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稍微高于体温的温水将头发彻底润湿,取适量的洗发水于掌心,揉开洗发水至轻微起泡,从头发中部(不要直接擦在发根头皮上哦)开始,将洗发水均匀涂抹在所有头发上,然后轻轻揉搓头发。10秒。。20秒。。
01.
请输入标题
新书:《珍珠雨》
推荐指数:
作者:林彬
推荐语:写诗,是为了卸下心灵的重负
流光的意义
文/周利民
之前就为林彬写过一篇序,完成后心里莫名的不踏实,总觉着有哪里不对,却又找不出原因来。一段时间后恍然大悟,整个序言里把他最显著的特征给忽略了,这个特征,是他对外最显著的呈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嗜酒。
文学书籍的序言不以写文学类事件为主,却想到他的酒,可见酒在他过往生活中所占的分量,难怪很多人都有这些诗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质疑,每天醉酒,除非是躺到了病床上(他有几次胃出血的住院经历,出院没几天又端起了酒杯),写作时间在哪呢,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我见识过一次他酒后作诗。
就在认识他的当天。
一桌人白酒啤酒都喝了不少。第二天早上翻朋友圈,发现他于当晚就已贴出昨天跟别人游湖约定的诗作:
仍然是雨后
一颗荷珠
摇篮曲摇进梦乡的浪子
荷香里醒来
翻身看见身边一朵青莲
遂踮起脚尖
在荷叶之上
奔跑眺望
—— 《荷珠》
诗末还特别添了个后记:面对暮冬的萧瑟湖景,脑海里跳出的竟是去年夏天印象,有取巧之嫌。
我们再读一首:
你于是疲于选择
不断生锈 斑斑点点
又不断虚拟每一次
反复
自检的擦拭
亮出瓷的光滑 完美梦境
但终究身不由己
瓷是道骨 铁无仙风
你刚疏忽半载
便发如乱草 面色班驳
期待再一次的回炉
重塑新的形象
就更期待做一只久年的瓷瓶
宁可一生谨慎
—— 《惑》
这首诗是因为来了个客人,陪坐在茶馆时写的。饭时他叫了个单位里一位小同事来陪酒,小同事说诗还不错,他就发在了QQ空间里,整首诗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创作,亮点不少,但平心而论,我更喜欢酒后那首,全诗灵动舒畅,《惑》则认真很多,略乏灵性(个见)。
林彬是怎么染上酒瘾的,很多人想知道,也从旁了解过,答案却是跟家庭有很大关系。初中时他就我行我素放弃了家庭,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越往后越少谈及,我们都知道家庭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包括婚姻(他一直未婚),跟他家人我们仅有过些极其有限的交往,因此无法了解具体细节,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个酒徒林彬,真相茫然不见。
但能劝他少喝,有些场合林彬是能自我控制的(有两次是他第二天告知了我的醉态),他能以绝不躲杯的方式保持清醒,按他的说法就是少喝。的确,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听说,他真是属于那种自己端杯自己喝,又自己给自己倒酒的人,别人一杯没完他可能已三杯,半场后就开始要酒喝,临近要住院的一段时间,几两白酒就能让他迷糊,特别是近两年酒后心跳快如奔马,好在他终于意识到了不值,开始收敛了。我却对他酒后骂的那类人感到心疼,生活在现代社会,谁能保证自己看得准,林彬拔高了精神层次长期酒后把某类人痛骂,乐此不彼,那些对号入座的,他从不挽留,说缺人性的社会,心虚才正常。
童年时留下的肺部疾病发作后他进入了治疗期。长时间的断酒后果更糟(期间憋不住还是喝过一段时间),他患上了“戒酒综合症”,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的麻烦程度我不多说,那个时间段里瞎折腾的林彬所说所做从人性的一面来说都是对的,但有很多事或很多时候不能这样,特别是不能挑衅式的说出来,诗人的人性,诗里有就可以了,现实生活中,理智的人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眼全闭的也那么多,再多一个诗人又如何呢?
