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

3月1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6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浙江19例,广东15例,广西12例,上海10例,北京7例,福建3例,山东3例,天津2例,辽宁1例,云南1例),含1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9例,广东3例,福建1例);本土病例2388例(吉林1834例,其中吉林市1210例、长春市595例、四平市26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例、松原市1例;福建113例,其中泉州市111例、福州市1例、厦门市1例;广东74例,其中深圳市69例、东莞市4例、珠海市1例;天津61例,其中武清区27例、西青区17例、南开区4例、河东区3例、津南区3例、滨海新区3例、红桥区2例、河北区1例、宝坻区1例;山东61例,其中滨州市31例、青岛市20例、德州市4例、临沂市3例、烟台市2例、淄博市1例;上海57例,其中浦东新区25例、徐汇区8例、黄浦区7例、宝山区5例、嘉定区5例、闵行区4例、静安区1例、普陀区1例、虹口区1例;辽宁46例,其中营口市29例、大连市13例、沈阳市4例;陕西33例,其中宝鸡市20例、铜川市5例、西安市4例、汉中市4例;河北24例,均在廊坊市;黑龙江16例,均在哈尔滨市;甘肃16例,其中兰州市15例、兰州新区1例;浙江13例,其中衢州市9例、嘉兴市3例、舟山市1例;重庆10例,其中沙坪坝区9例、巴南区1例;北京7例,其中东城区2例、西城区2例、朝阳区2例、丰台区1例;内蒙古7例,其中通辽市4例、呼和浩特市3例;云南5例,均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江苏4例,其中常州市2例、连云港市1例、宿迁市1例;江西2例,均在南昌市;湖南2例,其中长沙市1例、岳阳市1例;广西2例,其中南宁市1例、桂林市1例;河南1例,在洛阳市),含2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6例,天津5例,内蒙古3例,山东3例,广东3例,浙江2例,云南1例,甘肃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37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54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368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确诊病例1668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432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3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6974例(其中重症病例1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462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6234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95939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74786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04例,其中境外输入162例,本土1742例(吉林792例,其中吉林市774例、四平市11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7例;上海203例,其中闵行区79例、嘉定区30例、徐汇区27例、黄浦区12例、浦东新区11例、松江区10例、宝山区9例、普陀区6例、虹口区6例、静安区3例、崇明区3例、杨浦区2例、奉贤区2例、长宁区1例、金山区1例、青浦区1例;河北193例,其中廊坊市185例、沧州市8例;山东162例,其中滨州市91例、威海市34例、淄博市16例、潍坊市7例、青岛市5例、聊城市5例、德州市3例、烟台市1例;福建83例,其中泉州市81例、福州市1例、莆田市1例;辽宁79例,其中营口市42例、大连市25例、沈阳市12例;广东61例,其中深圳市36例、东莞市25例;江苏47例,其中常州市22例、连云港市14例、南京市8例、苏州市2例、镇江市1例;黑龙江35例,均在哈尔滨市;云南25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4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广西20例,其中钦州市10例、崇左市5例、防城港市2例、百色市2例、北海市1例;浙江10例,均在衢州市;甘肃10例,均在兰州市;重庆6例,其中永川区3例、沙坪坝区1例、巴南区1例、江津区1例;江西5例,其中南昌市4例、九江市1例;安徽4例,其中铜陵市3例、马鞍山市1例;内蒙古3例,其中呼和浩特市2例、通辽市1例;天津2例,其中东丽区1例、武清区1例;北京1例,在东城区;四川1例,在成都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7例(境外输入13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10例(境外输入7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2786例(境外输入180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93900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72235例(出院31393例,死亡5136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79例),台湾地区21583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3例)。

胡瑞荣处长介绍了《医师法》修订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解读了《医师法》在原《执业医师法》基础上的主要修改内容,重点对修订后的《医师法》五大亮点做了解读。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认为新修订的《医师法》更加注重补齐基层和紧缺专业短板,更加注重规范医师的执业行为和医师高质量培训培养,更加凸显全社会对医师职业的尊崇和医师权益保障。

基层司聂春雷司长在小结时提出,胡瑞荣处长的讲解非常详细、易懂,使所有与会人员都对《医师法》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指导地方认真学习贯彻《医师法》,依法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需求。

世界地贫日宣教材料及唐氏综合征、血友病、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宣传手册电子版将适时陆续发布。

附件:1.2022年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传海报(印刷尺寸:60cmx90cm)

2.2022年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传画布(小号,印刷尺寸:1.2mx2m)

3.2022年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传画布(大号,印刷尺寸:4mx2m)

4.2022年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传胸贴(印刷尺寸:圆形直径10cm)

5.2022年世界血友病日宣传海报(印刷尺寸:60cmx90cm)

6.2022年世界血友病日宣传画布(小号,印刷尺寸:2mx1.2m)

7.2022年世界血友病日宣传画布(大号,印刷尺寸:2mx4m)

8.2022年世界血友病日宣传胸贴(印刷尺寸:圆形直径10cm)

原标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原标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强调,坚持就是胜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会议指出,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要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加强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防控指导,快速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

