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庆阅兵时,一种此前鲜为人知的“巨无霸”武器在天安门广场亮相,立刻引发国内外军迷和专家的高度关注:这到底是什么?能打多远?对战场格局有什么影响?从它硬朗的外形、大号发射箱以及整体设计来看,这并非寻常装备,而是一款改变传统陆战思路的新型远程火箭炮——PHL-191型远程火箭炮,已经悄然成为解放军远程火力体系的重要力量。
外观与定位
PHL-191外形结实,常用8×8高机动轮式底盘,配备像集装箱一样的标准化发射箱,既便于运输也利于快速换装。它不是单一口径的火箭炮,而是一个“弹药平台”——能兼容300毫米、370毫米和750毫米三种口径弹药,按任务需求灵活配置发射箱和弹种,使得同一套发射装置既能承担战术火力支援,又能执行战役级深远打击。
制导与精度:从“面覆盖”到“点摧毁”
传统火箭炮以弹幕和区域覆盖见长,但精度相对有限。PHL-191的突破在于把火箭弹的数量密度与导弹级的精确制导结合起来:它采用惯性制导、北斗卫星导航与激光末端修正等复合制导方式,据称在最大有效射程范围内能实现接近米级的命中精度。通俗地说,这意味着它能够把火力从“覆盖一大片”变成“精确打击某一点”,例如在几百公里之外精确命中目标建筑的某一窗户或特定设施。
弹种与模块化优势
PHL-191的模块化发射箱能快速替换不同口径弹药。300毫米火箭弹适合较短距离的战术目标(约150公里内),370毫米弹可延伸到约300公里,而750毫米的“火龙480”类型战术导弹能覆盖更远目标(500公里级别)。也正因如此,换装发射箱的时间大幅缩短,战场响应速度提升明显;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可变弹种设计使指挥部能根据目标性质与距离,快速决定用密集火力压制还是用精确导弹摧毁关键防御点或地下构筑物。
实战能力与典型表现
在多次军演和试验中,PHL-191展示了打击坚固目标的能力,例如用大口径穿甲/钻地弹穿透多层钢筋混凝土工事的演示,表明它能对地下指挥中心、加固机库等重要掩体构成威胁。此外,配备的集成侦测与指挥系统能与无人机、卫星和预警平台联动,形成“侦察—瞄准—打击—评估”的信息化作战闭环,提升了打击效率与后续评估能力。
对台海与战略威慑的意义
由于台湾海峡最窄处只有约130公里,若PHL-191部署在福建沿海,370毫米弹种便能覆盖大部分岛屿目标,750毫米导弹甚至可以打到岛内更深的隐蔽阵地或后方设施。这种能力带来的不仅是射程上的威胁,更是“性价比”上的压力:相比单枚造价高昂的战术弹道导弹,PHL-191发射的大口径火箭/战术导弹单位成本明显更低,短时间内能发射大量弹药,对防空拦截构成消耗性压力,使对手在数量与成本上都陷入不利局面。
机动性与生存力
PHL-191采用轮式高机动底盘,适合公路和复杂地形快速转移,“打了就走”的战法能有效降低被反炮兵雷达定位和反击的风险。整套系统从部署、完成齐射到转移的时间被优化,配合分散部署与快速换装,使其在现代高强度对抗中保持较高的生存率。
与国际同类系统的比较
与美军的“海马斯”(HIMARS)和俄军的“龙卷风-S”等系统相比,PHL-191在弹种多样性、最大射程和单车火力密度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其可发射的750毫米级战术导弹在射程与弹头类型上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其在填补传统火炮与战术导弹之间空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