都说诗人傲气、狂妄,林彬不。说他自卑可能更符合实际。他对诗歌常抱有“我真的已没办法了”的遗憾与自怨,虽然他讽刺过那些写玩笑诗的,也是偶尔行为。评价同班女同学的诗集,“才写了五年,已经让我追不上了”,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几年来处于养病阶段的林彬很少再动笔,治疗耗去了他太多时间,大脑缺氧,各类因免疫力低下造成的疾病困扰,可能会伴随他一生,看到他终于戒酒,身边人都松了一口气,希望他能稳定病情,少些磨难,我们相信他的乐观,文字里的幽默多少也是自身性格的体现,同时也希望他能多理解下国人的无奈,和气对待不良现象。
话题还是要拉回文学上去,但每每跟人聊起林彬,酒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也是书画,似乎大家都不知道他写诗,但介绍起来又常用诗人林彬,那么跟他的诗歌有关的素材就格外难以获取了,我本人是搞书法的,不旁采他人意见很难对诗歌有正确公正的笔触,所谓隔行如隔山,夸夸其谈容易,真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上就犯难了,那就只好选择了跟他本人交流,让他自己说说对自己诗歌的看法。
简单引用原话吧:“我是八十年代开始写诗的,初中时期吧,那时候都是走诗歌美学路线,不像今天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是因为我不爱跟别人交流,写了二十多年后才发觉别人都在求变或已变,而我还是按传统的方式在写,当然,走传统路线的不止我一个,至少本地有两人,其它省份也看到过几个,他们仍然注重诗歌美学,不过手写毕竟质量有限,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容回避的”。
你以传统的眼光是怎样看待现今诗坛的?
“这个不好说,当然会觉得诗歌的写作方式被破坏了,但是从灵感诗已消失的角度来说,不去创新,不去寻找有利于诗歌再次辉煌的方式更不行,既然是创新,肯定就有尝试,就必须理解一些不如意的状况出现,那顶多算是实验失败。在这个过程当中,坚持诗歌美学的,或许会要少挨些读者们的骂,甚至得到些表扬,很多读者会评价诗歌美学作品原汁原味,也幸亏有这些读者,走传统路线的微量诗人们才有动力继续写下去,要谢谢他们,虽然诗歌很多时候也说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人赏识,乐趣会更大,走传统路线的诗人们不能误以为这就是诗歌的出路了,是的话,诗歌是不会出现断崖式崩塌的,终归还是天赐灵感的消亡决定了诗歌的命运,传统诗人要有自知之明,别人都在创新,你不过在走老路,走的还是手写的老路,它当初就不是主流。”
你对诗坛有什么建议?
“没有。都是写诗,都在找出路,找新的创作方式,不会有谁的建议特别好,并且还要特别尊重那类被人嘲笑的诗人们,他们在试验失败时的遭遇,与他们的付出显然不成比例,读者们由骂不负责任的诗人延伸到骂所有的诗歌作品,是缺乏对诗歌基础认知的表现,表面看是诗人不对,作品不顺眼,但读者们的轻率也不对,对一些好的诗歌看都不看就谩骂,而我个人对一些诗人取得的成绩已敬慕不已了。”
如果身体好了还会喝酒吗?
“哈哈哈,我以为还问文学话题呢。不会好,好了也不会喝了。”
你考虑拿些书法作品做诗集的插页我觉得是的很好的想法,图文并茂读起来也舒服,是专写自己的作品还是?
“本来是想把一些没排进诗集中的作品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我的书法成问题,就只能综合以往作品选些稍好点的了,以现在的视力再写小楷也几乎没了可能性,希望这个插页不会给读者带来不悦。”