会议强调,要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做好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要加快疾控体系改革,扩大重点人群监测覆盖面,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要压实口岸地区防控责任,充实口岸防控力量,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补齐短板弱项,筑牢外防输入防线。要加强学校等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压实主体责任,做实做细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掌握防疫知识,自觉遵守防疫要求,加强自我防护,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工作。要加强疫苗接种科普宣传,推进加强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筑牢群防群控防线。要统筹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及时向社会通报疫情态势和防控工作进展,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提高防疫本领。要加强组织领导,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挥作用,深入防控一线,深入群众,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强化督查问责,对失职失责导致疫情失控的要立即依纪依规查处,严肃问责。

开幕式现场

李进岚所长和陈慧娟副所长分别以“贵州省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以及“学生预防性治疗”为主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以及结核病的定义、我国结核病疫情形势、贵州省学校结核病疫情现况、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重点、预防性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治疗方案、管理和随访、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现场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和线上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自己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结核病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来自省疾控中心的三位老师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省疾控中心结防所李进岚所长授课

省疾控中心结防所陈慧娟副所长授课

现场互动答疑

讲座结束后,中心结防所所长李进岚、副所长陈慧娟将所撰写的结核病科普书籍《结核病的那些事》赠予了学校,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现场接受捐赠书籍。

授书仪式

本次讲座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讲座线上直播的点击量最高达到了3.65万次。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学生学业压力大,若结核病防控工作不到位,极易出现聚集性疫情从而影响师生健康。本次对学校师生开展的结核病防控专题讲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对提高学校结核病防控水平、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心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 “进校园”活动中心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 “进校园”活动中心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 “进校园”活动中心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 “进校园”活动中心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 “进校园”活动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始终是科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遗传数据,绘制了目前最全的人类谱系。相关研究在《Science》发表,题为:A unified genealogy of modern and ancient genomes。该研究分析了来自215个不同人群的共3609个个体的基因组序列,其中古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始终是科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遗传数据,绘制了目前最全的人类谱系。相关研究在《Science》发表,题为:A unified genealogy of modern and ancient genomes。

该研究分析了来自215个不同人群的共3609个个体的基因组序列,其中古人类基因组提取于距今1000到100000年不等的化石。研究团队开发出以基因遗传变异速率为主要参数的计算模型,并由此推演出包含近2700万个人类祖先信息的基因网络。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3609个样本的地域信息整合到计算模型中,使用该模型去预测基因网络中2700万个成员的居住地,最终成功重现了走出非洲等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事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国和丹麦的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的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构建出一个由1310个荧光标记的细胞系组成的文库。通过使用这个文库进行配对的IP-MS和活细胞成像,他们产生了一种绘制出相应的1310个蛋白的细胞定位和物理相互作用的大型数据集。

亚细胞定位和物理相互作用是与任何特定蛋白的功能紧密相关的关键方面。蛋白定位于不同的亚细胞区室,这使得细胞功能在空间上得到了分离。蛋白之间也有物理上的相互作用,形成将参与相同过程的蛋白连接起来的分子网络。因此,绘制细胞的分子分布图谱需要全面描述不同蛋白的定位位置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在其他策略中,绘制细胞结构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是利用与荧光蛋白“标签”的融合来可视化单个蛋白。这些标签不仅使我们能够对活细胞中的蛋白定位进行成像,而且还能通过作为免疫纯化-质谱分析(immunopurification–mass spectrometry, IP-MS)的手柄来测量蛋白相互作用。基因组工程的最新进展促进了对人类内源性基因的标记,从而使相应的蛋白可以在其天然的细胞环境中得到表征。

参考资料: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导致感染激增,同时也让科学家发现了新冠肺炎在幼儿中出现的一种前所未见的并发症:哮吼。根据一份近日发表在《儿科学》预刊上的同行评审报告,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在奥密克戎病例激增期间,儿童哮吼患者骤增。患有新冠肺炎和哮吼的儿童大多在2岁以下,其中72%是男孩。

哮吼,医学上称为喉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幼儿呼吸道疾病。它的特点是独特的狂吠咳嗽,有时还会有嘈杂的、高音调的吸气(称为喘鸣声)。当感冒和其他病毒感染导致喉咙、气管和支气管周围发炎和肿胀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致命性地呼吸抑制。

动物研究发现,与早期的主要针对下呼吸道的变种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在上呼吸道“发力”。这可能解释了在奥密克戎病例激增期间哮吼患者骤增的原因。

虽然没有儿童死亡,但75名患有新冠肺炎相关性哮吼的儿童中有9名需要住院治疗,其中4名需要接受重症监护。相比之下,在新冠疫情流行之前,只有不到5%的患有哮吼的儿童住院,其中只有1%到3%需要插管治疗。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对调节受损神经修复至关重要的分子,它可以帮助人们从神经损伤中恢复。这一发现是使用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的。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的马西莫·希利亚德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酶ADM-4是一种调节神经修复所需的分子胶或融合原的必需蛋白质。希利亚德教授说:“我们已经证明,缺乏ADM-4的动物无法通过融合修复神经”。

研究发现,ADM-4必须在受伤的神经元内发挥作用,以稳定真核延伸因子1(EFF-1)并使分离的神经膜融合。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之处是ADM-4与哺乳动物基因相似,这开启了未来可在人类身上利用这一过程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表示,线虫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的目标是发现这些分子并了解它们在秀丽隐杆线虫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如何控制这个过程,我们就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其它动物模型。希望有一天,我们可在神经损伤的人身上诱导同样的力学过程”。

