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段,降雨强度大且来势汹汹,北方地区达到降雨的最大峰值。为啥“七下八上”时段北方防汛总是“神经紧绷”?今年的“七下八上”有啥特点?哪些流域的防汛工作更需加强?本期科普看台为您细究一二。
专家顾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符娇兰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 高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范泽
四川省雅安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闵涛
“七下八上”和华北雨季
在我国,通常将4至5月划为华南和南岭山区的雨季,5至6月为江南雨季,6至7月为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7月为黄淮和华北雨季,8月为东北雨季等。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东部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最北位置,这一时段,华北、东北地区迎来降水集中期,俗称“七下八上”。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表示,“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容易出现洪涝及次生灾害,如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同时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活动进入活跃期,沿海地区易受台风、降水和风暴潮影响。
21日起,北方多地将出现明显降雨。预计21日至23日,华北东部、黄淮、东北地区等地有中到大雨,京津冀等地局地或将有大暴雨。符娇兰提示,公众出行需关注最新的预报、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何“七下八上”期间北方被“浇透”?
“七下八上”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到达全年最北位置,受此影响,北方进入主雨季。这一时段,北方地区达到降雨的最大峰值,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北方地区降水量会占到一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北纬30°以北区域,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向北输送,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这些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给北方地区带来强降水。
由于华北地处中纬度温带季风区,暴雨季节集中在夏季,加上特殊地形(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影响,华北暴雨有着时间集中、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是东部地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对华北天气特别是暴雨有着重要影响。
2001年—2021年华北区域“七下八上”雨量统计
今年“七下八上”我国天气气候将有何特点?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呈旱涝并重格局。其中,松花江流域东部、辽河流域东部可能出现较重汛情,华北大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等地发生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除东北地区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至1℃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东南部、西北地区西北部、新疆等地气温偏高1至2℃;华北大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新疆等地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大。
安全度汛,哪些流域会是今年的防汛重点?
“七下八上”,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也正处于台风活跃、降雨频繁期。因此,“七下八上”也是全国防汛最关键的时期。
预计,今年7月至8月,我国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东部、长江流域下游、太湖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可能出现较重汛情;嫩江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淮河流域西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约1成,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洪涝;长江流域上中游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约1成;黄河流域上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左右。
目前,受降雨影响,辽宁辽河干流福德店河段、吉林洮儿河下游洮南至黑帝庙河段、黑龙江省穆棱河支流雷锋河等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洮儿河下游发生超保洪水。
面对主汛期,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盯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安全度汛等环节,落细落实防范应对措施,警惕旱涝急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度汛。(李悦)
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国气象灾害预报分布图 图/国家气候中心
暴雨来临,如何疏通城市“血管”?
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来,与水的“博弈”从未停歇。大禹治水、李冰兴建都江堰、王景治理黄河都是最好的印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扩张中显现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内涝早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绕不开的难题,可能几场暴雨就会让不少城市一夜之间成为“泽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韧性”城市如何建?
当前,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与南方不同的是,北方汛期降雨年内分配集中,暴雨强度大,河流源短流急,这更考验着城市的防汛能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韧性”城市的理念纳入了国家战略,但“韧性”城市如何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首席科学家钮新强给出答案:“应超前规划,为超标准极端降雨预留出路。”
一座城市的“韧性”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抵御灾害并从灾害中“修复”的能力。钮新强表示,城市布局应增加空间复合利用,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预留一定体量的涝水调蓄空间,增加城市雨洪公园和涝水行泄通道建设,为超标准涝水预留出路。
同时,要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对于山区丘陵型城市,需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沿山顶、坡地、坪坝、河谷依次采用“高蓄、坡滞、低缓排”措施,构建阶梯式向下的“梯田海绵”系统,逐级消纳雨水;对于平原河网型城市,打通江-湖、港-湖等,打造串联小尺度绿地沟塘和大尺度河湖水系的“大海绵”水网系统,推动城市排涝从分散点、线向系统向网络转变。
另外,城市排水管网肩负着城市防汛排涝、污水收集输送的重任,常被称为埋在城市地下的“毛细血管”。2022年,《“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发布,其中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薄弱环节等。
科技上阵 “智”防内涝
对于那些被暴雨“浇”过的北方城市,准确的数据反馈、精准的预报,可以让决策者及时掌握城市水循环,从而对灾害做出准确的预估和判断,减少损失。气象高科技在此担任了重要角色,在极端天气中,默默守护一方安澜。
天津地跨海河两岸,流域内75%的洪水从北、西、南三面汇集于此,加上全市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极易引发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对此,天津市气象局通过城市自动化积水监测预警系统将实时积水监测、内涝风险提示信息第一时间共享至市政府、交通部门、排管部门等。“我们将监测设备布设在市区120多个铁塔灯杆上,这些设备就像是人的眼睛,它们在现场‘紧盯’雨情,并随时上报,发生强降雨时,让市民及时了解家门口、目的地的积水深度。”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科长赵敏表示。
为强化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短临天气预报预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发了北京多波段雷达组网应用系统(简称“BJ-SXnet”),系统含有27个雷达产品,研发构建的睿图-雷达系统,实现京津冀9S+1C+11X波段雷达的高效组网应用,40秒内完成全部组网算法运算,2秒内完成全部显示,可提供强天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监测识别和1小时预警、3D显示、任意剖面显示等特色产品。在7月11日北京夜间的降水过程中,BJ-SXnet提供的雷达冰雹组网产品在判别冰雹发生位置、发生时间时提供了准确信息。
在郑州,气象大数据预处理云中心已建成,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市政务云平台全面融入郑州市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数字防汛应急平台和市防洪排涝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气象部门依托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资源,建设0至12小时智能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1公里高分辨率区域模式预报系统,大力提升预报预警能力。气象与水利、城管部门合作开发郑州市重点水库防汛气象服务平台、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平台等,为防汛、防内涝提供气象数据支撑。
当然,城市内涝,不仅要防,也要治。安排好排涝泵站等设备,畅通骨干排水通道,让积水排得出、洪水流得走、雨水渗得下,才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防止城市“血管”堵塞,让城市运行变得平稳畅通。(唐淼 叶芳璐 张翠萍 孙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