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5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西柏坡见到了来汇报工作的粟裕将军,二人见面后毛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不光毛主席没想到,粟裕也没想到。
有关这场战役的历史记载有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国民党战败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粟裕早就料到国民党一定会在孟良崮惨败,但是他却没料到国民党惨败竟是因为缺水!
而更让粟裕没想到的是,当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鏖战的时候,缺水都快缺疯了,老天爷就是不下雨。然而国民党战败,解放军打扫战场时,却是暴雨倾盆。
当时很多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不禁感叹:“真是天亡党国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咱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一下孟良崮战役。
1947年,国民党还没有经历三大战役的惨败,此时依然是穷凶极恶,趾高气昂。为了“围剿”隐藏在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蒋介石一口气派出了24个师、60个旅,总兵力达到了45万人。
正常来说,国民党一个师的人数在8000人左右,那些“不正常”的就不好说了,比如说整编74师,其部队人数甚至超过了3万。
在这24个师中,最精锐的当然要数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这支部队曾经在抗日年代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多次战役,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整编74师也是丝毫不落下风,因此被称之为抗日铁军。
当年美国的一位军事顾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除了美国人之外,日本人也对这支部队充满了敬畏,他们甚至将其称为“三五部队”!
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整编74师还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74军下设51师、57师、58师,三个师都以5开头,所以日本人称呼这支部队为三五部队。
由此便可以看得出,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确实非常强大,算是一支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百战之师。
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党24个师向山东鲁中地区发起进攻,队列的最中央位置便是整编74师。在74师的右边有83师,48师以及第七军,左边则是25师。
除了整编74师之外,整编25师和第七军都是国民党主力部队。这几个强大的兵团,在60公里的阵线上以一字长蛇阵排列开来,他们企图将华东野战军从沂蒙山区一路赶到黄河以北,然后与其余部队进行合围,一举将华东野战军彻底歼灭。
单看计划的话,蒋介石的布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会满盘皆输呢?
有人说战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担任主攻任务的整编74师急功冒进,孤军深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这个说法好像比较可信,在很多资料上也出现过类似的说辞。
但真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哪怕是战场的指挥者粟裕将军,在他晚年回忆孟良崮战役时,也不认同这种说法!
张灵甫不是汤恩伯,他有着极高的战斗指挥才能,也具备战术眼光,面对粟裕将军设下的圈套,张灵甫并没有往里钻。无论山东的战局如何变动,张灵甫始终要求83师和25师与自己之间只能保持十几里路的距离。
十几里路是一个什么概念?
双方交战时一个冲锋可能就达到十几里路了,所谓的“张灵甫孤军深入”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么小心翼翼的他,为什么还是被粟裕歼灭了呢?有一个根本原因,还有一个直接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1947年,蒋介石将全面进攻的战术改为了重点进攻,紧接着就将45万部队投入山东战场。面对着敌人的大兵压境,只有20多万军队的华东野战军选择了老战术——“耍龙灯”。
说白了就是不断地领着国民党部队绕圈,然后在“耍龙灯”的过程中抓住敌人的破绽,或者是脱节的地方进行攻击。
于是在1947年的4到5月,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为首的国民党部队,一直跟在华东野战军的身后进行“武装游行”。
在此期间,粟裕将军布下了很多陷阱,但是张灵甫并没有往里钻,当时张灵甫的作战方针就是:
面对着小心谨慎的张灵甫,粟裕将军也无从下手,只好继续“耍龙灯”,领着国民党军队到处绕圈,但是战士们的心中却有了别的想法,明明可以打掉国军的一个团甚至一个旅,但粟裕将军就是不下令攻击,为此战士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
粟裕之所以一直没有下令,其实是在等一个最佳的机会。此时毛主席也亲自给粟裕等人发来电报,告诉他千万不要急躁,一定要等到最合适的时机,要有耐心,切记不可分散兵力。
图片来自网络
双方的战术指令是如此的相似,这就让战局陷入了一种诡异的状态。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下,粟裕不会出手,张灵甫也不会出手,他们都在等,等一个能一招制敌的机会。
战局的转机出现在5月初!
蒋介石给顾祝同发去电报,要求他们务必在5月上旬歼灭粟裕的部队。收到电报后,顾通立刻命令汤恩伯、王敬久等人率领各自兵团向沂水、莒县等发起进攻。
正是因为这道命令,让国民党的阵型出现了脱节!
机会出来了,该怎么打呢?是按照以往的打法,先打弱的再打强的?还是直接来一招“黑虎掏心”,一口吃掉整编74师?