神经细胞使用称为轴突的长电缆状结构进行交流。由于又长又薄,它们很容易断裂,这会阻止神经细胞进行交流并导致瘫痪等问题。

几年前,希利亚德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可以自发地重新连接两个分离的轴突片段,这一过程称为轴突融合。

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副教授维克托·安古诺确定了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他表示,使用神经外科手术缝合受损神经的成功率有限。而使用基因技术直接提供分子胶,激活融合原调节剂ADM-4,使用药理学激活这些成分等不同方法,可能有助于受损神经完全再生。

昼夜节律机制调节哺乳动物的睡眠-觉醒周期、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和繁殖等生理活动与外界24小时昼夜循环相协同,从而维持机体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节律紊乱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加速衰老的重要诱因。然而,核心节律机制如何调控灵长类的衰老仍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中山大学项鹏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 N

昼夜节律机制调节哺乳动物的睡眠-觉醒周期、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和繁殖等生理活动与外界24小时昼夜循环相协同,从而维持机体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节律紊乱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加速衰老的重要诱因。然而,核心节律机制如何调控灵长类的衰老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中山大学项鹏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 Nucleic Acids Research 期刊在线了发表题为:BMAL1 moonlighting as a gatekeeper for LINE1 repression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in primat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产生了BMAL1缺失的人干细胞和非人灵长类研究模型,揭示了核心节律蛋白BMAL1具有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抑制转座子LINE1活化,并拮抗灵长类组织和细胞衰老的新型功能。

BMAL1是生物钟最核心的组分之一,它作为转录因子在维持细胞分子生物钟和个体节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BMAL1蛋白在灵长类细胞稳态及衰老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人和猴细胞衰老过程中BMAL1逐渐从细胞核中排空,提示BMAL1可能与细胞衰老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

为研究BMAL1对灵长类细胞衰老的调控功能,研究人员结合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获得了BMAL1敲除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而发现BMAL1蛋白的缺失引起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加速衰老。虽然BMAL1依赖于其转录活性参与节律调节,但野生型BMAL1及其转录活性丧失的突变体均可抑制BMAL1缺失所致人间充质干细胞加速衰老,说明BMAL1对衰老的调控不依赖于经典的转录功能。

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BMAL1与核纤层及异染色质蛋白结合,有助于维持异染色质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抑制“跳跃基因”LINE1的活化。BMAL1的缺乏导致LINE1等“核酸垃圾”在胞浆内表达和聚集,进而诱导下游cGAS-STING天然免疫通路的激活,加速干细胞衰老。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Lamivudine)处理可有效抑制BMAL1缺失引起的细胞加速衰老。同时,研究人员发现BMAL1缺失的猴间充质干细胞以及组织中也存在LINE1及cGAS-STING通路的激活,说明BMAL1抑制“垃圾核酸”积聚、稳定天然免疫通路的新功能在人和非人灵长类中保守。

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节律蛋白抑制LINE1-cGAS-STING通路进而调控灵长类衰老的新功能及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拓展了人们对核心节律蛋白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建立了昼夜节律和衰老调控的科学联系,为延缓灵长类衰老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同时为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开拓了新的思路。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疫逃逸增强。由于新冠病毒流行株序列间高度相似且在进化上相对保守,经典的重组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到不同毒株间的重组信号及相应进化轨迹,单一序列发现的重组需要与共感染相区别。

近日,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团队张其威教授和吴建国教授等在预印本 bioRxiv 在线发表了题为:Tracking SARS-CoV-2 Omicron diverse spike gene mutations identifies multiple     inter-variant recombination even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对全球出现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刺突蛋白(Spike)基因序列进行了精细分析,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刺突蛋白基因与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等变异株之间发生了多次跨变种重组的可靠证据,并且推测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的重组产生的“德尔塔克戎”样变异株 (“Deltacron”-like Variants)最早在2021年11月时已在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相继出现。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主要负责受体识别和介导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病毒S蛋白氨基酸序列突变能改变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效率、从而影响病毒感染和传染性。S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带有许多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位,抗原识别位点的突变会导致中和抗体与抗原结合效能的变化、影响抗体中和效价,甚至发生抗原漂移与免疫逃逸现象。

通过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全球发布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因组序列,筛选奥密克戎变异株的S蛋白基因序列,研究团队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流行期间,不断新增和整合多个非原生的来自其它既往的VOC/VOI毒株的典型氨基酸突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S蛋白RBD区出现了L452R及R346K突变,可能是与德尔塔(Delta)及缪(B.1.621)变异株重组获得。L452R及R346K突变位于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前期研究已经证明L452R及R346K可导致对应区域的中和抗体结合效能下降,导致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图2)。

对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全球公布的S蛋白序列建立系统发育网络,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最初的2个月流行期间,S蛋白的单倍型存在多态性,序列类型主要为BA.1亚变种,还分别进化出在BA.1基础上整合了S蛋白A701V、R346K、L452R等突变的亚群,以及BA.2亚变种、返祖型(Reversion)等几个亚群(图3)。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最初与其它变异株共流行期间,可能已经发生了多次重组事件,导致获得了来源于其它变异株的特征性突变的基因转移。奥密克戎变异株与较早流行的其它毒株之间进行序列交换,可能导致了奥密克戎变异株S蛋白基因部分原生突变的丢失,发生回复突变,氨基酸序列更接近于原始毒株。

