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在军事测试演练中首次公开亮相了超级远程火箭弹,这款武器的最大射程突破了500公里,威力之大令人震撼,堪比战术导弹。试射过程中,它展现了极高的精准度和爆炸烈度,相较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有着更强的压制力。这一消息传出后,国人振奋不已,舆论也引发了热烈讨论。
不过,每当我国军工传来好消息,总有部分网友担忧,认为此类武器不宜过度公开展示。理由在于,若过多暴露实力,容易引起西方国家的警觉,从而推动他们加快对抗部署,甚至研发类似的远程武器。保持一定的战略模糊,或许能在实际对抗中占据更多主动。
事实上,我国在军事装备的研发中并非孤立推进某一类单品,而是有着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不同兵种的配备到协同作战的整体提升,都体现了长期的科学布局。每一次新武器的亮相,背后都是补齐关键短板、完善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最终目标是不断增强国防安全的整体保障力。
此次进行测试的正是网络上长期传闻的明星装备——PHL-191远程火箭炮。这款装备采用箱式模块化设计,能够通过750毫米口径的发射管发射不同型号的火箭弹。其核心优势不仅在于火力强大,更在于适应性极佳,能够同时满足多种作战环境的需求,为台海及周边地区的防御提供了强力支持。
PHL-191的问世,显著提升了陆军的远程火力覆盖能力。在反制敌人时,它能进行大规模饱和打击,将敌方的高价值目标在远距离就彻底摧毁,从而打乱对方的战力部署,削弱其进攻集群的威胁。对于敌军而言,这样的火力压制会极大削弱其攻势的延续性。
根据不同作战需求,该火箭炮能够灵活发射300毫米、370毫米以及750毫米多种型号的火箭弹。火箭弹全部通过模块化弹箱装填,配合北斗卫星导航与惯性制导系统,可以有效修正飞行误差并实现精准打击。换句话说,一旦被PHL-191锁定,敌军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被击中的后果只能是损失惨重。
长期以来,敌方军事计划认为,只要配备足够兵力、炮兵阵容和空中轰炸机群,就能压制我方。然而,当我国的远程火箭炮大规模列装后,这一设想几乎失效,潜在对手只能感受到巨大的战略压力。
在机动性方面,PHL-191战斗全重约40吨,采用轮式越野底盘。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崎岖山地,都能保持高效机动。它可在短时间完成攻击任务后立即转移位置,使敌人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等对手火力反扑时,我方火箭炮早已撤离至安全地带,这种机动打击能力极大提升了战场存活率。
操作效率上,PHL-191配备了智能数控系统。它能在迅速更换发射位置后,快速完成角度测量、参数校准和目标锁定。看似复杂的过程,实际上只需极短时间即可完成,从而保证在敌人反应前完成二次或多次打击。
与美国海马斯火箭炮相比,PHL-191展现了明显优势。海马斯的最大射程即便增程后也仅为3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在10米以内。而PHL-191在射程超过500公里的条件下,依然能将误差控制在10米左右,高原测试中甚至展现了5米以内的极高精度,这让其在远程作战中更具震慑力。
此外,海马斯最多能搭载6枚火箭弹或1枚战术导弹,兼容性有限。而PHL-191则能适配多种型号的火箭弹,火力灵活性远胜一筹。重量方面,海马斯不足11吨,虽然轻便,适合空运,但在火力强度上与我国装备存在明显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运-20运输机完全能承载PHL-191,确保其在战略层面具备快速投送能力。
成本上,PHL-191同样具备巨大优势。海马斯的单套发射系统造价超过500万美元,成本高昂,而我国的装备则具备更高性价比,更利于大规模装备部队。
正因如此,当这款远程火箭炮正式亮相时,许多网友呼吁应当保持低调,以便在战场上发挥出其“出其不意”的战略作用。不过,适度的公开展示同样有利于震慑潜在敌人。PHL-191不仅是我国的远火利器,更是守护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给对手带来的无形压力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