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海淀区旱河路铁路桥下,到底发生了什么?郑州暴雨过去不远,北京、天津这样的大都市突遇极端降水,道路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怎样避免人员伤亡?今天上午,天津广播记者来到事发现场,进行了探访。
昨晚9时许,北京多区出现了强降雨天气。从昨晚网友发布的一则视频可以看到,一个下凹桥下,积水将被淹的车辆浮起,远处,有闪烁的警灯,工作人员在现场外围警戒。
另一段视频中,有三人在被淹车顶上对一名躺着的人做急救措施,并回头向围观的人大喊:“打120!”视频中有人回应:“打了,打了!”
今天早上7时,“北京海淀”公众号发布消息确认,昨夜的暴雨中,有两人在车内被困,后经送医抢救无效,不幸遇难。2名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已经开展。
昨晚,海淀区旱河路铁路桥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大都市突遇强降水,道路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能否避免人员遇难?今天上午,天津广播记者来到事发现场,进行了探访。
铁路桥下积水已退水
痕线最深近两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旱河路铁路桥位于地铁6号线田村路站以北,京粮广场的西北侧,为一处下凹式立交桥。桥体的栏杆上挂有限高3.5米的指示标识。立交桥有四个桥洞,供机动车行驶的主路为双向六车道,中间由绿化带隔开。
此刻,记者已基本看不到昨晚发生悲剧的场景。
车道上的积水已经全部排空,车辆可以正常行驶。由于天气晴朗,主路路面已经基本完全干燥,只有硬隔离带有少量淤泥。但在地道最底部的墙壁上,能清晰看到水痕线的最高处,已经达到近两米的警戒线标识处。完全可以没过一名成年人,甚至车辆的顶部。
东侧的辅路边,一辆环卫的洗地车则反复在桥下来来回回行驶,车身一侧喷出的高压水柱大力冲刷着路面,将路面仍然残留的淤泥冲刷到道路两侧。
一名环卫工手持铁锹,不断将冲到路边的淤泥铲起,抛入路边的绿化带。“马上就能清完,就剩这点儿淤泥了。”环卫所的工作人员一边清除淤泥,一边指引辅路上的车辆靠边行驶,避让正在作业的洗地车。
▲下午四点,两辆北京排水集团的应急车辆停靠在旱河路下沉路的入口处。
有司机昨晚
距离桥四五百米远时
被交警拦住
记者采访了一位长期在旱河路一带送外卖的外卖员王军(化名)。他表示,昨天晚上九点左右,他刚在附近接了一个新的订单,就赶上了大雨。因为雨势很大很急,他和很多行人都在地铁站里避雨,雨势变小后,继续送餐时,因为看到地道方向有积水,他选择绕行了附近田村东路的地道。两个地道其实很近,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大约十点左右,他送餐返回时,已经看到救援人员在已经被淹没的车辆处组织救援。
王军告诉记者,他和很多同事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地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在今年夏季的多场降雨中,这里从未因为积水导致断交过。相反,附近田村东路的地道,经常出现积水,每次降雨前,都会设置两到三部移动泵车。
同时,地道入口处旁边就是京粮广场,停车位其实很充足,地势也很高。在昨天的降雨中,停车场几乎没有积水。临近田村路也有不少车位。
一位住在附近的市民表示,昨天夜里这边雨下得很大,他从家里看到这座桥下积水了,就跑出来看,“当时已经有车被淹了,很多单位都到现场抢险,水太深,我也不敢往前走,后来才听说有人遇难了。”
“我是昨晚9点左右开车路过旱河路铁路桥的,距离桥还有四五百米远的时候,被交警拦住了。”家住旱河路附近的司机杨军有着多年驾车经验,直觉告诉他,旱河路铁路桥下积水了,但因距离远,看不清桥下的状况。
“雨大极了,雨刷器开到最大,还是看不清楚路。”心里打鼓的杨军被拦在旱河路铁路桥不远处,等了一会儿,决定调头离开。“我找了个没有积水的路边,在车里坐了一个小时,等雨小了,才绕路回的家。”
这座铁路桥地势很低,基本上是周边地区的最低点,但是道路上并没有看到明显的警示标识,最下方的桥墩处有一道红色的水位警示线,高度在二十多厘米。
积水排不出去
倒灌进了这个桥区
一位知情人则透露,旱河路昨晚的积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昨晚的降雨太大太急,20分钟下了60毫米的降雨。“这已经是非常大的雨强了,一盆水瞬间泼下,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积水。”这位知情人表示,另一个原因就是旱河路铁道桥桥区受到了倒灌“牵连”。