Garcia团队的这项新的研究解析出一种名为JAK1的JAK的三维结构,并概述了它在细胞内发送信号的步骤。首先,受体蛋白附着在细胞膜上,从细胞的内外表面伸出来,就像牙签穿过三明治一样。然后,细胞内的JAK附着在这种受体蛋白上,等待信号输入。接下来,细胞因子靠近细胞的外部,每个细胞因子与两个受体蛋白结合。Garcia解释说,细胞因子就像一座桥梁,把两个受体蛋白

协助开发了第一批阻断JAK功能的药物之一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免疫学者John O'Shea(没有参与这项新的研究)说,Garcia团队不仅获得了一种极其重要的信号分子的完整结构,而且还获得了这种激酶的工作机制,这一直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鉴于JAK在疾病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些结果可能会导致针对某些癌症的新的和更好的药物。O'Shea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

小打小闹

JAK接收来自细胞外部的信号并将信息传递给内部分子。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知道,JAK的功能失常会导致疾病。一些破坏JAK的突变会严重削弱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导致一种与“气泡男孩症”几乎相同的疾病。当基因故障和过度的信号使得JAK过度激活时,其结果可能是白血病等血癌以及过敏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们已知道JAK的某些部分的形状,包括相关的酶和分子末端的调节区域。复杂的药物筛选已经发现了抑制JAK的分子,使医生有办法治疗一些癌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但是科学家们在开发这些药物时并不知道JAK的完整结构,也不知道JAK是如何被激活的。因此,目前近十种药物中的大多数,加上更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都是不加区别地阻断健康的JAK和发生突变的JAK。它们仍然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从湿疹到COVID-19,但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

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相关JAK-STAT信号通路示意图,图片来自Front. Immunol., 21 October 2020, doi:10.3389/fimmu.2020.591176。

Garcia希望更详细地了解JAK,但是,正如他在1995年作为博士后首次尝试对这些分子进行成像时了解到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挑战。众所周知,JAK在实验室中很难制造。而且它们不容易形成晶体,此外,科学家们需要用X射线晶体学来捕捉三维结构。因此,多年来Garcia和其他人每次只能观察到JAK的某些部分。他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事情开始有了头绪。一个关键的进展是一种叫做低温电镜的方法:科学家们将样品冷冻起来,然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另一个进展是Garcia团队选择研究小鼠的JAK,而不是不太稳定的人类JAK。他们还在小鼠JAK中引入了一种常见的致癌突变,这使得这种分子更加稳定。

点燃一把火

Garcia团队的这项新的研究解析出一种名为JAK1的JAK的三维结构,并概述了它在细胞内发送信号的步骤。首先,受体蛋白附着在细胞膜上,从细胞的内外表面伸出来,就像牙签穿过三明治一样。然后,细胞内的JAK附着在这种受体蛋白上,等待信号输入。接下来,细胞因子靠近细胞的外部,每个细胞因子与两个受体蛋白结合。Garcia解释说,细胞因子就像一座桥梁,把两个受体蛋白拉得更近。这将JAK的活性端连接在一起,从而激活它们。就像火柴点火一样,JAK传递一个信号,告诉基因开启或关闭。

该结构还揭示了这种致癌突变是如何通过将JAK的两个部分粘在一起而使这个信息传递链短路的。这导致它的两个活性区域即使在没有外部细胞因子的情况下也保持开启状态,这会引发不受控制的活动,从而引发癌症。

参考资料:

中新网3月18日电 据“健康四川官微”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7日0-24时,四川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截至3月1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583例(其中境外输入955例),累计治愈出院1444例,死亡3例,目前在院隔离治疗136例,1933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

3月17日0-24时,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例,

其中,本土1例(在成都市):

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在全程闭环管理中发现,于3月17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境外输入13例(成都市12例、凉山州1例):

1例为2月21日自老挝抵达西双版纳,3月15日乘机抵达西昌市,闭环转运至美姑县进行隔离,

1例为3月3日自加拿大乘机抵蓉进行隔离,

2例为3月14日自中国香港乘机抵蓉进行隔离,

3例为3月15日自中国香港乘机抵蓉进行隔离,

3例为3月16日自中国香港乘机抵蓉进行隔离,

3例为3月16日自柬埔寨乘机抵蓉进行隔离,

均于3月17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当日转为确诊病例0例,当日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2例,尚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84例,比前一日增加12例。

(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具体情况由相关市(州)卫生健康委进行通报)

截至3月17日24时,全省183个县(市、区)全部为低风险地区。

中新网3月18日电 据广东卫健委网站消息,3月17日0-24时,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4例(其中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深圳报告69例,珠海报告1例,东莞报告4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1例,深圳报告36例,东莞报告25例。

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5例(其中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广州报告2例,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卡塔尔;佛山报告1例,来自越南;深圳报告8例,珠海报告2例,中山报告1例,江门报告1例,均来自中国香港;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5例,广州报告10例,2例来自日本,2例来自科威特,其余6例分别来自老挝、哈萨克斯坦、卡塔尔、刚果(金)、巴林和埃塞俄比亚;佛山报告2例,分别来自越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东莞报告1例,来自乌克兰;深圳报告18例,珠海、汕尾、中山和江门各报告1例,均来自中国香港。新增出院156例,目前在院1707例。

