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宁晋县东北二十里,藏着个叫“神堂”的村子。这村名不是随便起的,里头裹着宋太祖赵匡胤的金口玉言,还藏着洨河龙母显灵的稀罕事儿,老辈人讲起来,能让听的人挪不动脚。
话说北宋初年,赵匡胤刚把中原一统,心里记挂着百姓,就换了身平常衣裳,带着几个随从往河北道巡访。这天走到宁晋地界,天儿说变就变——乌云跟黑布似的压下来,“哗啦啦”一阵响,暴雨就跟瓢泼似的往下倒。
太祖和随从赶紧找高地躲雨,可这雨邪乎得很,一下就是三天三夜。洨河的水“噌噌”往上涨,洪水漫过田埂、冲垮农舍,眼瞅着就成了一片汪洋。太祖一行人被困在一处土岗上,水都快漫到脚脖子了,随从急得直跺脚:“陛下,这水势太凶,咱们怕是撑不过今夜啊!”
赵匡胤站在土岗顶往远看,只见白茫茫的水里,就远处立着一座小庙——孤零零的,任凭洪水怎么冲,它都稳稳当当,半点儿没淹着。“那是啥庙?”太祖指着问。
旁边一个躲水的老农赶紧回话:“回贵人的话,那是龙母庙,供的是洨河龙王的娘。都说这庙灵验得很,每逢发大水,它能跟着水往上涨,从来没被淹过!”
赵匡胤将信将疑,正说着,脚下的水又涨了一截,都快没过小腿了。众人正慌神,就见那龙母庙真的慢悠悠往上抬,始终比水面高着三尺,跟长在水上似的。“快!往龙母庙去!”太祖当机立断,带着众人蹚着水,深一脚浅一脚往庙那边挪。
到了庙前才看清,这龙母庙不大,青砖灰瓦,殿里供着尊龙母像,慈眉善目的,看着就让人安心。更奇的是,一跨进庙门,外头的风浪立马小了,连雨都好像收了些。
当晚太祖就宿在庙里。半夜里,他迷迷糊糊梦见个老婆婆,手里端着个玉瓶,往水里洒着亮晶晶的甘露。“老身是洨河龙母,看陛下心里装着百姓,特来帮你。明日这水准退,陛下放宽心。”
赵匡胤一激灵醒了,赶紧走到庙门口一看——嘿!水位真的在慢慢往下落,到第二天清晨,洪水退了大半,露出了田埂子。太祖又惊又喜,当即在龙母庙前点上香,对着神像拜了三拜:“龙母显灵,护佑一方百姓,这地方,真是座神圣之堂啊!”
雨停水退之后,赵匡胤下旨让当地官府重修龙母庙,还亲自赐名“神堂”——意思就是“神圣的庙堂”。后来,周边的人慢慢往这儿聚,形成了村子,就跟着叫“神堂村”,一直用到现在。
重修龙母庙时,又出了桩奇事。工匠们想把庙基扩大些,可不管怎么凿、怎么推,原来的庙墙就是纹丝不动。有个老工匠夜里守在工地,迷迷糊糊听见墙里有人说话:“这墙沾了龙母的神力,可不能瞎动!”
第二天老工匠把这事一说,监工赶紧去看,拿斧子敲了敲旧墙,硬得跟铁似的,斧刃都崩了。没办法,只好改了图纸,在旧庙外头加建,把老墙好好护了起来。
清乾隆年间,宁晋遭了百年不遇的大水,周边村子全淹了,就神堂村好好的,因为村子地势比别处高。知县亲自来查看,瞧见村里的龙母庙果然比四周高好几尺,忍不住叹道:“这地方,真不愧叫神堂啊!”还亲手写了块“泽被苍生”的匾额,挂在了庙门上。
如今的神堂村,龙母庙还立在那儿,宋朝时的老墙也还在——历经千年风雨,墙皮都有些斑驳了,可依旧稳稳当当,没半点要塌的样子。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传说是龙母的诞辰,村里都会办盛大的庙会,四乡八村的人都来上香、赶会,热闹得能挤破头。
这就是神堂村的来历——因皇帝金口得名,靠龙母显灵护佑,一辈辈把传奇传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