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舒**(实名认证)
IP属地:四川
下载本文档
地震安全教育课件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断层破裂产生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自然现象。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受到巨大压力时,会在脆弱带发生断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量以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导致地面产生剧烈振动。地震等级分类弱震小于3级人体难以察觉,只有精密仪器能够记录,对地面建筑物基本没有影响。有感地震3~4.5级人能明显感觉到晃动,悬挂物摇摆,但建筑物破坏程度较小。中强震4.5~6级可能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损坏,需要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强震6级以上地震预兆与预警震前异常现象气象出现反常变化,如闷热、干燥或突然降温地下水位异常升降,井水浑浊或出现气泡电器设备受到干扰,收音机出现杂音动物行为异常,如狗吠、鸡飞、鱼跃出水面地光、地声等罕见现象出现地震预警系统现代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震波到达前约12秒发出警报。这宝贵的黄金12秒,足以让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关闭燃气、躲到安全位置、停止手术等关键操作。第二章地震来临时的避险原则室内避险要点迅速寻找掩护第一时间躲到坚固的家具下方,如桌子底下、床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边。选择承重墙角或小开间的卫生间、储藏室等位置。保护头部要害用枕头、坐垫、书包等柔软物品保护头部和颈部。采取蹲下或坐下姿势,双手抱头,蜷曲身体降低重心。远离窗户、镜子、吊灯等易坠落物品。等待震动停止绝对不要乘坐电梯逃生。保持在安全位置直到震动完全停止。确认周围安全后,迅速但有序地撤离建筑物,走楼梯到空旷地带。室外避险要点远离建筑物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远离高楼、围墙、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保持距离至少等于建筑物高度的两倍以上,防止碎片坠落伤人。避开危险设施远离大树、电线杆、路灯等高耸物体。特别要避开加油站、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防止次生灾害。远离河岸、陡坡等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带。车内人员处置驾驶员应减速靠边停车,打开双闪警示灯。避免停在高架桥、立交桥下或大树旁。乘客留在车内,系好安全带,用手保护头部。等震动停止后再下车撤离。这张图展示了标准的室内避险姿势:儿童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成人用手臂护住头部和颈部。全家人都应该定期进行这样的演练,让正确的避险动作成为本能反应。第三章家具固定与家居防震预防胜于救灾。通过科学的家具固定和合理的家居布置,可以有效减少地震时家具倾倒、物品坠落造成的伤害,为家人创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家具固定技巧大型家具固定方法墙体固定:用膨胀螺栓或专用固定器将衣柜、书架牢固连接到墙体承重柱上,确保在震动时不会倾倒。钢丝加固:顶部用钢丝或金属带与墙体或天花板连接,形成双重保护,特别适用于高大家具。防爆措施:在玻璃柜门、镜面上贴防爆胶带或安全膜,防止震动时玻璃碎片飞溅伤人。防开门装置:冰箱、储物柜加装防震锁或门闩,防止震动时门自动打开,物品倾泻而出。使用专业的家具固定配件,能够大大提高固定效果。五金店或网店都有专门的防震固定器销售。家居布置建议卧室安全布置卧室应尽量减少家具数量,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房间。床的位置避开窗户和吊灯正下方,床头不要放置重物或玻璃装饰品。通道保持畅通家具摆放不能阻碍逃生通道,确保门口、走廊、楼梯等关键通道宽敞畅通。夜间也能在黑暗中快速找到逃生路线。灯具加固悬挂吊灯、吊扇等悬挂物用绳索或链条多点固定,防止震动时坠落砸伤人。重型灯具建议更换为吸顶灯或壁灯。物品摆放原则重物放在低处,轻物放在高处。易碎品、贵重物品用防滑垫固定或放入柜中。高架上的物品不要堆放过满。这张详细示意图展示了家具固定的关键位置和具体方法。从墙体固定点到防护措施,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家人的安全。建议将此图打印出来,按图施工完成家中的防震加固。第四章应急物品准备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是地震后生存的重要保障。灾害发生后,救援可能需要时间,自救能力决定了生存几率。精心准备应急物品,就是为生命多买一份保险。紧急避难包必备物品饮用水每人每天3升,至少准备3天用量(9升/人)。选择小包装瓶装水,便于携带和分配。应急食品压缩饼干、罐头、真空包装食品、能量棒等。选择保质期长、开封即食、热量高的食品。照明通讯手电筒、头灯、收音机(最好带手摇发电功能)、备用电池、移动电源、哨子。医疗用品常用药品、创可贴、消毒用品、纱布、医用胶带、个人处方药、急救手册。证件资料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等重要证件的复印件或电子版,用防水袋密封保存。工具用品多功能刀具、绳索、胶带、塑料布、口罩、毛巾、湿纸巾、打火机、蜡烛。物品存放与携带建议科学存放位置应急包应放置在容易拿取的位置,如床边、枕头下、门口鞋柜旁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知道应急包的位置。建议准备两个应急包:一个放在家中,一个放在车里。重量控制标准成年男性:15公斤以内成年女性:10公斤以内儿童:根据年龄和体力适量分装老年人:5-8公斤为宜维护更新制度每半年检查一次应急包,及时更换过期食品、药品和失效电池。季节变化时调整衣物。检查时可让全家人参与,既是检查也是教育。在包外贴上检查日期标签,设置手机提醒,确保应急包始终处于可用状态。精心组织的紧急避难包示意图。物品按类别分装在不同的收纳袋中,便于快速找到需要的物品。