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徐**(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1、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陈振楼,王 军,刘 敏,俞立中,许世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
2、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关键词:沿海地区; 自然灾害;上海;对策0引 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强度、频度以及社会经济脆弱性不断加剧沿海地区既是世界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全球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近岸100 km的沿海地区【1I到2030年,将有近50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f2】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面积约572万km2,承载着全国人口的27,创造着
3、5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全球沿海每年约有4500万人受到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31即便不考虑未来沿海地区人口和台风频率的变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当海平面上升05m时,将有约9000万人口受到影响;当海平面上升1m时,受影响人口将达到12亿全球变暖还可能诱发极端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如果西南极冰盖在2030年左右发生崩塌,则在此后数个世纪内,海平面将快速上升56mi4,51在最初20年(20302050)海平面将可能发生1 m突然上升,尔后将以15 m百年的速度持续上升而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在西北太平洋将会出现更多强台风【”】增强的台风叠加上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将导致风暴潮、洪涝等灾害在强度
6、计划(IHDP)开放会议则以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化与国际安全为主题;2007年6月287月4日举行的UNDP全球风险识别国际会议,以风险知识建设为主题,并把编制发展中国家风险图集作为近期工作重点1999年起,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就开始倡议重视人类社会系统对降低灾害的脆弱性研究;1999年美国系统开展了“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减灾战略项目(CDMP)”;2005年世界银行开展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一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合作开展了灾害风险指数计划(DRI);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全球
7、自然灾害热点计划(Hotspots);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州开发银行合作开展了美洲计划(America);亚洲灾害防备中心(ADPC)与9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合作实施了亚洲城市灾害减缓计划(AUDM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领导的ProVention联盟支持实施了非洲城市灾害风险网络计划(AURAN);而近两年,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全力支持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全球风险识别计划(GRIP)近20年来国际上各项防灾减灾战略的实施表明,预报、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但即使发达国家,对灾害成功预报的概率仍很低以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例,发达国家预报准确率为20左右,而我国仅能达
8、到12一15因此,在重视灾害预报、预警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应急救灾工作的开展上海人口高度稠密,财富集聚,经济发达,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整体抗灾能力相对薄弱,险情灾情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影响上海的自然灾害特点的系统分析和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的初步判断,提出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对策措施,以求对上海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城市安全体系、加强灾害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1上海市自然灾害特点对上海可能造成影响和威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内涝、风暴潮、赤潮、雷击、高温、地面沉降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灾情严重,成因复杂等特点10近三年,上海市发生的自然灾害均造成
9、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均过亿元其中,2005年,上海自然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1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758亿元;2006年,共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2007年,共造成3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总体而言,影响上海市的重要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 海平面上升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mm,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196mm,上海次之为115mmt2007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6mm(图1)表1上海地区各监测站点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及各分量值【11(2) 地面沉降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和大量工程建设影响,上海自1921年发
11、13图2上海市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对比(3) 台风风暴潮上海每年都遭受台风袭击1949200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的550km范围内经过并影响到本市的台风约200个,且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上海的风暴潮灾多为台风风暴潮灾,多发生在出现年天文大潮的8,-,10月2005年,对上海影响较严重的风暴潮有两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2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最大风力达1011级,市区降雨量达3065mm,为解放以来对上海影响最大的台风之一;“卡努”台风造成市区出现100 mm以上的大暴雨2006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3个,即5月中旬的“珍珠”、7月中旬的“碧利斯”和8月中旬的“桑美”,由其形成的风暴潮对
12、上海的影响相对较小2007年度上海发生了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韦帕”期间,沿海出现了一次增水幅度为60110cm的风暴潮过程;“罗莎”期间,长江口及杭州湾出现了一次较大的风暴潮过程,由于接近天文大潮汛期,部分区域高潮位达460 m,超警戒5 am(4) 暴雨内涝上海市年均降雨量1123mm,70集中在4一9月由于地势低洼,再加上长期地面沉降,造成江河泛滥,田地被淹据1980-1999年不同日暴雨强度时相应经济损失和发生频率数据,20012020年上海市区涝灾风险损失为19529亿元2005年,上海汛期徐家汇气象站降雨量达750mm,比常年增加5成24h累计雨量超过50m
13、m的有8次,2次达大暴雨程度连续1h降雨量超过36mm的有7次,造成市区道路积水路段达314条(段)次,个别路段积水长达20h2006年,上海汛情比较平稳,汛期雨量458mm,然而7月8日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中午和傍晚两次暴雨,使浦东、崇明、杨浦和虹口等地降雨量达70150mmh,大大超过市区的排水能力,导致60多条马路积水,1500多户民居进水2007年,上海汛期雨量为7625mm,与常年值6422IIlm相比偏多近2成,比2006年多3045mm在长达122天的汛期中,汛期平均超警戒水位22次,10月份“罗莎”期间,超警戒水位12次(5) 赤潮长江口外海域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大规模的赤潮灾害,大多
15、3年)的高温历史记录2006年,市区高温日达27天,比常年多18天37。以上炎热日有9天,较常年偏多7天2007年,市区390以上酷热日数有5天,为上海135年以来次多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60,是近135年来历史第二高值,持续高温导致全市最高日用电负荷和日用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7) 雷击上海属于雷击多发地区,全市年均雷暴日为539天由于近几年市区雷击次数逐年上升,计算机、通信设备中大量采用能耗低、功能强大的微电子器件,雷击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年共发生雷击事件28宗,3A死亡,1人受伤,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55件,造成供电故障90余起,经济损失约103万元(8)地震本市存在着可能
