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及东南部地区小雨到中雨
局地大雨到暴雨,其余地区阴天
中心城区小雨到中雨
河南的极端天气让人悲痛惋惜的同时
也为人们敲响了避险的警钟
当暴雨洪灾真正来袭该如何应对
这份自救攻略希望没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当视线可及区域出现较强流水
应立即判断是否已经形成洪涝灾害
在判断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下
立即进行避险
·寻找稳固的高地
1. 选择地势较高的广场、坚固的高层公共建筑。
2.避免在桥梁,尤其是河道上的桥梁上避险。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1.避免登上河堤等防汛设施。
2.避免进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漫入地下。
3.避免进入地铁等设施。
4.不要进入地下涵洞、过街隧道等。
5.不要进入地下人防工程。
6.不要进入地下商街。
7.避免靠近老旧建筑物。
8.远离山坡,雨太大可能会造成次生灾害。
10.不要站在下坡道上,以及汽车后面。
11.不要穿拖鞋凉鞋,更不要光脚,容易受伤滑倒。
·暴雨天气不要使用交通设施
1.不要开车到处跑,暴雨之下,地面情况完全被掩盖,无法准确判断积水情况,一旦滑入低地,十分危险。
2.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设施也存在危险,无论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乃至高铁等都可能中断,在地下停运的地铁、在低洼地带的公交车,都非常危险,离开交通工具,找到安全位置。
3.如果离开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体行动。全车人一起撤离,最好彼此手拉手,确保无人掉队。
·远离电力设施
1.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
2.远离电线和绳索状的物品。
3.远离电闸、配电箱。
4.不要碰触插座、开关等带电设备。
5.避免站到露天的高处,避免雷击。
·个人通讯
1.在户外遇险,要确保手机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因此节约用电!
3.到达安全位置后,再发一条信息,标记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身边人员的情况,告知大家自己暂时安全,并为了节省电力会减少和外界联系。
4.如果周围水情已经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可以立刻向警方汇报自己所处位置、有多少人、周围水情、紧急通讯方式等,然后停止使用手机,等待救援。
5.如果周围环境支持你给手机充电,或者你手中有富余的充电宝等,可以立即充电,但是减少使用手机。
6.在可能的情况下,确认亲友的安全,并向亲友提供必要的指导,要求亲友节约用电。
7.当获得亲友达到安全位置后,约定每隔2-4小时或者更久通讯一次的低频度联系方案,以降低彼此的通讯消耗。
8.灾情之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乱,设法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你的困难,等待政府救助。
9.如果有收音机,可以使用收音机收听政府发布的消息。
1.在灾难来临时,居委会就是最基层的离你最近的政府.积极和居委会取得联系,和自己的楼长、单元长取得联系,就能快速组建居民自救集体。
3.老弱病人等需提前进行转移。如果可能,申请借住到高楼层的邻居家中。如果不便,可以暂时在高楼层过道、楼梯上进行安顿。
4.有需要使用呼吸机、氧气瓶的人,需及时将维生设备搬迁出来,申请接入邻居家的电路上,确保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及时给备用的氧气袋充气,确保在断电后还能够获得紧急的氧气供应。
5.提前备好老人、儿童和病弱人士使用的必要用品。
6.断掉家中的电源,避免家中进水导致设备短路和电线短路,造成电火灾。
7.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线。
8.关闭各级燃气开关,避免燃气泄漏。
9.随身携带手机、充电线、充电宝,确保有通讯能力。
10.如果有对讲机和小型电台,请携带好,并告知社区人员,这些可能成为特别重要的救援通讯设备。
11.家中如果有便携式收音机和电池,也请带上。不仅可以确保自己能够获知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邻里乃至社区。
12.关闭门窗,尽量避免进水。
13.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备用食物,如饼干、方便面等。
14.家中有游泳圈、充气艇等物品,可带在身边。
15.可随身携带水果刀、剪刀、创口贴、外用消毒药物、抗生素,以及家人日常使用的药物等。
16.携带打火机。
17.如果有救助用的绳索之类的,也一并带好。
18.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组织起一个善于使用工具的团队,制作一些加固或者防水设施。
1.在暴雨和洪水来临的时候,不必要求全员在岗,而应该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位置,积极应对下一阶段的事态。
2.企事业单位如确保安全,应积极启用自己手中的救援物资。做好救援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临近地区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援。
3.企事业单位如有确定安全的场地(如地势较高的广场、可容纳较多人员的房屋等),可积极做好开放接纳避险人员的准备。
5.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应该设法打通自己周边的通道,使用自己的通讯设施、信息发布设施和户外设施,对外发布信息,告知自身安全情况、人员情况、可提供场地情况、可提供物资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设法保证提前储备好水、粮食、食物、卫生用品等。除可以确保本单位驻留人员使用外,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救助需要的人。
1.通过各种手段,立即发布灾害信息,包括网络、电视、广播、空袭警报、流动车辆、企事业单位动员、社区动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