截至3月1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11756例(境外输入7445例),其中确诊病例6241例(境外输入3611例),无症状感染者5515例(境外输入3834例)。

截至3月17日24时,安徽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006例,目前在院治疗4例(马鞍山市当涂县1例、含山县1例,铜陵市铜官区1例、义安区1例),累计治愈出院996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5例,治愈出院7例,在院治疗8例;累计报告医学观察3809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579人。

截至3月17日24时,安徽省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例(境外输入1例,安庆市迎江区1例,宿州市泗县3例、埇桥区1例,滁州市南谯区1例,亳州市蒙城县1例,马鞍山市当涂县14例、花山区4例、雨山区1例,铜陵市铜官区5例、义安区3例)。

3月17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简介:

无症状感染者1(铜陵市铜官区):女,45岁,铜陵市铜官区人。3月17日,经复核和专家组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2(铜陵市铜官区):女,40岁,铜陵市铜官区人。3月17日,经复核和专家组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3(铜陵市铜官区):女,55岁,铜陵市铜官区人。3月17日,经复核和专家组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4(马鞍山市当涂县):男,49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3月17日,经复核和专家组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规范有序进行中。

*截至3月17日24时,马鞍山市当涂县尚有2例核酸初筛阳性结果待复核。

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版方案将针灸治疗纳入到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规治疗中。

针灸也能治疗新冠肺炎?原理是什么?效果怎么样?3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刘保延教授等专家。

针灸很早就参与了救治

“在前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针灸还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刘保延回忆,古典医籍中有针灸防疫治病的不少记载,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其中。

“在实际的救治过程中,经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刘保延说,随着针灸治疗在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中得到积极开展,无论是武汉还是各地的抗疫经验均表明,针灸有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新冠肺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三两处灸之……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阐述: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中医讲扶正祛邪。张伯礼解释:针灸通过刺激肢体穴位,不仅激发和强化脏腑的经气,使入侵的疫邪溃散驱除,还能提升脏腑自我保护能力,减轻疫毒对脏器的损伤。

穴位有讲究,轻重不一样

在“第九版方案”中,对于轻、普通、重等不同类型的患者推荐的治疗穴位均不相同。例如,治疗轻症患者的穴位中有活血清热功效的“合谷”穴位;治疗普通型患者的穴位中有治疗气喘、咳血的“孔最”穴位……

刘保延解释,轻型时,疫邪初入,用针刺能去除疫邪;普通型的疫毒已经对肺脾等脏器功能有了明显影响,用针刺为了保护脏器、减少损伤;重症患者的损伤已经发生,针灸治疗是辅助脏器功能恢复;恢复期为了清除余毒、恢复元气。

据介绍,针对不同的救治目标,针灸治疗新冠肺炎借鉴了古代文献、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证据,吸纳了以往研究中的经验,通过针灸改善肺功能、调节机体先天免疫、实现抗炎—促炎因子的平衡,激活迷走—胆碱通路,实现对呼吸系统调节和肺炎损伤的保护。

针灸治疗世界流行,理论逐步现代化

关于针灸为什么会治疗新冠肺炎,以及如何更好治疗新冠肺炎的问题,中医学者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证据和研究进展。

“据了解,在美国的个体诊所有不少对轻型、普通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而且都有较好的效果。”张伯礼说,“为此,我多次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以及洛杉矶针灸学会的负责人一起讨论,希望可以将这些散在的病例进行规范地收集,开展一些临床研究。”

或许很多人不会想到,针灸疗法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据统计,美国针灸治疗频次超过1000万次/年,英国超过400万次/年,全世界有183个国家的医生会使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

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美国针灸很常见,美国的中医协会为中医师进行注册、颁发资格证,有的州还对针灸进行医保报销。

我国多名学者也开展了针灸治疗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和探索。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牵头的科技部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药干预的临床评价研究课题中,专门对针灸+拔罐对恢复期患者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中国针灸学会形成了两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并译成多种语言,推动针灸参与国内外抗疫。

“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将针灸纳入其中,非常有意义,充分反映了前期针灸临床应用的经验,必将为国内外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张伯礼说。

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指出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对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我们快速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做好疫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我国疫情防控坚持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当前,我国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但疫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不断增长,病毒多次变异,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实践已经证明,常态化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关键是我们要继续坚持,不动摇、不放松。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项防疫工作必须从严从实,抓细抓实。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尽锐出战,决战决胜。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升阻断疫情传播的速度和力度,就一定能维护和巩固我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只要我们坚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在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我国周边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刷新单日新增病例最高纪录,疫情输入风险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在传播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我国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的巨大挑战下,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从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就是胜利”,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坚定决心,为快速控制局部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

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与新冠肺炎病毒几番交手,无论它如何变异,结果都证明了一点:要想取得抗疫胜利,贵在坚持;在艰苦相持阶段,难在坚持;而当我们回望战疫之路上所经历的无数坎坷时发现,胜也在于坚持。

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这是中国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现阶段我国疫情防控的一个最佳选择。这种坚持的可贵就在于,让我们有信心在发现有本土病例出现的时候,及时主动发现传染源,快速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干预措施,有效救治患者,尽快、尽量阻止疫情的进展,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统筹好社会经济发展和常态化疫情防控。

