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地震震级表示地震的()
A.能量大小B.影响范围C.破坏程度D.震动频率
答案:A
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由()发明的。
A.李四光B.张衡C.祖冲之D.沈括
答案:B
3.以下哪种波是地震时最先到达地面的()
A.横波B.纵波C.面波D.体波
答案:B
4.地震发生时,室内()相对更安全。
A.窗户下B.桌子下C.阳台上D.墙边
答案:B
5.一般来说,震级大于()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A.3级B.4级C.5级D.6级
答案:C
6.地震的三要素不包括()
A.震源B.震中距C.震级D.发震时刻
答案:B
7.以下哪个板块与我国地震活动关系密切()
A.太平洋板块B.非洲板块C.南极板块D.大西洋板块
答案:A
8.地震烈度是表示()
A.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B.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C.地震的震源深度
答案:A
A.10日B.3个月C.1-2年D.10年
答案:A
10.一次地震只有()个震级。
A.1B.2C.3D.不确定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地震的次生灾害包括()
A.火灾B.海啸C.滑坡D.泥石流E.疫病传播
答案:ABCDE
2.地震监测的手段主要有()
A.测震B.地壳形变观测C.地磁观测D.地电观测E.重力观测
答案:ABCDE
3.以下哪些地区属于我国地震多发区()
A.台湾地区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E.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ABCDE
4.建筑物抗震的基本要求包括()
A.合理的结构选型B.足够的强度C.良好的整体性D.足够的变形能力E.适当的隔震措施
答案:ABCDE
5.地震波包括()
A.纵波B.横波C.面波D.体波E.声波
答案:ABCD
6.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有()
A.动物异常B.地下水异常C.地声D.地光E.气象异常
答案:ABCDE
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等基本设施。
A.应急篷宿区B.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C.应急供水设施D.应急供电设施E.应急厕所
答案:ABCDE
8.地震预报的发布需要遵循()的原则。
A.统一发布B.科学严谨C.分级管理D.快速及时E.多渠道发布
答案:ABC
9.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包括()
A.地震监测预报B.地震灾害预防C.地震应急救援D.地震灾后重建E.地震保险
答案:ABCDE
10.以下关于地震震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源是地震发生的地方
B.浅源地震危害相对较大
C.深源地震一般在地下700千米以下
D.震源深度不同地震的破坏程度可能不同
E.震源的位置可以精确测定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所有的地震都能被准确预报。(×)
2.地震时如果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和大树。(√)
3.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程度一定越大。(×)
4.我国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地震灾害较重。(√)
5.动物异常一定预示着即将发生地震。(×)
6.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是安全的。(×)
7.一个地区发生地震后,就不会再发生地震了。(×)
8.地震的面波对地面建筑物破坏最大。(√)
9.地震应急包中应包含食品、水和急救用品等。(√)
10.地震预警就是地震预报。(×)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地震时室内避震的要点。
答案: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好头部和颈部,远离窗户、玻璃门等易碎物品,避免躲在吊灯等重物下。
2.地震灾害预防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工程性预防如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非工程性预防包括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地震灾害保险等。
3.简述地震监测的意义。
答案:可以了解地震活动情况,为地震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对地震灾害评估、工程抗震设计等有重要意义。
4.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答案:抢救生命、救治伤员、防止次生灾害、提供基本生活物资保障、进行灾害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