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超过 1000 天的派友,折腾笔记工具属于必备经验,大概是从板栗看板开始,中间经历过 Bear (是的,有幸使用过一台 iPhone 6)、flomo、MarkdownX、Obsidian、 logseq、wolai、Notion、Trello、Agenda、思源笔记、专注笔记、纯纯写作......,以及现在在用的 Visual Studio Code (下文简称 VS Code )。熟悉我派的读者可以看出,这些工具中的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特征:支持 Markdown 。是的,曾经我几乎离不开 Markdown ,因为它在 Android 端的使用体验至少比 WPS 强,而且也可以精确控制格式。
既然要记录,那就少不了内容。
原因很简单:Android 平台上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满足我需求的 markdown 编辑器。
现在如果让我选一个我最喜欢的移动端编辑器,我会选择 Bear —— 优雅、舒适。遗憾的是,它没有 Android 端。
我的电脑不常使用,iPhone 6s 也接近报废,无法正常使用,也就是说——与其他派友不同,我的主力编辑器使用平台,有、且仅有 Android 。
板栗看板是没有 markdown 的(Flomo、Trello、Agenda 也一样),所以它们被果断 Pass 掉;
markdownX 、可乐记、专注笔记内容是存储在私有目录的,很容易就会丢失,但起码它们能导出;纯纯写作就更惨,导出都要会员!数据十分不安全;
wolai、Notion 在移动端很卡(毕竟是网页应用);
Obsidian 和 logseq 其实已经近乎完美了,但颜值太低,弃之。
这样,就几乎没什么可用的了。
但是,当我用某一个文件传输工具传递文件时,我发现空格全部被压缩掉了——这意味着我文件的层级丢失了!从此,我对 markdown 就有了一丝怀疑。
我知道 markdown 其实是 HTML 的一个子集,于是我就开始学习 HTML 。
事实上,HTML 很简单。
上面的那个代码段,用 HTML 写是这样的:
HTML 文件的后缀名是 .htm 或 .html 。因此,只要新建一个 HTML 即可。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 HTML 文档:
开始记录!
对于我来说,最常用的就是层次繁琐的无序列表,因此最好保持一个好习惯——良好而有序的缩进。尽管缩进不影响渲染效果,但能增强代码的可读性。无序列表使用<ul>和<li>标签。<ul>定义一个无序列表,<li>定义列表的每一项。
下面贴出一份我自用的 仿Things 风格 CSS: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样式,我推荐 cubox 的样式,只需要在<head>标签中写一行——
JavaScript 是 Web 的编程语言。
所有现代的 HTML 页面都可以使用 JavaScript。
JavaScript 控制了网页的行为
而代码块应当这样写:
经常需要在网页里插入公式,所以会使用 LaTeX。
在 HTML 里使用 LaTeX ,可以用 MathJax。代码如下:
然后就可以在成对的「$」里用 LaTeX 写公式了。
考虑到 Markdown 记录灵感更加快捷,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
注意:这段script代码不能插入head标签中,否则它不会生效!
可供参考的资料:
首先,是文本编辑器。
其次,是浏览器——能把 HTML 文件渲染成类似你日常看到的网页的模样。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服务器。
事实上,HTML 是为 web 设计的,而 web 的主要模式就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换言之,获得 HTML 文件本来需要一个服务器,直到现代浏览器支持了 files:// 协议,我们才能直接读取 HTML 文件。如果我们部署一个属于自己的服务器,就不用再考虑浏览器是否支持 files:// 协议了。
不要把部署服务器想的多么艰深——它其实很简单。
这种笔记方法在我派上受到了热烈讨论。有些人认为它是写作良药;还有些人认为它不过是故做宣传。
我目前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完成长篇写作(毕竟中考作文不过 800 字,并且以写真人真事为主,卡片笔记写作法插不进去;),当时我也经常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概括性的记录一些 HTML、Python 项目,这些都在这次年度征文写作中派上了用场。
其实卡片笔记写作法和一种编程思想——「代码复用」极为相似,两者都是经常积累一些笔记、思想(编程领域就叫函数),并在大型项目中得以使用。代码复用确实可以避免在每一个项目中都重复写最基础的代码,但如果你的代码本身就有错误,那你就别指望「代码复用」能够改正,相反,这会引起更大的麻烦——所有依赖它的代码全部无法正常运行了。
因此,我的看法是——卡片方法可以提高写作效率,但不能改变写作质量。
Pyhon 是我最熟悉的一门语言,然而我的 Python 之路却极其曲折。
直到 2022 年——
此时我已有了百度搜索错误解决方法的思维,于是那些小程序都能正常运行了。
接下来,我瞄准了另一个小目标——分解质因数、计算圆周率。
不过,另一些工程,如 HTML 链接转 RSS 订阅源等项目却做到了一次成功。
那么,就在下面贴上我的代码吧:
对于我来说,这是许多个第一次:
为什么是周六日?因为作为初三学生,我将于 2 月 13 日开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