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馨云,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其包含四川省中东部地区和重庆大部分地区,属于我国腹心地带,在盆地内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异常丰富,因为它的存在,缔造了成都天府之国以及后起的重庆现代化大都市。却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板块活动剧烈,地震频发。
四川盆地周围由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岭等山脉环绕而成,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地表广泛出露紫红色砂岩、页岩等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
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要追溯到250个百万年以前的三叠纪早期,在那之前,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范围内,还是一片汪洋,属于古特提斯大洋的一部分,随着板块的移动,古特提斯大洋慢慢出现了消减,并形成了各种岛弧,并在四川甘孜至阿坝,以及龙门山一带,形成了弧后盆地,50个百万年后的三叠纪晚期,由于古特提斯大洋关闭,产生路陆碰撞,甘孜至阿坝,以及龙门山一带,受到强烈挤压,开始出现冲断、褶皱和推覆成山,至此形成了真正意义的龙门山一带山脉,并随着构造挤压不断抬升。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四川盆地北部,由于秦岭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巴山一带山体。地质学家调查发现,龙门山地区三叠系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深海沉积、浅海沉积、岛弧海湾沉积河流为主的泛滥平原沉积冲积扇,这样的沉积顺序也证实了上述演化过程。
古特提斯大洋关闭之后,海水已经从我国大陆的大多数地区退去,并且由于陆陆碰撞造山,使得龙门山一带,因构造叠覆造成地壳加厚,负载的持续加大,压弯了地壳板块,从而在龙门山一带山脉前缘,形成陆前盆地。山体的上升必然遭受风化剥蚀,随后山岭渐低,乃至夷为平地。因地壳岩石圈整个浮于地底软流圈之上,褶皱山系因负载的减小,在重力均衡作用下而缓缓上升,沉积盆地中部,则因拥有完整地层,以及周围风化剥蚀汇聚而来的物质,发生负荷加重而呈下拗,于是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于盆地中部的拗陷盆地。这一拗陷盐地范围东部与今天鄂中荆门当阳一带相连,南界达黔中、滇中;北面延伸至陕南。这一巨大的陆相沉积盆地,面积达6032平方千米,现今四川构造盆地的面积仅为其面积的1/3。
而东南面,以及西南面一带的七曜山、大相岭等盆缘山系的形成,则晚于西面和北面,盆缘是属于沉积盆。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挤压波及,持续的应力,延伸至七曜山一带,形成一系列山脉,形成四川盆地东南盆缘。大相岭等山系则是受特提斯洋关闭,南面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尔后因陆内挤压产生压扭应力,形成北西向构造,形成了四川盆地西南缘的褶皱山系。
此次,四川盆地四面合围。
四川盆地一带受到的应力挤压,是多个方向同时作用的,受特提斯构造演化,与陆内挤压,形成自西向东的持续应力,受来自秦岭自北而南的压应力,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自南东而北西的应力,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而产生的自西南向北东的应力。从而也引发了各个地区地震频繁,板块之间活动剧烈,由于各个方向的应力,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持续作用,盆地边缘,在长期受到挤压应力作用下,先后崛起成山,并逐渐向盆地迁徙,四川盆地逐渐缩小,当指向盆地的地应力波及到全盆地时,盆地沉积结束,四川构造盆地宣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