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海马斯”:俄罗斯

如果说某种武器装备在俄乌战场上声名赫赫,却在实际战斗中几乎未见成果,那么俄罗斯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无疑是其中之一。在“海马斯”火箭炮凭借出色的战果,频频亮相战场时,BM-30的表现却显得异常低调,战果稀少,实战效能远不如其名声那样引人注目。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同样的火箭炮,为什么俄罗斯的“龙卷风”在实战中的表现如此不尽人意?

BM-30“龙卷风”是苏联时期研制的重型多管火箭炮,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这种火箭炮搭载了MAZ-543M 8×8轮式底盘,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火力。它的设计目标是超远程打击,正好体现了冷战后期苏联军队对于超远程火力覆盖的需求。BM-30配备了12个定向发射管,每次齐射时,其弹药投射量可达到7.2吨之重。标准火箭弹的射程为70至90千米,使用升级版的9M542弹药,射程可以增至120千米,而最新改进版本甚至能达到180至200千米。此外,BM-30的弹药类型丰富,涵盖高爆弹、集束弹、温压弹等多种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范围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几乎可以覆盖数平方公里的战场区域。

然而,早期的BM-30火箭炮所使用的惯性制导系统导致其精度较差,平均圆周误差达150至200米。随着格洛纳斯制导系统的引入,其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误差仅为10至30米左右。尽管如此,这款火箭炮依然主要装备于苏联时期的远程火箭炮兵部队,负责为主攻部队提供大范围的火力支援,压制敌方装甲目标和炮兵阵地。

除了本身的火力强度外,BM-30还可以搭载9M55K系列子母弹,这些火箭弹内部携带72个高爆子弹药,单个重量为1.45公斤,能够覆盖300×300米的区域,非常适合打击集群目标。更为强悍的9M55K1型弹药,带有5枚“Motiv-3M”反坦克子弹药,能够通过红外和毫米波双模导引头精确打击敌方装甲目标。还有更为致命的9M55K5高爆弹,它携带588枚小型弹药,可以覆盖更大范围,特别适合用于压制敌方步兵或轻型装甲部队。

为了进一步增强打击效果,BM-30还被赋予了发射温压弹的能力。温压弹能够在瞬间产生超过3000度的高温和超高压,对敌方防御工事内的人员造成毁灭性打击,杀伤半径可达25米。而除了覆盖性打击,BM-30还具备布雷功能,可以发射PTM-3反坦克地雷和POM-2反步兵地雷,布设的雷区足以阻断敌军的进攻路线。

尽管“龙卷风”具有如此强大的火力和多功能性,理论上应当在如乌克兰这种大平原作战环境中发挥巨大的战术优势,但实际情况却远未达到预期。相比之下,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却频频传来战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龙卷风”的表现如此平淡呢?

首先,BM-30的精度问题是影响其表现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俄罗斯宣称改进后的“龙卷风”S型火箭炮误差在10至30米之间,但实际误差往往远高于这个标准,往往在60米左右。而且,虽然升级后的型号搭载了卫星制导系统,但其昂贵的价格使得实际生产数量极为有限,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龙卷风”火箭炮大多还是早期版本,精度大打折扣。

其次,情报能力的差距也是制约“龙卷风”战果的因素之一。在现代战争中,火箭炮不仅仅是一个发射平台,它更需要强大的情报支持来准确锁定目标。然而,俄罗斯在卫星侦察、雷达监视和无人机应用等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北约的情报体系相比。俄军虽拥有BM-30的强大火力,但却缺乏精确的目标信息,这让它的远程打击能力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则得到了北约的全力支持。虽然乌军自己没有足够的情报能力来提供精准的目标数据,但北约强大的侦查体系,尤其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手段,能够迅速为乌军提供精准坐标。再加上北约先进的指挥系统,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得以精准命中敌方目标,打击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战术理念上的差距也是影响BM-30表现的重要因素。与美军设计的“海马斯”火箭炮注重机动性、速度和效率不同,苏联时期设计的“龙卷风”火箭炮则是以大兵团作战为核心。为了提高打击精度,BM-30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需要多个车辆协同作战,包括发射车、弹药运输车和指挥控制车等。整个火力打击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很多环节依然依赖人工计算和手动操作。

相比之下,“海马斯”在作战中的灵活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机动性、快速部署和撤离方面。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部署并进行打击,战斗结束后迅速撤离,避免了被敌方反击的风险。这种高机动性和低暴露度,使得“海马斯”能够在现代战场中占得先机。

现代战场上侦查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传统的大规模火力支援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作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像BM-30这种依赖于大量后勤和协同作战的大兵团火力平台,显得愈发落后。如果是在与美军的对抗中,俄军的火力阵地可能还没搭建完成,就已经被美军的侦察系统发现,随即通过Link-16数据链将目标坐标传输给火炮系统,而“海马斯”则可以迅速完成打击。

综上所述,尽管BM-30“龙卷风”火箭炮在理论上具备强大的打击能力和多样化的弹药选择,但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主要还是受到精度、情报支持和战术灵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相较于“海马斯”火箭炮,它在现代化战争中显得缺乏优势,战果自然也难以媲美。

THE END
0.亚美尼亚远火被轻松摧毁解放军该用什么保护火箭炮阿据美国《防务博客》10月30日报道,阿塞拜疆国防部在周五(30日)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亚美尼亚的俄制280毫米BM-30“龙卷风”火箭炮被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摧毁。据称,阿塞拜疆使用的无人机是土耳其制造的Bayraktar TB2无人机。 [阿塞拜疆国防部发布的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远程火箭炮的视频截图 jvzquC41okr/pn|u0uooc7hqo0io1lmkpc532;5/333158iqe/oj|whvme?2;<=760yivvq
1.韩媒:中国WS22火箭炮系整合或沦为二流装备中国WS22因此,此时中国在WS-22型火箭炮上获得类似美制M-270型火箭炮那种高度的集成化成就,是殊途同归的结果。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各型火箭炮的集成化程度均很低,目前仅有一种在BM-30“龙卷风”火箭炮基础上研发的10联装远程火箭炮,但其集成程度远逊中美的新型火箭炮。由此可见,以WS-22型火箭炮为标志,中国依仗自身的技术成果,jvzquC41okr/pn|u0uooc7hqo0io1;534/69/9>12;868B<9644ivvq
2.俄龙卷风火箭炮,号称升级版“喀秋莎”,38秒发射12枚|龙卷风|同样十分知名的,被称为“喀秋莎”的BM-13型火箭炮,也曾经在二战中取得累累战果。与BM30龙卷风火箭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一共有8条发射滑轨,齐射只需要7秒到10秒,在一次齐射内,能够发射16发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除此之外,“喀秋莎”火箭炮的运载车车速可达每小时90千米。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