害相对少见,因为要发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地震动达到一定强度,就像这次积石山6.2级地震一样;其二是要有饱和土层,也就是黄土层里含水量比较高的土层,这种土层在地震的作用下才具备液化的条件。就像小孩在海边用脚踩沙子,保水的沙子越踩越软,最后就冒出水来了,那就是一种液化的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就在今年,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全面完成,普查涵盖各种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数据,甘肃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的如何?有了初步的普查数据后,下一步如何结合这些数据提高地区的抗震能力,将灾后重建转化为灾前预防?

王兰民:基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数据,甘肃省住建厅正在对全省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目前不存在抗震风险的房屋;第二类是存在抗震风险的房屋,那么就需要加固;第三类是普查信息不准确或者还存在疑问的,需要进一步去核实。

未来在普查评估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根据普查数据在对需要提高抗震性能的房屋进行加固,但目前首要的难点在于资金,光靠基层政府可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来共同筹集专项资金。旧有房屋的改造和加固需要一个过程,要分轻重缓急,哪个地区风险高,就优先改造加固,逐步推进。

记者:霍思伊

编辑:杜玮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5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平安行暨《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甘肃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王兰民教授以《甘肃 6.2 级地震引发的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特征、机理以及应急避险》为题,深入分析了特定地震事件中黄土液化流滑的现象和原理,为应急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唐家凯分享了《甘肃省自然灾害救援及灾后重建的经验挖掘》,总结了甘肃省在多次jvzquC41pg}t0|npc0ipo7hp1u~04977/2;.3?4fgvgjn6npgyzyxl6378?957xjvor
1.张飞民张飞民,博士,硕士生导师。2017.06获兰州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15.07-2017.03在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习。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参数化、中尺度涡旋、灾害天气气候的预测研究与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zfm@lzu.edu.cn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观云楼1901jvzquC41cvspu7q|w0kew7hp1jznn8isz{5mfmvz{1yikƒnvf1lvlrfqujuv1:=48:637;>:527:3:580jznn
2.地质所与甘肃省地震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2025年4月28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与甘肃省地震局(以下简称甘肃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球动力学、活动构造、强震成因与致灾机理研究为背景,发挥甘肃省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地质工作天然试验场的优势,聚焦甘肃省及周边地区,共同推进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jvzquC41gs3jiu3ce0io1ƒmzy1oohx4424;05A<490nuou
3.地震工程学报杂志投稿须知《地震工程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主办。获奖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地震工程学报》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jvzquC41yy}/nnkcdkgp0lto1f€heg1
4.ChinaRock2024第二十一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兰州中心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河西学院 甘肃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兰州工业学院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jvzq<84yyy4du{rg0eun1Ltpvgtu1Jwvkerf1|mqy1oe1=>260jp
5.委员会成员王兰民 男 副主任 研究员 岩土工程抗震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薄景山 男 委员 研究员 岩土工程抗震 防灾科技学院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4 陈进杰 男 委员 教授 道路与铁道工程 河北水利电力 学院 党委书记 5 郭 迅 男 委员 研究员 结构抗震 防灾科技学院 国务jvzquC41yy}/erir0gjv0ls1|fyzu8x{uiq0y‚me{0nuo
6.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依托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批准年份:暂无数据 前往基金查询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黄土地震滑坡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估 项目批准号 U1939209 学科分类 暂无数据 资助类型 暂无数据 负责人 王兰民 依托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批准年份 暂无数据 起止时间 jvzquC41yy}/oniuek4dp8xek1tthldujq}/fxDkf?i4dj>528698k
7.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滑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王兰民1,2,蒲小武1,吴志坚1,2,孙军杰1,2,王平1,2,柴少峰1,2,徐舜华1,2,邓津1,2 (1.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省岩土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ThejvzquC41tqilonhj0ynsuv3ce0io1LS132425@741l4dptn0ltsf0;5390637:
8.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距离研究期刊王兰民1 钟秀梅1 蒲小武1 刘富强2 王谦1 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中国地震局(甘肃省)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线阅读 HTML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zdj{zk7242672=8
9.土木工程学院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安排​ 答辩分组情况答辩学生:李 虎时间:2021年5月29日 08: 30地点:土木工程学院会议室(高层综合办公楼4楼A416)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学生姓名主席王兰民研究员/博导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李 虎委员史庆轩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兴冲教授/jvzquC41ek|jn7qwv0kew7hp1ktgq8634857:@90jvs
10.双新基金9月28日,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王兰民研究员通过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双新”基金题写贺词。王兰民研究员的贺词说:“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培养新型工业化高级人才”,并祝贺兰州理工大学建校90周年。jvzquC41grjn0uzv0gjv0ls1kplp1:5481713;3jvo
11.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甘肃7位科学家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据了解,这7人分别是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李得天,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俊彦,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汪宁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涛、冯起、俞祁浩,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王兰民。 jvzquC41o0r{d|3eqo4dp8yvpg}t1;543/651;91eqtugwya69<34:<0jvs
12.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我省11位科学家上榜其中,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建敏,进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由中国科协提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高雄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和张俊彦,进入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别由陈建峰院士和中国科协提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jvzquC41yy}/nƒgu0eun0ls1|d~x1;545/6:1961eqtugwya72:99@95;0nuo
13.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王兰民 1960年03月 岩土工程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科协 37 王明洋 1966年01月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院士提名 38 王沛芳(女) 1973年11月 农田水利工程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 39 王卫东 1969年01月 岩土工程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40 王怡(女) 1970年03月 建jvzq<84yyy4dgyfgfw4dp8sgyu5{v‚}13;890qyon
14.关于防灾科技学院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的公示王伟、薄景山、李巨文、苏占东、张建毅、卢滔、沈超、孟凡超、王磊、李孝波、常晁瑜、周振海、李思汉、王兰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一等奖 3 嵌行业·强实战·聚合力:大应急格局下的文科人才创新培养实践 刘晓岚 梁瑞莲、池丽霞、唐彦东、黄敏、李艳平、梁娟、迟晓明、彭麦福、苏沨翔、唐毅、赵娟jvzquC41fggo0lnfr0kew7hp1ktgq86262593>80jvs
15.第三届西北地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在兰州举行开幕式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研究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芳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家小组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唐春安教授,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西安理工大学党发宁教授,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梁卫国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力学与工程jvzquC41icttw7lcpu{ecrq{0eun0ls1u{yugv4424:02@44:164398::9?/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