这种可贵的坚持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使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强大实力和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常态化疫情防控关键在“常”,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常备不懈、常抓不怠,难度可想而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有了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一些地方出现了不顾科学防疫规范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一些部门、单位落实四方责任失位,执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懈怠;一些个人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放松。这都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短板和漏洞,让狡猾的病毒有了可趁之机。

凡事“难在坚持”,而要取得抗疫胜利,就必须咬牙挺住。因为胜利就在坚持之中。只要我们全国上下都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只要我们坚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只要我们坚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只要我们慎终如始将“贵在坚持”的策略自觉常怀于心,风雨无阻将“难在坚持”的挑战警示于行,就一定能再次印证“胜在坚持”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夺取抗疫斗争的又一个胜利。

记者17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WIPO”)近日发布了《COVID-19相关疫苗和疗法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指出,在疫情开始后的21个月中,全球49个专利局收到了近5300件新冠肺炎相关专利申请。其中,中国是新冠疫苗和疗法相关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中国在新冠疫苗和疗法创新方面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COVID-19相关疫苗和疗法专利态势报告》由WIPO编拟,是该组织首份旨在分析新冠肺炎相关专利活动以研究抗疫相关技术创新趋势的报告。报告指出,在疫情开始后的21个月中,全球49个专利局收到了近5300件新冠肺炎相关专利申请,包括近1500件疗法相关申请和400余件疫苗相关申请。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疫苗相关申请中最为活跃。

报告指出,中国是新冠疫苗和疗法相关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截至2021年9月,有276个疫苗相关专利申请同族来自中国,中国申请人还申请了887件新冠肺炎疗法专利。在具体研发方面,据世卫组织数据,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共有34个研发中的新冠疫苗,其中23个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总数位居全球第二。这表明中国在新冠疫苗和疗法创新方面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报告还指出,包括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内的全球主要知识产权机构都对新冠肺炎相关专利申请开辟了绿色通道,对审查流程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快,体现了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应对疫情挑战的努力。

据CNN网站报道,在英国完全放弃各项防疫措施之后,确诊和住院病例数再次攀升。打了疫苗就可以全面开放了吗?美国多位传染病专家指出,英国无疑给了美国和其他国家重要的参考信息。

英国官方数据显示,过去7天内新冠确诊数为51.6万例,较前周增长了49.2%;住院数1.1万例,增长20.9%;死亡数744例,减少4.4%。虽然当前的确诊数不足峰值时的三分之一,但上升速度不能忽视。还可以看到,英国当前的感染死亡率约为0.15%,而不是所谓的比流感更低的0.03%。

欧盟半数以上国家也出现了病例增速上升的趋势,过去一周荷兰确诊数上涨48%,德国上涨了20%。

美国著名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介绍,欧洲此波疫情值得引起关注。美国即将进一步放宽限制,取消大部分的隔离措施,因此英国当前的局面很可能是美国下一阶段的预演;此前的疫情过程中,住院人数增幅往往滞后于病例增幅约10—14天,而本次则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原因或为以下三点:

1.英国出现了BA.2变异体大范围传播,据称相对增长率比最初的Omicron高80%,住院率相近。

2.社会开放,人们不戴口罩在室内活动增多。

3.疫苗接种和感染康复后的免疫力下降。

由此可见,社会开放以及室内接触增加是疫情增长的促成因素,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密切关注英国当前的疫情变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 Keri Althoff介绍,BA.2感染在美国持续增长,在新感染病例中占比约12%,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已占比50%。此时,我们将看到这种变异体对疫情造成的最新影响。

在英国,86%的人已经完全接种疫苗,67%的人接种了加强针;美国69%的人完全接种,50%接种了加强针,因此美国的情况可能比英国更糟一些。在荷兰BA.2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超越了BA.1,美国很可能重蹈去年的覆辙,安全度过了夏季,然后在秋季出现了Delta的浪潮。

特别是儿童层面,美国5—11岁儿童仅28%完全接种,在12—17年龄段也仅有58%,5岁以下还没有批准接种。应尽可能保障孩子身边的人都是疫苗接种者,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

华盛顿大学微生物学家Deborah Fuller说,在放弃隔离和封锁之后,还要积极加强监控和检测方面的力度。人们听到解除限制往往认为是“疫情已经结束”,实际上还没有,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参考资料:

What rising Covid-19 infections in the UK and Europe could mean for the US

“医院的药品、耗材是否明码标价?是否存在乱收费?如何查实?”很多患者看完病,拿着缴费单,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如今,这些疑问将得到解决。

2月1日,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组织制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特点和自身实际服务情况,主动公开医保、价格、收费等服务信息、招标采购信息、咨询及投诉方式等内容。

《办法》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通过办公和服务场所的公开栏、公告牌、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咨询台、服务台,人员岗位标识,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或本机构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终端等方式公开信息。

专家介绍,以前,医院信息公开主要靠海报和电子大屏,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广大患者可以用手机便捷查询就医信息。例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微信公众号就医服务下设置综合查询栏目,点击就可查询就医费用、医疗服务价格、就诊记录等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信息公开栏目,除了主动公开医院招标采购、医疗合作等信息,还可以查询医疗服务和医疗耗材价格、职业医师信息和护士信息等。

