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记者陈婷
全文播报
川观新闻记者 陈婷
抛开自身的感觉,来看一组数据: 2019-2020年冬季,四川全省平均气温为7.0℃,较常年偏高1.0℃,位列历史同期第3高位,是一个强暖冬年。
2021年3月,四川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1℃,排历史同期第5高位。
这么看,四川正在变得越来越暖和?这个推论,对,也不对。说“对”,因为四川的确在变暖。说“不对”,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应该以数十年或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上来观测。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为支撑,跟踪分析四川气候资料,对四川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为自然环境复杂区、人类活动多样区,四川省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脆弱,气候变化对四川的影响范围广、类型多、风险大。随着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持续,四川省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特别是高原冰川冻土、川西北泥炭地、大江大河沿岸、干热河谷地、大熊猫栖息地等地区气候变化风险形势严峻。”日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陈超研究员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详解四川气候变化的事实趋势、未来影响预估及应对策略。
01
近20年是四川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时期
根据1961-2019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四川地区升温明显。其中,近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在观测期内,四川全省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7℃,低于全国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的水平。
按照四川的地形特点,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细分研究,结果发现:同一时期,攀西地区升温速度最快,为0.29℃/10年;盆地升速最慢,为0.14℃/10年,川西高原升速居中,为0.23℃/10年。
分季节看,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最快,平均每10年升高0.20℃。
1961-2019年,全省年降水量区域差异大,其中盆地每10年减少12.7毫米,川西高原每10年增加10.4毫米,攀西地区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可见,盆地区气候“暖、干”化发展趋势明显,而川西高原则是表现为“暖、湿”化过程。
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气象要素是日照和风速。在全国范围内,四川是平均日照时数减少比较明显的一个省份。1961-2019年,全省平均日照时数每10年减少23.5小时。与此同时,全省平均风速以每10年0.05米/秒的速度在减小。
“对于四川盆地来说,气温升高、降水量和风速的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尤其冬季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陈超说。
四川气候在过去59年间表现出的种种变化,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科学推演。
02
四川越来越暖,未来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
一个事实是,1961-2019年,四川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升高0.23℃,全省高温事件增多低温事件减少的变化趋势明显。
通过对极端气候事件进行预估评价,研究者看到,未来四川的高温、干旱和暴雨事件可能更为频繁。
研究显示,2021-2050年,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和高排放两种情景下,四川均表现出显著升温趋势。整个四川在未来30年不同年代均表现出增暖,其中川西高原增温幅度较大,四川盆地增温较小;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高原地区仍然呈现降水增多趋势。
研究同时发现,近37年来,随着四川省以及各区域平均风速、通风量、风速较大日数减少,全省大气自净能力在减弱。这种变化在盆地区尤其明显。
高温热浪和奇寒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大气平流层臭氧保护层减少,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四川盆地夏季更加闷热、冬季雾-霾显著增加……研究者警告说,气候环境条件的改变,将加大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未来随着四川气候逐渐变暖,冬季取暖能源消耗可能继续下降,而夏季防暑降温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03
气候变化对四川农业影响弊大于利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四川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上,弊大于利。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使得西南地区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低温、绵雨灾害减弱,但光照和水分条件变差,高温干旱加重。
从有利方面看,农业气候条件改变,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一年多熟制种植面积增加。而不利影响在于,由于热量改善,造成作物发育阶段提前、生育期缩短,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小麦锈病等病虫灾害发生面积增加、发生期明显提前。
研究人员分析了1961-2014年期间的观测数据,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降水量的空间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作物生育期内发生高温、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增加。
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特大伏早,造成四川206.7万公顷、重庆132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亿元。
04
中国水安全可能面临新挑战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水资源丰富,在全长江和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四川主要江河流域径流量减小,湿地面积减小,冰川融化退缩。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加剧了若尔盖湿地径流短缺,未来若尔盖湿地径流存在季节性短缺的风险。对1980-2016年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若尔盖湿地径流量以0.85亿立方米/10年的速率下降,秋季减幅最大。
“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一方面增大了冰雪融水,导致非汛期流量增加,另一方面加大了流域蒸发量,使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增加,加剧季节性水资源短缺的发生。”陈超说。
对未来的预估分析表明,2021-2050年,若尔盖湿地径流将进一步减少,可能加剧若尔盖湿地退化,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由于高温和降水减少,加上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地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湿地严重菱缩,若尔盖沼泽湿地面积在1960-2010年间减少了约70%。
研究人员指出,即使在低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冰储量将减少到目前的64%士7%,面积减少到目前的64%±8%。
由于气温升高,高原湖泊呈现明显的数量增加和面积增大趋势,80%以上的湖泊正在扩张。未来青藏高原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退缩,湖泊面积可能出现更强的扩张。
长江上游降水减少伴随气温升高和潜在蒸散发量增加,总径流量和多数子流域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
“气候变化是导致长江上游水资源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已显现。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水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陈超表示。
05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并重,适应更为紧迫和必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看来,四川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温室气体、大气气溶胶、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为因子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早有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都市气候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出现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这与成都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成都市区近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升温,与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密切相关。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陈超等研究人员认为,相比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有为的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体系。
如何分区分类?研究者们建议——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以生态安全、水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严格控制旅游、畜牧、采矿等开发活动,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提高冰川冻土观测能力,开展水资源风险评估和管控;科学布局城乡居民点和重大工程,提高滑坡、山洪、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川西南高山峡谷区以农业安全、干旱防御、森林草原火灾防治为重点,有序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高效节水型农业;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立体观测、预警、管控和灭火能力。
环四川盆地山区以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为重点,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龙泉山、华蓥山等森林质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畜牧业、林下经济。
成都平原浅丘区以水安全、城市安全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加强自然水体和河岸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和海绵工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盆地丘陵山区以农业安全和城市安全为重点,适度发展规模化农业和立体农业,推广抗逆农业品种,推动种养结合;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缓解高温热浪。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