“在这个桥附近,有其他桥区发生了严重积水,那个桥区的积水排不出去,倒灌进了这个桥区,导致水面迅速上涨。”据北京日报消息,发生积水的桥区由于排水主管线饱和,导致积水迅速上涨,甚至连井盖都被倒灌的雨水顶起,积水排不出去,迅速流向了旱河路铁道桥,于是加剧了积水的发生。
另据附近居民牛女士介绍,最终遇难的是五六十岁左右的一对夫妻,驾驶着一辆沃尔沃轿车,被困于桥下。从披露的视频画面和人们的讲述看,人们先是在失事的车顶上对老人做过一番抢救,又运送到救护车上。记者就有关情况电话询问附近的街道、派出所、交警等单位,都不接受采访,说以官方通报为准。
昨天21时,北京气象台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此时,朋友圈里反馈被困在暴雨中的视频、图片多了起来。
有人在石景山拍下了路面积水即将没过车轮的画面,也有人拍到了在玉泉路辅路上淌水的画面。这个地点,距离旱河路铁路桥,大约7公里。
昨天21时25分,海淀区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海淀区北长河水文站1小时累积降水量超过80毫米,预计当前至23时,降水仍将持续,海淀中部和南部街镇累积雨量较大,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
面对“三警齐发”,海淀区水务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水务大脑调动全区8000个防汛应急摄像头,自动感知出19处积水点,同时组织各街镇人员对雨水箅子、排水口等排水设施进行巡查清掏。
此外,根据以往防汛经验,区水务局还安排90名抢险队员在岗备勤,针对田村东路铁路桥、西山林语、京新沙阳路桥等重点防汛点位提前安排人员现场值守。
我们如何应对
下一场暴雨
半个多小时的强降雨和两位老人的遇难是是什么关系?视频中,出老人的车外,还有其他在水中趴窝的车辆。道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因和责任,有关部门还没有回应和发布。
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专家指出,超强降雨必然导致洪涝,但城市出现人员伤亡往往是细节没做好。
这位专家表示,极端天气频繁,个人和社会组织机构都要提升防洪意识。城市更需总结管理和救援经验,伤亡出现在哪些地方,原因是什么,都需要调查清楚。比如,郑州地铁5号线乘客遇难,要调查为何信息通报不及时,为何没有及时停运?京广路隧道,要搞清当时交警收到的信息怎样,为何没有及时阻止车辆进入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刘家宏认为,洪涝灾害中,财产损失可能难以避免,但大量人员伤亡在城市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汛抗旱与水文水资源专家张建云认为,极端暴雨还会发生,城市洪涝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全面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刻不容缓。张建云表示,2012年北京“7·21”暴雨之后,住建部于2014年颁布修订后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大幅提高了中国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2016年颁布修订后的《城市防洪规划规范》,增加城市排涝的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的城市防洪工程级别,将排涝设计标准提高到5年-20年一遇。其中特大城市大于20年一遇。“但是,中国城市的排水与除涝标准偏低仍然是城市洪涝防治最突出的短板。”他说。
他认为,要加大下沉式立交桥、地下商场等低洼地区的蓄水设施建设,复核变化环境下的城市涝水调控,提升泵站群抽排标准,提升城区排涝能力。
张建云分析,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城市暴雨呈现趋多增强的趋势,城市洪涝,特别是稀遇的超标准洪涝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城市洪涝防治呈现出极端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极端事件可以是超标准的,而工程防御措施是有一定标准的,不可能无限制的,要增强灾害防御意识。”
因此,应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告诉公众,发生超标准的极端洪涝事件时,应该如何去做,应采取哪些有效科学的避灾减灾措施。而有关部门的对应局部极端天气的应急措施也要提升,这个惨痛的个案涉及的因素,是否也应该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