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号周一那天,印度首都新德里跟被人盖了床灰色大毯子似的,整个城都被有毒雾霾裹得严严实实。
这雾霾可不是小打小闹,空气污染指数直接飙到联合国世卫组织建议的日最高限值 16 倍还多,三千多万人在这儿过日子,每年到这时候都得遭一回“窒息之冬”,今年也没躲过去。
那天黎明压根没见着晨光,天空是那种发闷的昏黄色,远处的印度门就剩个模糊轮廓,能见度连一百米都不到。
早高峰的时候,路上的车开得跟蜗牛似的,司机们都探头往前看,剐蹭事故比平时多了不少。
走在街上更难受,空气里飘着铁锈味混着秸秆烧糊的味儿,吸一口嗓子就发疼,眼睛也一个劲儿发酸。
在这儿待着每一次呼吸都像在跟看不见的毒气“较劲”,谁也不想这样,但没辙。
本来想觉得排灯节该是个热闹又干净的节日,毕竟它象征“光明战胜黑暗”,结果后来发现这节日反倒给新德里添了不少“黑暗”。
印度最高法院这月刚放宽了烟火禁令,说只让用污染少的“绿色烟花”,还说这东西能大幅减少颗粒物排放。
可上周末开始,城里的烟花就没停过,爆炸声整夜响,火光把半边天照亮,哪有人管什么“绿色” 不“绿色”。
所谓的“绿色烟花”,在大家想好好过节的劲儿面前,基本就是个摆设。
我觉得这政策有点太理想化了,光定规矩没管执行,小作坊照样卖传统烟花,街上也没见多少人查,禁令可不就成了“纸老虎” 嘛。
PM2.5 飙到 248 微克,呼吸都成了“闯关”
节日的热闹劲儿过去,留下的污染数据可一点不热闹。
瑞士空气质量监测机构 IQAir测出来,10 月 20 号上午,新德里有些地方的 PM2.5 浓度都到 248 微克了。
可能有人对这数字没概念,我查了下,世卫组织说 PM2.5 日均值不能超 25 微克,248 微克相当于把安全线踩破了快 10 倍。
这些小颗粒特别小,能钻进肺里还能渗进血液,长期吸肯定会致癌,可不是闹着玩的。
好多家长抱着孩子来,小孩一边哭一边咳嗽,有的还喘不上气。
医生说这都是雾霾闹的,每年这时候儿童哮喘急诊量都会涨不少。
看着这些孩子我挺揪心的,他们本来该在干净的空气里跑跳,现在却得天天吸着有毒的空气,这对身体发育肯定没好处。
雾霾能赖在新德里不走,不光是因为烟花,还得说冬天的逆温层。
每年一入冬,冷空气就往下沉,像给城市扣了个严实的锅盖,污染物散不出去,全憋在近地面。
这天气条件咱没法改,但人为的污染要是能少点,也不至于这么严峻。
新德里的污染源主要有三个地方: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农民烧秸秆,一千一百多万辆机动车排尾气,还有周边没达标排放的工厂。
农民烧秸秆也是无奈,他们没别的便宜办法处理秸秆,政府给的回收补贴不够多,也没建多少秸秆回收点,烧了最省事。
机动车就更别说了,柴油车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尾气里的污染物特别多,而且城里单双号限行也没从根儿上解决问题,该堵车还是堵车,该排污还是排污。
工厂那边也一样,好多厂子为了省成本,根本不按规矩处理废水废气,查的时候就停两天,查完接着排。
如此看来,这些问题不解决,雾霾肯定年年都来。
人工增雨救场?怕只是“临时抱佛脚”
面对这么严重的雾霾,政府也不是没动作。
印度空气质量管理委员会启动了紧急措施,说要保证电力供应,别让大家因为停电用柴油发电机那玩意儿污染比普通发电机大不少。
这招儿倒是有点用,至少能少点额外污染,但也只是“小修小补”,解决不了大问题。
今年最引人注意的是政府要搞人工增雨,说这是新德里头一回试。
环境部长曼金德・辛格・西尔萨还跟记者说,人工增雨的设备都准备好了,飞行员也培训完了,就等合适的天气。
具体就是用飞机往云层里撒碘化银、盐粒这些东西,想让天下雨把污染物冲掉。
这计划听着挺厉害,预算也花了不少,大概 5000 万卢比,换算成人民币得四百多万。
但我觉得这事儿悬得很。
人工增雨特别看天,得有足够的云才行,要是天上没云,再怎么撒东西也下不了雨。
就算真下雨了,顶多管个两三天,雨停了污染物还会慢慢攒起来,根本不是长久路径。
之前2023年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也搞过人工增雨,结果PM2.5就降了 15%,效果特别有限。
这更像一场“技术赌博”,钱花出去了,能不能见效全看运气,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补贴农民不烧秸秆,或者帮工厂升级环保设备上。
雾霾带来的健康代价,才是最让人受不了的。
英国《柳叶刀・行星健康》去年发过一篇研究,说 2009 到 2019 这十年,印度有三百八十万人的死亡跟空气污染直接或间接有关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老提醒,小孩吸多了脏空气,容易得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还可能影响认知发育 简单说就是脑子发育受影响,这可不是小事。
我还查了下,新德里居民因为空气污染,平均寿命都缩短了 5.3 年,每年因为空气污染花的医疗费用超 1.2 万亿卢比。
这笔钱要是用来搞环保,说不定能少很多人生病。
很显然,空气污染不只是“空气脏” 的问题,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钱包,政府真该把这事儿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而不是每次都等雾霾来了才想应急招儿。
说到底,新德里的“窒息之冬”,就是经济发展、传统习俗和环境治理没弄平衡的结果。
想靠工业发展赚钱,想让大家过节开心放烟花,想让每个人都有车开,可又不想承担污染的后果,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人工增雨、保供电这些措施,顶多算“临时抱佛脚”,真要解决问题,还得从根儿上改。
比如给农民足够的补贴,建更多秸秆回收点,让他们不用烧秸秆也能处理;
比如升级燃油标准,多发展公共交通,让路上的车少排点尾气;
比如加大对工厂的监管力度,谁敢违规排污就重罚,让他们不敢再乱排。
只有把这些事儿做好了,新德里的三千多万居民才能不用每年冬天都“憋气”,才能真正呼吸到干净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