考虑再三,粟裕将军决定“黑虎掏心”,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粟裕与张灵甫是老对手,两个人知根知底,国民党分兵之后,张灵甫料到粟裕一定会出手,但是只会吃掉几个弱势军队,毕竟在以往的战斗中,粟裕都是这么做的。
正是因此,如果粟裕将军决定黑虎掏心,进攻整编74师的话,就可以打张灵甫一个措手不及。
第2个原因,只要吃掉了整编74师,那么蒋介石对沂蒙山区的围剿便会彻底失败。如同下棋一样,一招就可以反败为胜,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仔细研究地图后,粟裕将军开始排兵布阵,他先是让叶飞率领第一纵队,斜插74师左侧,直接切断74师与25师之间的联系,然后又命令王建安率领第八纵队,从74师的右侧插入,正面则以陶勇的第四纵队和许世友的第九纵队发起进攻,形成对整编74师的三面围剿。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显示出粟裕将军的指挥能力,毕竟整编74师还可以跑,74师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想跑的话解放军也没有办法。
然而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前“耍龙灯”的时候,粟裕早就在他的身后埋下了一颗钉子,它就是王必成将军率领的第六纵队!
在粟裕的指示下,第六纵队秘密隐蔽在了山东南部。当粟裕给王必成发去电报后,第六纵队夜以继日的急行军,一路赶往垛庄。
这支突然出现在张灵甫身后的部队,彻底切断了整编74师的撤退路线,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形成了合围局势。此时,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的兵力,与整编74师的兵力已经达到了5:1的比例,我军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
在战前动员会上,粟裕将军说了两句话:
为了保证全歼74师,粟裕又在5个主力纵队的外围布置了4个纵队,阻击前来支援的国民党部队。随着将军的一声令下,里面的5个纵队玩命一般的猛攻整编74师,而外围的4个纵队也拼尽了一切,阻挡敌人的救援部队。
四面楚歌的张灵甫,当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等待他的只有战败!
图片来自网络
孟良崮战役能够成功,离不开粟裕将军的排兵布阵,但是还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也不能被忽视。
张灵甫根本没料到粟裕会对整编74师下手,所以部队只配备了一个基数的战略物资,当他们被围困于孟良崮的时候,便彻底傻眼了。
孟良崮的山峰非常陡峭,上面没有植被,也没有泥土,几乎就是清一色的花岗岩石。这种地形注定了两件事情,第一,国民党士兵没有可以补水的地方。第二,解放军的大炮打过来,对国民党士兵的杀伤力将会成倍增加,为什么呢?
只要解放军的炮弹打在花岗岩上,这种石头就会被炸得粉碎,溅起的一片又一片的岩石碎片,对于周围的国民党士兵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除此之外,74师的官兵还不敢生火做饭,整个孟良崮上光秃秃的,哪个地方出现火星,在夜晚是非常显眼的,只要有人生火做饭,这里就会变成解放军炮兵的活靶子。
上述因素,极大地削弱了整编74师的战斗力,其中最致命的仍然是缺水!
当整编74师撤到山上后,士兵们不但要在烈日下修建防御工事,还要与解放军作战,消耗非常严重。仅仅一天的时间,他们携带的水就喝完了。
图片来自网络
被逼无奈,张灵甫只好派出大量士兵在附近找水。还别说,真的有人在孟良崮野猫圩发现了一处山泉,只不过此处早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占领。
为了喝一口水,整编74师也是拼了,一个师的兵力向野猫圩发起了集团冲锋。虽然他们发起了20多次冲锋,不过全都以惨败而告终。
在野猫圩的阵地上,躺满了敌军的尸体,以及数之不清的铁桶,这些都是国民党士兵带来打水用的,但是他们一滴水也没带回去。
水是生命之源,一旦人体缺水,就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想战斗是不可能的。当然了,缺水不仅仅影响了国民党士兵,也影响了国民党的武器。
根据当时整编74师57旅旅长陈嘘云回忆: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况,因为缺水,战士们头晕眼花,无法战斗。因为缺水,机枪全体罢工,试问这仗还怎么打?
也正是因此,缺水成为了整编74师失败的直接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等到孟良崮战役结束,华东野战军开始打扫战场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拔地而起,紧接着倾盆大雨便泼了下来。
看到面前的景象,陈毅元帅诗性大发,随即写了一首诗:
很多被俘的国民党士兵看到这一幕后,也是无奈的叹息,真是天亡党国呀!
难道真的是老天爷的原因吗?
其实这是一种科学现象,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双方激烈交火,发射了大量的炮弹,炮弹爆炸后又激发了无数的粉尘进入天空。而粉尘又是雨滴的凝结核,当然了,其他微小的固体颗粒都是可以的。
以粉尘为附着物才能形成水滴,如果晴空万里,没有灰尘或者其它的细小颗粒物的话,就无法形成云层,也无法下雨。
所以说,并不是老天爷不站在国民党这边,只是因为国民党的运气差,如果他们能再坚持一天的话,倾盆大雨就能落下,他们缺水的情况就会缓解。
很幸运,他们最终也没能等到这一天,不然我们获得胜利的代价就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