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画的确实是雾霾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因地势较低,相对容易产生大雾。早在中世纪,对木材和煤火的焚烧就加剧了这一地区大雾的出现。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人口超过两百万,每一家的生活都离不开煤。与此同时,作为主要工业中心的伦敦拥有大批工厂,大量有害气体、粉尘被排放到空气中。

1853年,《泰晤士报》写道,伦敦雾霾“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怏怏的烟囱”。1921年,伦敦每立方英寸样本的空气中含有34万煤烟颗粒。

在这之后,大雾逐渐成为表达城市生活病态的隐喻,带有末日审判的色彩。不少伦敦市民选择在冬天前往其他城市,但也有艺术家钟爱伦敦的雾。莫奈就是其中之一。

莫奈生前曾经4次前往英国伦敦,并深深迷上了伦敦的浓雾、泰晤士河上的大小桥梁和美丽的教堂,创作了许多以此为主题的画作,视角独特,色彩与众不同。

Claude Monet 1840—1926

或许是因为雾气是表现光与空气关系的最好介质,印象派画家都对雾都伦敦情有独钟。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在1870年左右特地跑到伦敦看雾,如果哪天天气放晴,莫奈就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伦敦国会大厦系列

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中对于当时的伦敦是这样描述的:“1895年11月,浓密的黄色大雾笼罩着伦敦,从福尔摩斯位于贝克街办公室的窗户,很难看到对面建筑的轮廓。而他总是乘坐马车或火车出没在11月伦敦的大雾之中。”

1877年,莫奈创作了《圣拉扎尔火车站》。火车头喷出大量浓烟,冲到车站的玻璃屋顶,空气中弥漫着橙色、蓝色和紫色的烟雾,机车与铁屋架都笼罩其中。莫奈忠实于直观的视觉经验,在19世纪末重污染的伦敦都可以看到。

圣拉扎尔火车站系列

这些都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的研究表明,莫奈画中漫天的黄色大雾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煤焦油是黑褐色的,煤焦油中的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则形成了红色和蓝色。

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左拉对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评价道:“你似乎可以听到蒸汽机火车在被火车站吞没时发出的轰鸣声;你也可以看到在巨大车库下翻滚的浓烟,这就是今日的绘画。”

伦敦滑铁卢桥

雾霾中的泰晤士河

尽管伦敦早已甩掉了“雾都”的帽子,但雾霾不仅悄悄潜入了英国人的家里和身体里,也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中。雾霾变成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历史,文化,影像等艺术的想象中无处不在的元素。

THE END
0.世界各国如何摆脱雾霾雾霾新浪健康教训:1952年伦敦遭遇“雾都劫难” 随着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直线上升的煤炭消耗量。19世纪末,英国经常出现毒雾事件。而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这6天当中。当时,伦敦许多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疼痛,并伴有咳嗽症状。医院jvzquC41jggmvq3ukpg/exr0ep5e1;538/73/;61fqi.ko}{vsgx2:>34:9/uqyon
1.观察:雾霾并非中国才有看世界各国如何治霾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美国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扩张速度和环境污染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匹兹堡、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多诺拉、纽约……进入工业时代后,这些重要的工业城镇都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数据显示,1886年辛辛那提31%的人口死亡与煤烟致病有关;1953年11月,雾霾使纽约市死亡200余人,1963年死亡400多人……而各地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m142771:6/42592?>3574tj}rn
2.《焦点访谈》20170226雾霾之痛全球之痛CCTV节目官网CCTV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中国,雾霾可能是最近这些年才成为公众关注的现象。但从全世界范围来说,雾霾是已经困扰了人们2个多世纪的全球性难题。19世纪初,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伦敦上空每年四分之一时间笼罩在雾霾之中。当时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把空气中漂浮的浓雾状的煤灰比喻成“鹅毛大雪”,可以想象当时的雾霾有多严重。jvzq<84vx0iov3ep1|jfnt1E3644?473e6dfnhgfhj54j=;fclcf986;5l7;:>
3.伦敦雾霾对伦敦雾霾现象有过多年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环境教授皮特·布林布尔科姆(Peter Brimblecombe)发现,为了过冬,从中世纪开始伦敦城里就堆满了通过海运而来的煤山,伦敦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煤炉密度,可以想见伦敦城的空气长久以来都饱受煤烟污染,就连居住在伦敦城中心的英国王室也从很早开始jvzquC41yy}/nrkgygkl0lto0et0496612<3889685>/uqyon
4.雾都伦敦文化探秘曾经的雾都伦敦今日真实模样大揭秘伦敦,一座被称为“雾都”的城市,若不雾霾都对不起这个名字。好吧,开个小玩笑!从18世纪开始就烟雨蒙蒙,直到19世纪,空气中已经弥漫着致病气体,到了后来的1952年,一次非常严重的大雾夺走了成千上万生命,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伦敦烟雾事件”。现在距离当时已有六十多年,现如今的伦敦又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jvzquC41o0zvprz0eqs0oxykh1j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