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鼻过敏)科副主任医师张媛:一喷就通气的鼻炎喷雾主要成分大多都是“减充血剂”,不仅对鼻炎没有治疗作用,长期使用反而会产生依赖性,导致鼻腔黏膜的损伤,进而使得鼻子越用越堵,同时还会引起血压升高以及产生焦虑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过午不食”的说法,有人说它不仅有助于减肥,还能延年益寿。但是,“过午不食”真的健康吗?每个人都能尝试吗?来听听权威专家怎么说。

“过午不食”不适合普通人

“很多人会认为‘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科学地讲,‘过午不食’并不健康,更不适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进餐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丁冰杰表示,胃部食物4~6小时左右排空一次,三餐一般是每隔4~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至少18个小时处于空虚状态,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胃内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有可能刺激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烧心、胃部疼痛等症状。

这几类人群尤其不适合“过午不食”

丁冰杰医生介绍,晚餐摄入的能量一般是一天摄入总能量的30%~40%,是一日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佛家或者修行者会采用“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他们一般都是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过午不食”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修行。“从营养角度来讲,不推荐‘过午不食’。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盲目采用‘过午不食’,将造成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肌肉减少、情绪问题等,严重影响健康。”丁冰杰医生提示,糖尿病患者、胃肠疾病患者以及老年人群尤其不适合“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

“过午少食”才健康科学

“目前,有些研究证实间歇性禁食对健康有益处,如8:16间歇性禁食,与‘过午不食’类似,就是一天8个小时内可以吃东西,其余16小时不吃。但这些方法本质上不同于‘过午不食’,并且这些方法的采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不可盲目自行实施。”丁冰杰医生说。

丁冰杰医生建议,即使对于想要减肥的人群,也要三餐均匀地减少食物摄入,而不是采用极端的进餐方式。即便通过极端的进餐方式“成功”瘦下来,也是暂时的,反弹的几率会更大。想要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即将一天的大部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晚餐少吃、早吃,且保持清淡饮食。

春季晨曦初露,万物复苏,一派大好春光。但春季风邪较盛,《黄帝内经》中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春季多风“善行数变”,从口鼻长驱直入,从渐渐打开的皮肤毛孔悄悄侵入,中医称之为“风邪”。因此,春季要注意避开风邪侵扰。

01

风邪伤身始于颈项部

初春正是各类病邪虫害肆虐之时,风助“百病之长”,是引发各类病邪的罪魁祸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志新曾在文章中表示,由于风善疾行,风影飘忽,就有了“风邪致病上先受之”的说法,这个“上”就是指头颈部。若风邪侵入机体,渐损阳气并渗入内脏,耗损精血,会导致风邪伤肝。肝主一身筋脉,一旦受损,会感全身疲乏无力,颈肩部酸痛。肝脏气血盛衰,首先反映到颈项部。

风邪是春季外邪的主要因素,理当“春捂”,穿着稍厚实一点,挡风保暖御寒;多参加户外活动,调和肝脏气血,健脾除湿,以保颈肩腰部健康,远离颈肩腰腿痛困扰。

02

风邪常扰鼻、咽、喉

春风常裹挟着残败的树绒和花粉吹入鼻腔,造成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这种人们常说的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叫作鼻鼽。

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邓可斌曾介绍,惊蛰之后“无风不作痒”,可造成咽喉处就像窝着一根鸡毛,痒得难受,咳个不停,西医称之为慢性变异性咳嗽,中医则叫喉咳。不论是鼻鼽还是喉咳,其内因都是肺脾气虚造成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淤滞于鼻腔、咽喉而致肺室宣降。从“药食同源”角度可在咨询医师后,煨汤时添加少许黄芪、党参、当归等。

预防过敏性鼻炎、咽炎,除了远离过敏源,继续“春捂”保护阳气也很有必要。

03

衣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

那么,怎样才能防风邪伤身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医师曹建春曾 建议:

一是顺应季节、天气的变化,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风大、寒冷的日子,一定要增添衣物,戴好帽子、口罩、围巾再出门,把头颈、关节、口鼻防护好。年老体弱的人,天气恶劣时应减少出行。

二是要防止单一部位反复受风。不要从一个方向狠吹空调,窗户缝不能对着人。睡眠时不能有穿堂风,且一定要盖被。这是因为,人清醒时体表有一股“卫气”巡行,保护着人体免受外邪侵犯。入睡后这股卫气会回到人身体里,抵抗力下降,易感风邪。所以,睡觉盖被,上要过肩膀,下要过脚底。

我们都知道吸烟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元凶之一,但是却有很多从不吸烟的人却也患上肺癌,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相关流行病的调查,很多不吸烟得肺癌的人,跟长时间遭受二手烟、厨房油烟、室外的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近几十年来,无论是亚洲国家,还是欧洲、北美等地,都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手烟跟肺癌的发生有关。

烟草中有三千多种化学物质,几百种有害物质,明确的致癌物质有69种, 如果长时间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下,那么也就相当于主动的轻度吸烟!

不仅如此,除了二手烟以外, 三手烟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手烟是指所在的环境中有人吸过烟,这个环境中的地毯、沙发、窗帘、床上用品等,包括吸烟者的衣物、头发上就都可能有烟草烟雾的沉积。

另外, 厨房的油烟,新装修的房屋残留的苯和甲醛等物质,也都是肺癌的诱发因素。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可吸入颗粒物PM2.5 , 目前已经定义为一类致癌物质。

因此,如果处于雾霾天气,或者在PM2.5超标的地区,建议大家减少出行或外出时佩戴好防PM2.5的口罩。

并且在回家之后先把衣服在门口放一放,然后洗头、洗澡等,可以有效避免吸入头发、衣服上粘到的雾霾成分,防止吸入二手雾霾。

参考资料:医学微视官网

《戒烟》-为什么不吸烟的女性也会得肺癌?