透明袋子可以一眼看到内容物,节省宝贵时间。定期检查和更新是保持应急包有效性的关键。第五章地震时的自救与互救灾难发生后,自救和互救能力直接关系到生存几率。掌握科学的自救技能、灭火知识和逃生方法,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被埋压时的自救技巧保持冷静深呼吸,稳定情绪。恐慌会消耗大量体力和氧气。观察周围环境,评估自己的处境和受伤情况。清除压迫物小心移开压在身体上的碎石、杂物。注意不要移动可能造成坍塌的支撑物。用衣物保护口鼻,防止灰尘吸入。寻找空间尽量移动到有光线和通风的地方。如果能够移动,慢慢爬向缝隙或空洞。保存体力,避免大幅度动作。发出信号用石块敲击管道、墙壁,发出有规律的声音。间歇性敲击,保存体力。避免大声呼喊,以免吸入过多灰尘和消耗体力。生存法则:在废墟中,人可以存活72小时甚至更长。保持希望,理智行动,等待救援。已有许多在废墟中被困数天后成功获救的案例。灭火三阶段01震动初期立即灭火感觉到震动的瞬间,立即关闭正在使用的火源,如燃气灶、电磁炉等。这是防止火灾的第一道防线。养成"地震时先关火"的条件反射非常重要。02震动减弱时灭火当震动减弱到可以行动的程度时,迅速扑灭火苗。此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冒险靠近大火。使用灭火器、湿被子等工具。03火灾发生后3分钟内行动如果火势已经蔓延,立即呼救邻居和家人,共同灭火。同时拨打119报警。火灾初期的3分钟是扑救的黄金时间,错过后将难以控制。火灾逃生要点正确逃生姿势采用低姿态快速撤离,因为浓烟上升,靠近地面的空气相对清洁。弯腰或爬行前进,保持头部距离地面30-60厘米。防护措施用湿毛巾、湿衣物捂住口鼻,折叠成8层以上,能够有效过滤烟雾和有害气体。如果没有湿毛巾,用干布也比什么都不用强。果断决策发现火势蔓延迅速,已经无法控制时,立即放弃灭火,优先保证人身安全。不要贪恋财物,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灭火器使用步骤详解:1.提起灭火器并检查压力表;2.拔掉保险销;3.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焰根部;4.另一手压下压把;5.左右扫射,持续喷射直到火焰熄灭。记住口诀:"提、拔、握、压、扫"。第六章地震后的安全注意事项主震过后,危险并未完全解除。余震、次生灾害、谣言等问题需要警惕应对。科学的震后行为和社区互助,是重建生活秩序的重要保障。余震防范持续保持警惕强震后余震会频繁发生,有时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余震强度虽然减弱,但仍可能造成已受损建筑物的进一步坍塌。时刻保持警觉,感觉到震动立即采取避险措施。远离危险区域不要进入或靠近已经受损的建筑物,特别是墙体开裂、倾斜的房屋。远离断裂的电线、煤气管道、破损的桥梁等危险设施。这些都可能在余震中造成二次伤害。集体避难互助前往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或空旷安全区域。与家人、邻居集中在一起,互相照应,共享信息和资源。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重点关照。建筑安全检查返回建筑物前,等待专业人员进行安全评估。即使外观完好,内部结构也可能受损。如必须进入,快速取出必需品后立即离开,不要长时间停留。信息收集与求助获取权威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获取政府和专业机构发布的信息。了解震情、余震预报、救援进展、物资供应点、医疗救助点等重要信息。理性对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保持理智和冷静。灾难发生后,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会大量传播,引起恐慌。只相信官方发布的消息,不要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社区互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防灾组织,协助邻里互助。有能力的人帮助老弱病残,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协助维持秩序,配合救援队伍工作。心理支持地震后很多人会出现心理创伤反应,如焦虑、恐惧、失眠等。互相安慰鼓励,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特别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社区防灾演练现场展示了居民协作救援的场景。定期的社区演练能够加强邻里联系,提高集体应对灾害的能力。每个人都是防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第七章学校与儿童防震教育儿童是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系统的防震教育,让孩子从小掌握自救技能,养成安全意识,是对未来负责的重要举措。学校防震演练要点1定期开展演习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地震应急演练,让学生熟悉警报信号、疏散路线、集合地点。通过反复演练形成肌肉记忆,在真正危险来临时能本能反应。2教授避险姿势教育儿童在教室内的正确避险姿势:迅速躲到课桌下,双手抱头护颈,背向窗户。不能躲在课桌下时,用书包护头蹲在墙角。讲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机械执行。3学习自救方法通过游戏、动画、情景模拟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基本的自救和求救技能。包括如何呼救、如何使用简单工具、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帮助他人。4家校联动协同学校与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家长接送方式、等待地点、联系方式等。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防震工作,提供家庭防震指导。防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安全知识,在游戏中掌握求生技能,是送给他们最好的人生礼物。结语:防震减灾,人人有责提高防震意识科学认识地震,克服侥幸心理。平时做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