不忍再问了,答得像认错。第一次读到林彬的诗歌就十二分认真的对待了这个人,我信文如其人,对于一些人颇有微词的他拔高精神层次痛骂某类人的事件,那仅仅只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已,这可能是文人潜意识里的责任心所致,生活中的他温文尔雅,其幽默更是拉近人际距离的天赐特长,他诗人性质的善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其率真的言行,直率点的人都应是能够理解的吧。
外行作诗序,瑕疵难免,各读者若能担待些,利民合十致谢。
是为序。
我的生命是一滴雨
《珍珠雨》诗选(每辑选二,共六辑)
第一辑 拾花岁月
拾花岁月
曾怜心地拾过枚落花
随手便夹在了书中
起初还经常的看看
后来便渐渐的淡忘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突然地想起
却再也找不到那本夹它的书
千寻万找抬头时望见
窗外一只翩翩飞舞的彩蝶
仿似我要找寻的那枚落花
正从那个拾花的岁月里飞来
城市幽灵
他是这个城市
不受欢迎的人士
形单影只总是
让人觉得这个城市冷
他有时眉头上锁
午夜醒着自己很无聊
有时无所事事
一溜街闲逛忘了今天
是今天而昨天非昨天
一把钥匙永远
对准茫然而非锁芯
弄不懂自己
是苏武还是那羊
寂寞是雪花还是雪花儿
是寂寞
灯不是他的灯
借来的白天放在晚上
公车牌站队他像寄信
老不知地址儿在哪
手中的硬币犹犹豫豫
叮咚一声脆响写下竟是
自己的家
想要知道他是谁
问问答案也未必有
一面镜他早认不了出
这人从哪来究竟
哪是他自己他又是谁
第二辑 珍珠雨
珍珠雨
我的生命是一颗雨滴
是经过长长的流浪
结束时来的
晶莹透明呵
我所有的故事
都藏在里边
每一个我都可以看见
急骤下降时精彩的我
一颗颗悬浮的珍珠
相互透见泽影里的心情
惊愕的对视中
募然明白过来
那流浪的岁月里的悲喜
枕头
贴着左耳
贴着右耳
反反 复复
醒着也好
梦着也罢
最最轻柔的耳语
多半是要入睡
到最最酣香的时刻
才有声音
透过一层又一层
柔软的云絮
到达耳畔
而另一只枕头
也许能会意
贴另一只耳朵
也能够
替你传话给她
也是反反复复
对着
左耳 右耳
右耳 左耳
直到梦中人醒来
虚无那幻影结束
也都还清晰的
记得
第三辑 风铃
雕像
最后凝固的某个动作
马背或花岗岩底座之上
关于你 以后无非
阳光沐你 骤雨淋你
风抚慰你 月凝结你表情
于每一个夜 人群中的议论
偶尔使你忆起生前的事
风过时 恨不再扬起衣角
像某一年事件
如今波澜不惊 教科书里
稚嫩的童音读不出沧桑
怎比得上当时的危情
你的举足轻重
一袭风衣穿了多年
夜夜月光熨烫 牙关已松
再用不着你亲自
赴什么汤 蹈什么火
身后事交与身后人
你已站成历史
除太长的夜你偶尔思索
那也是因为寂寞
昔日毕竟太远 闲下来至今
一拐进广场大道就能看见你
在那里 一直的 站在那里
今夜 如此诗意地度过
—— XF书屋周年同题
如此 诗意的今夜
想起江南的垂柳
拂满满暗香于那年春天
想起 一天繁星
密密散布在童年的夏夜
记忆似萤火虫
逐多年未褪的旧梦
于两鬓初白的中年
仍如此多情
竟常忆那一个眩晕的午后
牵手走过的夏日长堤
总记起你浅浅的微笑
而使得这个想你的 今夜
— — 如此诗意地度过
第四辑 入秋
所谓意志
就是心坚如铁
尽管无法拒绝
锈蚀的剥落
当岁月把日子叠加
你或许更喜欢
瓷的秉性
也是火中来
年月愈久愈见珍贵
但经不起刹那的失手
你一面怀念
肯定钢铁的意志
又一再思索
铮铮白瓷为何亮洁千年
许多的锈蚀与剥落
我们是见不到了
但有幸还见到 前代的遗骨
一管内心虚空的瓷
且越是阴冷 潮湿 越隔绝尘世
之后越簇亮如新
你于是疲于选择
不断生锈 斑斑点点
又不断虚拟每一次
反复
自检的擦拭
亮出瓷的光滑 完美梦境
但终究身不由己
瓷是道骨 铁无仙风
你刚疏忽半载
便发如乱草 面色班驳
期待再一次的回炉
重塑新的形象
就更期待做一只久年的瓷瓶
宁可一生谨慎
无题
不着一字
一张
雪净的白纸
平平
摊在案头
却被忘关的窗惹出趣事
贸然而入
是一只细壳甲虫
未经许可降来纸上
正斯文细步地
查文阅字
俨然不知这是白纸一张
神情专注悠然
抢我先机
几度展翅以为要飞
又憨态十足逗我
忍不住打扰
一旁静观
这最最深奥的读书人
读到了什么
还是误闯了无花的领地
顺便把这白皑皑要看个究竟?