主讲人:支修益 主任医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肺癌中心主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兼肺癌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贾育松介绍,颈椎病现已成为常见病,女性比例更高。就门诊经验来看,男女比例大约为3:7。以下几点原因让女性更容易患颈椎病。

1.长期伏案工作

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青年女性伏案工作时间比较长,像中学生长时间写作业,大学生、上班族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等等,使得颈肩长久处于一个固定状态,就是所谓的“低头族”。

根据调查,每天使用电脑超过4小时者,81.6%的人脊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侧弯。对着电脑,颈部长时间不活动,会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椎管内神经或血管造成刺激,更易发展成颈椎病。

2.穿高跟鞋

年轻女性为了追求姿态的挺拔,会穿上高跟鞋来进行挺胸提臀,让身材比例看起来更加完美。但穿上高跟鞋后会使得女性的身体重心发生前移,造成骨盆发生倾斜,腰部的弯曲程度加深,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脊柱的受力点集中,对椎骨的压力增大,最终使得女性的颈椎发生损伤。女性长期穿高跟鞋后,会使得损伤逐渐积累,除了会加速女性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外,还会对周围的神经、肌肉以及血管造成影响,容易引发颈椎病。

3.青春期体内激素发生改变

青春期是骨骼获取的重要时期,女性青春期一般在10—19岁。《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中医学中的“二七”至“三七”之年就是青春期,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人们发现,天癸在生长发育中起到的是性激素的作用,包括雄激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生长发育阶段不可缺少的激素。由于女孩子的早熟以及脊椎的直立肌,平衡肌的力量较男孩子相对弱,如果此时女性处于不良的活动姿势,会更加容易发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从而患上颈椎病。

4.中老年女性颈椎退行性变

女性步入更年期,随着月经的结束,激素水平低下,骨代谢水平开始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颈椎病的退化,早期增生,骨刺出现。颈椎间盘开始退化,椎间高度丢失,造成了脊髓神经的压迫出现症状,也就是有诊断意义上的颈椎病。此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症状,不单是脖子疼、肩膀疼,还可能会出现手麻,甚至有的病人因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出现这种走路不稳,手部精细动作的减弱的脊髓性的症状。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肝脏是内脏之重器,代谢之枢纽,是人体的“化工厂”,承担着合成与代谢的重要功能,对于免疫防御、凝血等也十分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游绍莉介绍,肝脏在人体解剖学中属于消化系统,所以当肝脏出现疾病时,主要是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当肝炎明显时,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乏力,甚至出现皮肤、巩膜的黄染及尿黄。另外,一些慢性晚期肝病,如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由于肝脏内部没有神经分布,轻度或早期的肝脏疾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发生,患者不会感觉到肝区的疼痛。”游绍莉提示,慢性肝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不能等有症状后再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肝病的防治策略。

那么,如何预防肝脏疾病呢?游绍莉表示,肝脏疾病高达百余种,其中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和药物性肝炎。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接种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达30年之久。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是禁酒。酒精性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肥胖,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迈开腿,管住嘴”。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

药物性肝炎指人体服用的药物、膳食、中草药等引起的肝损伤。预防的关键在于不要滥用药物,包括减肥、美容、养生药物等,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发现不适及时就诊,停止可疑肝损伤药物;不要过量用药,有些患者服用药物效果不明显,就自行加大药物剂量,这样容易导致肝损伤;服用中药也需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

THE END
0.所示.其最典型的分布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1)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符合这一特点的是图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2)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能导致产生雾霾的污染物?___(3)遇到雾霾天气,我们能采取哪些防护措施?___(4)人类活动会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你还能举出几个实例jvzquC41o07139okclobq7hqo1i{fu4ujkzjaria86=:dmj4:h8f7mhcef6:2B;fc9?7e>93
1.2017江苏历史高考真题26.下图是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分布示意图,以下对该图的解说正确的是( ) A.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B.全球化的渗透范围日益扩大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初步建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7.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现代史学家称之为“夕阳晚照,落日余辉jvzquC41yy}/z~jzkng/exr1mcutjr4icqqbqunujk593=70jvsm
2.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一小题1:① 图中气温变化表示垂直方向上有逆温现象,可能出现雾霾天气,A对。②图表示这一天的风速较大,雾霾形成是在静风天气,B错。③图是降雨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较少,不易出现雾霾天气,C错。④图显示某地不同气压状况的天数,不是某一天的天气状况,D错。小题2:雾霾天气时能见度降低,看不清景物和道路,jvzq<84yyy4dl|q0eqs/ew4icq€iqwl1fkrj1>;6:;<46;<0jvsm
3.大雪+降温+雾霾!新一轮冷空气来袭新一股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各地区,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5~6℃,东北地区、江南的东部等部分地区下降10℃以上,大部分地区将会有强降雪降临,多地区出现雾霾黄色预警,并伴有6~7级偏北风。 图一 接下来看一下未来三天的具体天气情况: 12月28日至29日降雪降雨分布如下: jvzquC41mct/eqnpc0ipo8ftvkimg87223958hfnn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