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排沙,黄河百斤大鱼顺流而下,为啥受伤的总是鱼?
你见过黄河“流鱼”吗?你见过黄河“流鱼”的时候,在岸边捕捞的场景吗?“流鱼”的时候鱼儿仰面或侧身在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一层,大小不一,有人甚至能捞上千斤,大者可达几十上百斤,小的鱼苗层层叠叠漏出水面。
每当“流鱼”的时候,沿河观看和捞鱼的群众成群结队兴致勃勃,编织袋和抄网,汽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随处可见。拿着抄网或者撒网围着河边,每当遇到鱼儿冒头,或者自己喜欢的鱼类品种的时候,就会用抄网捕捞,或者撒网捕捉。
这个时候黄河“流鱼”的沿岸十分热闹,往来的人群密密麻麻,偶尔还有矿泉水、凉皮、凉面的叫卖声。而这些抓捕上来的鱼儿被当街叫卖,甚至直接在黄河边售卖十分壮观。
那么“流鱼”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鱼儿浮出水面?曾经“流鱼”是黄河上的自然现象,因为黄河含本身有一定的含沙量,如果遇到暴雨或者水位猛涨的时候,水体内的含沙量进一步加大。
在浑浊的水域内,造成鱼儿缺氧浮头,并且活力不足顺水漂流,这就是自然“流鱼”现象。但这次黄河“流鱼”却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为了排沙。
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使黄河“流鱼”这种自然现象更加集中和壮观,每年汛期(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了防洪和调水调沙的需要,要集中泄洪。随着泄洪口闸门升起,大量清水迅速出库,黄河水体流速加快,泥沙泛起。
水质变得越来越浑浊,含沙量越来越高,大量鱼儿受不了突然浑浊的水体,从而冒出水面。相对于自然“流鱼”来说,排沙泄洪造成的“流鱼”鱼儿更多,并且更为集中。
7月7日,河南洛阳,小浪底排沙,黄河水中缺氧,鱼儿大量浮出水面,形成“流鱼”奇观。从画面来看,排出的水含沙量十分大,水质的颜色甚至已经改变,这也怪不得造成鱼儿缺氧,沿河两岸有很多捞鱼者,下游沿岸有村民捞到上百斤的大鱼。
上图是村民捞到的巨型鲢鳙,拍摄者称:100多斤的大鱼,看看有多大。那么这条鱼真有100多斤吗?从视频来看,不要说100多斤,80斤都难,也怪不得有网友调侃说:这条鱼是吃秤砣长大的!
估计很多人到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何人为造成“流鱼”?这么大的鳙鱼被捞出,那么黄河内的渔业资源真的有这么好?其实这是没办法的事!
1、造成“流鱼”无法避免!
黄河自然“流鱼”的时候,水面冒头的鱼儿并不多,大个体更少。但是到了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的时候,“流鱼”流出的鱼儿也就非常多,这是无法避免的。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之“黄”,实为泥沙。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进入黄河,造成河水变黄。
据统计:黄河每立方米含沙37公斤,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形成高于地面12米的悬河。
这些泥沙不仅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也是沿线人民痛苦的回忆。由于泥沙含量高,造成河床逐年提升,在历史上如果遇到暴雨天气,那么黄河就可能决堤,汹涌的河水淹没大量的农田。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治理黄河刻不容缓,除了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外,建造大型调控水库提上了日程。1991年9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始前期工程建设,2001年底竣工,2009年4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91%的径流量和近100%的泥沙,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从2002年开始,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通过调控水库泄水,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随河水一起,适时送入大海、冲刷河床,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让地上悬河不再抬高,增大黄河干流主槽的行洪能力。
建成至今,小浪底水利枢纽已先后有效应对2003年黄河“华西秋汛”洪水,2005年和2011年秋季黄河中游洪水,2012年、2018年和2019年全汛期流域洪水等,黄河下游已连续20年安全度过伏汛期。
然而开闸泄洪后,随着河水含沙量大大增加,就会造成黄河内的鱼儿缺氧浮头,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如果不调水调沙,那么黄河的河床就会持续抬升,一旦遇到特大暴雨天气,沿岸人民的安全就无法保障,所以说“流鱼”无法避免。
2、黄河内的渔业资源真的这么好?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河边密密麻麻全是人,岸边的编织袋鱼儿非常多,甚至几十斤的大鱼也比较常见,那么黄河的渔业资源真的这么好吗?其实恰恰相反!
首先鱼类产量在逐年下降、在上世纪50-60年代,黄河中的渔业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虽然无法和长江相比,但是渔业产量也是很高的,并且职业渔民有很多。
丰收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从70年代开始逐年下降,如今黄河流域全年捕捞量不足30年前的80%,可见黄河渔业资源下降有多么严重。就连大家所熟知的“黄河鲤鱼”,几乎也消失不见,如今黄河内的李宇几乎是放生鲤鱼繁殖的后代。
其次鱼类品种快速下降、不仅仅是捕捞量,就连黄河内的鱼类品种也在快速下降。上世纪80年代科学普查得出的数据喜人,生活在黄河内的鱼类品种为191种,相对于长江的424种来说,虽然不多,但已经是“巅峰”了。
然而时隔20年再次科考的时候,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2002-2008年,国内的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发现黄河中的鱼类仅剩82种,119种鱼类不知所踪,鱼类数量减少了57%。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