第五辑 你的名字
旧梦
许多记忆失散了
尽管逐渐丰满
我仍是多孔一支藕
举荷叶于水面
以睡姿回忆
每一注空心的往事
望能记起一个婀娜的身影
或回想起一场别离
不期徒留一身多孔的空白
夹带千丝绵密的牵连
我应是有故事的
至少在拔节之前
于是荷叶一张接一张
都睡成回忆
含苞的幼荷
则以盛开捧出猜想
惹白云青睐整整一个夏季
怡然 忘我
最后揭晓答案
正是那一江的多情幼荷
巧手捧出满江莲蓬
翡翠般截截断藕
垂向天际的风铃
充盈每一颗润白的记忆
唤醒一江多孔的莲藕
寻回曾经失散的旧梦
秘密
我们的一个秘密
是朵小小的花
春天它安静地躺在花海
夏天又继续点缀在山中
秋海棠里看过它影子
腊梅梢上也听见其声音
但谁知道哪一朵是我们的秘密
世间繁花似锦
从这一朵开到那一山延绵
再把雪花开成繁星
我们的秘密啊 早连同我们自己
再找不见它的踪迹
第六辑 简单的美丽
折扇
雪天的一把折扇
抱身在书桌的台沿
想夏日曾展开热浪
扇出过清凉
扇不尽一直吐丝的春蚕
从酷热的夏吐出秋爽
从微凉的秋吐出冬寒
如今反倒是不见了
那夏季 摇曳翩跹的自信
再展开能回得去吗
在寒凉冬日
刚一摺动便已合拢
一把冰骨
只认得夏天
简单的美丽
为了你能相信
美丽可以被保留
我特意在冬末
做了些事情
一些春来就会发芽
迎风就能绿的
还有 各式花与阳光
诗的事情
那么 真的
我一本薄薄的诗集
自这个冬末
一行行排列到夏初
给你的 都是春天
生活于此方圆满
珍珠雨
一颗颗悬浮的珍珠
——林彬诗集《珍珠雨》
文/刺 客
为了你能相信
美丽可以被保留
我特意在冬末
做了些事情
一些春来就会发芽
迎风就能绿的
还有 各式花与阳光
诗的事情
那么 真的
我一本薄薄的诗集
自这个冬末
一行行排列到夏初
给你的 都是春天
— —《简单的美丽》
林彬是我作家班同学,最初给我的印象是爱喝茶、功夫硬、脾气大。具体事例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上课总带着一个玻璃茶杯,二是结业时的硬功夫表演,三是传闻酒后打人。我与林彬属“臭味相投”的友情,曾特转道株洲,聊诗喝酒,同睡一张床。林彬亦曾数次来娄底,千里送画,彻夜长谈。林彬诗集《珍珠雨》付印在际,我得说几句。
《珍珠雨》中的诗,语言真诚,描述客观,本色着笔,表达精准。选诗仅选了37首。严格地说,林彬的诗歌不先锋,与现代诗的所谓先进写作还有些距离,甚至可以说还很传统。这种文学手法上的选择,我理解是因为林彬在写作时的考虑并不是那聒噪的、争议不休的文学理论,而是他亲身经历和心灵体验的种种感受与体会。37首诗面对的都是“我”,每首诗都是一个慑人心魂的心迹呈现。“我所有的故事/都藏在里边”。现代的很多写作者,太多的人面对文学史写作,甚至只是面对十几年这样的一个文学史写作,或是面对什么思想什么文化写作,就是不肯面对自己内心与“我”来写作,应该是本末倒置。
我倡导诗歌应遵循内心的野性,近来读诗选诗,尤其喜欢具“烟火、温度、人性”的诗歌,因为诗歌的温度就是生活的温度。生活中的林彬,是一个批判者。评时事,骂浪女婊子,揭人性恶短,简单直接,一针见血。《城市幽灵》可谓自画像,此类代表仅《无题》一首,“遂敲大地一记响鼓”,“还长空一片明媚”。林彬其实有着难得的克制力量,又善于捕捉瞬间,他的言说是本色的,故使得他诗作中的场景、人物如黑白照片一般清晰,语言也如溪流一般清澈。《茶》有橙色,《红》在怒放,都是《入秋》后,《中年之后》的《秘密》。
在我看来,林彬是一个具有圣洁神性与孤傲情怀的人。字亦然,诗亦然。这种与生俱来的潜质,一部分在他铿锵的骨子里,一部分在他燃烧的血脉中。他写诗,是为了卸下心灵的重负。所以真诚。《诗经》言:“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林彬的诗不矫揉造作,无轻佻语调,更多的是诚恳与一点点羞怯的自我克制。这令我好奇。
语言的“歧义”或者“张力”,写诗的人都会弄,但它的前提是为了追求“精准”。现实主义也好,现代主义也罢,种种文学手段或文字艺术,说到底就是追求“精准”。用语言尽可能地接近心中的或是眼中的某个场景,尽可能地传达出事物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接近某时某地亲身体验的直接感受。《简单的美丽》“各式花与阳光/诗的事情”,“给你的 都是春天”。我读到此诗的时候,有点心疼。掏心掏肺,人性美好不过如此。
林彬诗歌的简单、真诚、本色、精准是我要学习的。我清楚我对语言不够慎重,我太多花花肠子。林彬懂的,我们之间的语言,携带着大量很难受我们支配的东西。《珍珠雨》这本单薄的册子,林彬从去年冬天就着手编辑,他做了很多的修改和减法。既是林彬心迹的简陋图史,亦是诗人对世界未来阔远的期许。正如《爱的圆周率》所言,“且令他一生欲罢不能”。
朋友们不妨读读。而我真正最关心的还是林彬的身体,爱酒如命的他,现在基本上没端杯了。保重啊,兄弟!
是为跋。
辛丑春末
轻触二维码支持写诗
点个"赞"再走吧~
无处不在
文艺 | 简约 | 唯美
编辑:凌小妃
组稿:水 柔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