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区划图在中国的编制历史
建国以来,中国地震区划图经历过5次编制修订:
1、第一代地震区划图: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期间,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特别是前苏联援建的156 个项目需要当地的烈度数据。以李善邦先生为首地震学家编制了全国的第一个烈度区划图,图中烈度是指这一地区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由于当时的抗震技术和国家财力限制,未被建设部门采纳。
2、第二代地震区划图:1966 年邢台地震后,国家重视地震预报工作,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得到发展,1977年国家地震局组织编制了该区划图,该区划图是指在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该图被国家建委和国家地震局批准作为中小型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时参考。
3、第三代地震区划图: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地震科学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国内外在编制地震区划图的技术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1990年颁布了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编制的第三代区划图,图中给出了一般场地土条件下、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的地震烈度值。该图作为中小工程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依据。
4、第四代地震区划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烈度表述的地震区划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以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双参数来表述地震动的区划图,2001出版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批准的四代区划图,给出一般场地土条件下、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的地震动参数。作为为一般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
5、第五代地震区划图:重大科研成果取得,历史性灾难事件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防灾理念,提出抗倒塌的要求,2015年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
二、第五代区划图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五代区划图给出的设防参数整体上更加科学和安全,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消除了不设防区,不再出现五度区。二是适当提高了我国整体抗震设防要求,全国八度及以上烈度区的面积从12%增加到18%,七度及以上烈度区面积从49%上升到58%。 三是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有所提高,全国有12.5%的县(市区)城市提高了抗震设防烈度。 四是首次给出了精确到乡镇的地震动参数,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多遇地震动、基本地震动、罕遇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拓展了区划图的作用和功能。
三、关于我省地震区划的变化
第五代区划图中涉及我省的地震区划有较大的变化,全省设防烈度提高的地区涉及47个县约2.7万平方公里。 提高设防烈度标志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将提高,建筑物抗御地震的能力将会更强。一是出现了八度强的高烈度区。洪洞县部分地区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区域的烈度为八度强。 二是高烈度的八度设防区的国土面积增加较多,八度区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82%,比第四代区划图的八度区面积增加了1.43万平方公里,有38县(市、区)的县城处于八度区,比第四代区划图八度区新增12个县(市、区)的县城,分别是:大同市城区、大同市矿区、大同市南郊区、大同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五台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 三是中低烈度设防区面积有所减少。七度区面积为8.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6.03%,比第四代区划图减少1.06万平方公里。六度低烈度区面积为3.4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2.15%,比第四代区划图减少0.37万平方公里。原处于六度区的吕梁市离石区、岚县、中阳县和陵川县等县(区)县城变为七度区。 四是部分地区的烈度虽没有提高,但设防参数有所提高,如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县、天镇县、右玉县、蒲县等县(区)县城的烈度由七度调整为七度强。
四、第五代区划图的实施对广大民众的意义
房屋倒塌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现有条件下地震预报还不过关,只能通过地震灾害的防御,通过抗震设防将我们的房屋盖得更结实一些,抵御地震能力更强一些,就能有效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区划图给出了不同区域的设防标准。
第五代区划图充分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抗倒塌作为编图原则,吸纳了地震科技取得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的特征,用地震动参数科学反映了当地的地震危险程度。根据第五代区划图对房屋结构进行抗震设防,既经济又安全,可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保障生命安全的目的。所以第五代区划图实施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安全,它的宣传贯彻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家共同监督。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第五代区划图将会像食品安全标准一样深入人心,各行各业严格执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我市整体的抗震设防能力定将得到显著提高。终有一天,我们不再害怕地震的威胁,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