16、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历史上曾经记载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南、黄海及邻近省市地震对上海可能产生的波及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上海一直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近些年来全市未发生大的地震灾害,但绝不可麻痹大意2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分析、目前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相当严峻,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汛期的台风、风暴潮和暴雨内涝是上海市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重点防范的灾害种类,而地面沉降和次生环境灾害等则是主要的潜在灾害由于自然灾害的高频率发生背景,往往增加了人为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度(2)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市政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防汛墙、排水泵等抗灾设施达不到要求另外,世博会
17、前后,由于地铁、隧道、地下通道及其它重要地下工程等设施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还可能产生防汛隐患(3) 有关灾害应对的社会宣传、教育不足,市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图3)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防灾科研等工作有待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建设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图3上海市民综合防灾意识调查(4) 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仍持续上升,脆弱的城市系统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隐患依然存在,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高度密集的人口与高度集群的经济使得灾害事故造成的绝对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进一步扩大3上海市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应对自然灾害,关键是加强灾害风险管控,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
18、建议切实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1) 抓住自然灾害规律,防范重点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要注意台风、大雾、雨雪、雷击、暴冷暴热等对供水、供电、交通运输、通信及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适时对城市工程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进行维护和加固,将预测和防范工作做到位要特别注意对沿海区域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重点防止人为因素造成防汛系统破坏海洋灾害重点要提高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预测、预报精度,编制更为有效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加强对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技术研究,加强对重点工程(地铁、高层建筑等)的监测工作(2) 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对可能影响上海的各类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对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
19、尤其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重点市政工程、户外构筑物、广告牌、玻璃幕墙等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对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加固、预防等措施512汶川大地震中道路、通讯、学校损失最惨重,上海应吸取教训,对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时要严格执行防灾技术标准,建好后严格检查,并定期排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要积极投入防灾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推动防灾技术成果的产业化(3) 建立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灾害信息通报协调机制、情报管理分析机制、灾害快速评估和预评估机制、应急保障机制以及应急避难机制,为应急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物资保障和物理通道(图4)就单灾种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测、
20、报、防、抗、救、援”,实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并强调“以防为主”的原则;在不同灾种间“防、抗、救、援”的共性问题上实施综合规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管理体制上遵循“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统一指挥、平灾结合”的原则;战略上坚持“经济建设与城市减灾工作一起抓”的方针,并贯穿于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图4自然灾害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综合组成结构(4) 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在对上海市开展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历史数据库构建基础上,利用三维与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单灾害复合灾害风险进行情景模拟,精确、直观地体现灾情在时空范围内的衍变状态及影响区域,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一个可视化
21、的分析平台:根据灾种的影响及发展变化特征,分类建立典型受灾情景,估算受灾面积和可能损失,根据灾情及受灾对象的空间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等理论知识,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预防、抢险和减灾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各应急预案应该通过实际演练,全面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5) 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应急避难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以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疏散)人员的场所作为国家、地区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各级政府均对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上海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应急避难场所,这与新时期平安上海建设极不相称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尽快开展相关工作:
22、 (a)把避难所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针对新老城区提出不同的避难所建设方案(图5是开展应急避难规划的一个案例);(b)注重城市开放空间防灾避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设施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布局,实现“平时一灾时”资源的有效整合图5上海市黄埔区小东门街道防灾公园规划(6)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自然灾害除了会带来社会经济损失,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地震等事故发生时可能伴随化学灾害,洪水灾害可能带来传染病流行等2005年8月,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导致新奥尔良市80区域被淹没,污水、毒水四处扩散,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另外,在防灾措施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带来_些负面影响比如,我国南方冰冻雨雪灾难发生时普遍使用的融雪剂就带来了饮用水源污染、基础设施腐蚀、花草树木死亡等诸多后遗症尽管目前上海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还没有出现类似问题,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7)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自发前去救援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大多数人缺乏专业救援知识和培训,严重影响了救援效果上海应积极培育、发挥志愿者队伍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灾前预防、灾期心理关怀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可考虑整合上海市灾害防御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