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谈到在俄乌战争中知名但未能取得显著战果的武器装备,俄罗斯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无疑是其中之一。与美军“海马斯”火箭炮相比,“龙卷风”的实际战绩极为有限。那么,作为火箭炮的同类,为什么俄罗斯的“龙卷风”在实战中的表现显得如此不尽人意?
BM-30“龙卷风”这款火箭炮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时期,属于苏联冷战末期对远程火力覆盖的追求产物。它基于MAZ-543M 8×8轮式底盘,作为一种重型火箭炮,具备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能够搭载12个定向发射管。一次齐射时,它的弹药投射质量可达到7.2吨。标准的300毫米火箭弹射程为70~90公里,通过改良的9M542弹药,射程可以延伸至120公里,甚至最新的版本能够突破180~200公里。据称,其弹药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高爆弹、集束弹药、温压弹等,适用于大范围杀伤,单次齐射能覆盖数平方公里的目标。
“龙卷风”早期所使用的弹药依赖惯性制导,其精度较为低下,平均圆周误差率在150~200米左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后期版本引入了格洛纳斯卫星制导系统,大幅提升了精度,误差缩小至10~30米。进入服役后的“龙卷风”,主要装备于当时苏联军队的远程火箭炮兵旅,负责为前线主力提供火力支援,压制敌方的装甲部队和敌方炮兵。然而,尽管它具备强大的火力和广泛的弹药选择,实际上却没有在战场上取得类似“海马斯”火箭炮那样的辉煌战果。
为了增强打击的覆盖范围,俄罗斯为“龙卷风”设计了更为复杂的9M55K系列子母弹。这些子弹药中包含多个高爆子弹药,每一个弹药单元可以覆盖约300×300米的区域,非常适合打击集结在一起的敌军。尤其是9M55K5,作为一种专门用于人员杀伤的高爆弹,内部搭载588枚小型弹药,能够有效覆盖广阔区域。若12枚火箭齐射,足以摧毁一个现代化的摩托化步兵连。尽管它的精度较低,但广泛的覆盖能力弥补了这一缺陷。此外,俄罗斯还为BM-30研发了温压弹,这种弹药能在爆炸时释放3000度的高温和超高压,杀伤范围达到25米,对于隐藏在防御工事中的敌军尤其有效。
更为特殊的是,BM-30还具备布雷能力,能够发射PTM-3反坦克地雷和POM-2反步兵地雷。每次齐射可以覆盖广阔的区域,给敌军进攻带来极大困扰。总的来说,“龙卷风”是一款多功能的远程火力平台,应该能够在像乌克兰这样的广阔平原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尽管它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库,BM-30在战场上却表现平平,相比之下,美军的“海马斯”火箭炮则更为显赫。
原因之一是“龙卷风”的精度问题。尽管俄罗斯宣称后期版本的“龙卷风”误差仅为10~30米,但实际上,由于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误差常常超过这一标准,往往高达60米甚至更多。此外,最新的“龙卷风S”版本配备了卫星制导系统,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它的生产数量,实际投入使用的仍大多是早期版本,而这些早期版本的误差甚至超过100米。
其次,情报能力的差距也是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在现代战争中,火箭炮虽然能够发射远程弹药,但若没有精确的目标定位和及时的情报支持,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俄罗斯的情报体系相较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明显滞后,尤其是在卫星、雷达以及无人机监视方面。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虽拥有超过百公里的射程,但如果无法获取精确的目标信息,那么这些火箭弹的威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与此相对的是,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能够在北约强大情报系统的支持下,迅速定位目标并准确打击。北约成员国通过高效的侦察网络提供给乌军的目标数据,使得“海马斯”可以迅速锁定目标并实施精确打击,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能。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平台本身的设计差异。虽然“海马斯”火箭炮被设计为高机动性的平台,强调快速部署、快速撤退以及目标快速锁定和齐射打击,但“龙卷风”的设计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重型火箭炮阵地作战模式。BM-30的部署通常需要至少六辆发射车、一辆弹药运输装填车和一辆指挥控制车协同作战,目标获取依赖于前线侦察部队的情报传递,整个指挥控制流程非常低效。在现代化战场上,这种低自动化、低灵活性的作战方式显得尤其笨拙,相比之下“海马斯”则能够迅速执行任务,打完就走,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使得BM-30“龙卷风”未能在战场上创造出与其威力匹配的战果,也解释了为何“海马斯”能够在俄乌战争中占据如此显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