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
[答案]“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修饰语不明确造成歧义。
对点训练
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答案]是“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多个弹壳”,还是“一个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表意不明。
对点训练
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答案]该句有表意不明和搭配不当两种错误。“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中“这位”是指代“前方记者”还是“专家”,产生了歧义,应改为“这位被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另外,“研制”和“达到……水平”搭配不当,应改为“研制能力”。
对点训练
(1)他背着爸爸和妈妈做了两项社会调查,得到了宝贵的资料。
[答案] 歧义,“和”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产生“背着爸爸和妈妈”与“背着爸爸”两种不同的理解。
(2)赵长龙向李长风借钱,现在还欠款壹万叁仟(13 000)元。特立此字据。
[答案]多音字造成歧义。“还”字,如果读“hái”,句意就是赵长龙仍然欠李长风13 000元;如果读“huán”,句意则是赵长龙已将欠款13 000元还给李长风。
对点训练
小王看见小张搀扶着一位老大爷沿着小巷走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
[答案]省略不当造成歧义。后一分句省略了主语,致使语意不明确:是小张提着竹篮子,还是老大爷提着竹篮子?
对点训练
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答案]“文明正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良诸大量建筑遗址正是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的见证者”。
对点训练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答案]前后矛盾。应将“前者”改为“后者”。
对点训练
由于今天是公园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答案]强加因果。“公园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与“游人寥寥无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将“由于”和“因此”删除。
对点训练
“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答案]概念混乱。“历史图片”和“历史物品”概念有交叉,而“历史资料”又包含了“历史图片”和“历史物品”,应改为“结合历史资料、历史人物,通过……”。
对点训练
“五一”劳动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答案]多重否定不当。“禁止”与“不得”应该删去一个。
讲解实录:
这里的核心挑战在于,这两类病句,它不是简单的语法错误。一个句子,它的主谓宾可能都齐全,定状补也没什么问题,但你读起来就是觉得别扭,或者干脆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这就意味着,辨析病句,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语言规则判断,上升到了思维逻辑和表达清晰度的层面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隐蔽的因素,导致一个句子虽然语法没大毛病,但意思就是说不清楚,也就是我们说的“表意不明”呢?
我们来拆解一下,所谓“表意不明”,就是句子像蒙了一层雾,让你看不真切。它通常有五张面孔。第一种,叫修饰关系不明确。比如这个句子:“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南方包括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问题就出在“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上。这到底是“江西省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还是“包括了江西和浙江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的部分地区”?你看,修饰关系一模糊,范围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种,是停顿位置不同造成的歧义。一个经典的例子:“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你读的时候稍微一停顿,意思就变了。是“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呢,还是“两个-弹壳”呢?前者是两个人,后者是两个弹壳,这差别可就大了。
第三种,是指代不明。代词,本来是为了简洁,但用不好就成了麻烦。比如,“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这个“这位”,到底是指记者,还是指专家?一字之差,身份就换了。(搭配不当请自行分辨)
第四种,是词语含义多解。汉语里多义词太多了,上下文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会。我举个最绝的例子,“赵长龙向李长风借钱,现在还欠款一万三千元。”这个“还”字,你要是读“hái”,那就是“仍然欠着”;你要是读“huán”,那就是“已经归还了”。一个字,两种读音,意思截然相反,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最后一种,是省略不当。为了语言简洁,我们经常省略一些成分,但有时候会省略过度。比如,“小王看见小张搀扶着一位老大爷沿着小巷走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手里提着竹篮子?是小张,还是老大爷?因为后半句省略了主语,这个动作的主体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所以你看,“表意不明”的本质,其实是沟通效率的降低,甚至是沟通的失败。它不是句子结构上的崩溃,而是意义传达上的堵塞。一个好好的句子,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就迫使我们停下来去猜测,而不是直接理解。这在日常交流里效率很低,在书面表达里更是致命的。这也在提醒我们,语言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组合,它更是思想的载体。载体模糊了,思想的清晰度自然就打了折扣。
这五种“表意不明”的情况,虽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语言固有的模糊性,和我们人类思维追求简化的倾向之间的矛盾。修饰语、停顿、代词、多义词、省略,这些都是语言在追求简洁高效时,可能留下的“缝隙”。一旦我们对这些缝隙处理得不够精确,或者缺少足够的上下文来支撑,歧义就会趁虚而入。所以说,辨析表意不明的病句,其实是在训练我们对语言精微之处的洞察力,也是在培养我们对表达精准度的不懈追求。
如果说“表意不明”是语言的“雾霾”,让你看不清楚,那么“不合逻辑”就是语言的“断桥”。就算路面再清晰,你也根本走不过去。
“不合逻辑”的病句,它的狡猾之处在于,从语法上看,它可能无懈可击,但内容上,却违背了常识、事理或者基本的推理规则。它也有五大陷阱。第一种,叫不合事理。句子内容跟客观现实拧着来。比如,“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这话听着好像挺有文采,但逻辑全错了。文明是抽象的,是被见证的对象;遗址才是具体的,是见证者。应该是遗址见证了文明,而不是反过来。
第二种,叫前后矛盾。一句话里,前面说东,后面说西,自己打自己脸。比如,“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既然生态保护意识都深入人心了,怎么遇到冲突还选择“前者”,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呢?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第三种,强加因果。两件事之间本来没什么因果关系,非要用“因为所以”给绑在一起。比如说,“由于今天是公园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这因果关系就非常奇怪。按常理,最后一天可能会因为优惠或者大家想抓住最后机会,人反而更多才对。所以,“最后一天”和“人少”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
第四种,是概念混乱。就是把不同层级或者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并列在一起。比如介绍一个展览馆:“项目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这里面就有问题。“历史资料”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历史图片”和“历史物品”。你把儿子和爹并列在一起,辈分就乱了,概念也就乱了。
最后一种,是多重否定不当。这个特别容易错。当句子里已经有了像“禁止”、“避免”、“防止”这类本身就带否定意义的词,你再加个“不”或者“不得”,意思就可能完全反过来了。最典型的就是“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禁止”本身就是不允许,“不得”也是不允许,两个否定放在一起,反而变成了“允许”,整个禁令的意思就全拧了。
你看,“不合逻辑”的病句,比“表意不明”更具有迷惑性。因为它不直接挑战我们的语言直觉,而是挑战我们的理性判断。这种错误,不仅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说话人或者写作者在思维上的漏洞。如果一个人在表达中频繁出现逻辑错误,那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思考过程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辨析不合逻辑的病句,其实是在训练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是提升我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