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

2021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

—— 新闻发布会 ——

—— 主持人 田伟 ——

主持人 田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屡创新优,生态环境部正式宣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先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李涛先生,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先生,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世江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各位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先生通报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介绍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 嘉宾 于建华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于建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2021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有利的情况下,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科技助力治污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区域协同治污合力之强前所未有,各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凝心聚力参与,实现了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第一,PM2.5和臭氧首次同步达标。

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SO2)稳定达标,2019年开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持续达标。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PM10、NOx、SO2、CO稳定达标基础上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第二,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78.9%,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相当于2021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多了将近4个月。其中,2021年的一级优天数114天,较2013年增加了73天,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第三,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

在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2021年出现重污染天数8天,较2013年减少50天,降幅86.2%,夏季、秋季PM2.5重污染天基本消除。

第四,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

2013年以来,北京市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其中,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63.1%、49.1%、88.7%、53.6%,CO浓度下降67.5%,臭氧浓度下降18.8%。

✔ PM2.5取得突破性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标,较2013年降幅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程度。空间分布上,从“南高北低”,变为“各区均匀趋同”,南北浓度差距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下降为2021年的16微克/立方米,在全市各区域浓度整体改善的同时,南部区域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 SO2维持低浓度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压减燃煤措施的实施,北京市SO2浓度持续降低,从年均27微克/立方米,降至1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在个位数浓度。2021年更进一步下降至3微克/立方米的极低水平,相比2013年,降幅达到88.7%,燃煤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 NO2浓度持续下降。2013年至2021年,伴随机动车燃油替代、老旧车辆加速淘汰,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措施的实施,北京市NO2年均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53.6%,尤其是2019年以来,NO2浓度在稳定达标基础上继续下降,标志着移动源等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久久为功的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之路

磨砺始得玉成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北京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入选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案例。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是京津冀协同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率先突破。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率先突破口,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的重要一环。三地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大幅改善。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贡献了“北京经验”。20多年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显增加,与之对应的,是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下降。比如PM2.5,2021年较2013年下降63.1%,相当于平均每年下降7微克每立方米,改善速度之快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堪称城市典范。

艰难方显勇毅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得益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不懈奋斗。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无法毕其功于一役。1998年,北京市拉开了集中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措施,深化“一微克”行动等,朝着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迈。面对复合型污染特点,从煤烟型污染治理到工业、机动车、扬尘等综合防治,各项措施压茬推进,环境效益逐步释放。2004年SO2率先达标,2019年PM10、NO2达标,2021年PM2.5、臭氧达标。接力传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得益于齐抓共管、多元施治的有力举措。北京市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分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职责,为形成监管合力提供制度保障;健全督察机制,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考核问责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修订大气类地方法规,坚持标准引领,发布修订41项地方大气标准,促进了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引导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成立环保警察、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恶意偷排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经济政策激励作用,累计出台清洁能源改造等70余项经济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补贴、收费、奖励、价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探索税费等政策创新突破,出台并持续完善“加强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优先试行的促进作用。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保障了各项措施落实。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得益于攻坚克难、科学施治的创新精神。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措施评估,不断提高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详细编制并动态更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支持。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监测体系,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精准快速识别扬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构建“智慧+环保”的监管新模式。

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得益于全民共治、区域协同的治理体系。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开展环保技改,进行“一厂一策”深度治理,主动加入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行列,成为开展社会生态环境教育的大课堂;广大社会公众积极拥抱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参加有奖举报,拨打12345等投诉热线,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为大气污染防治献计献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积极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连续五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

回望北京空气质量达标之路,这是一条驰而不息、砥砺奋进,向人民交出蓝天答卷的赶考之路,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了全面达标。但是在当前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北京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产品。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相约蓝天下,一起向未来。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 ——

谢谢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于建华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先生介绍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以及成效。

—— 嘉宾 来现余 ——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来现余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自201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北京市能源领域一直处于战役最前线,通过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煤炭清洁替代,提升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清洁化变革,以滚石上山之力跑出了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加速度。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是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北京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城市,优质能源占比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煤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运行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近十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12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贡献占五成以上,对二氧化硫的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有力支撑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显著改善。

二是强化重点突破,精准实现能源关键领域的清洁转型。坚持去煤、提质、惠民,抓住重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绿色成为首都的亮丽底色,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 去煤方面。先后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淘汰燃煤机组272.5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724.2万千瓦,实现本地电力生产清洁化。持续推进采暖、工业锅炉用煤的清洁替代,实现31座新城集中供热中心、中心城区63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3万多蒸吨锅炉清洁替代,基本实现城镇供暖和工业用煤的清洁替代。同时,大力推进化解煤炭产能,全市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随着2019年门头沟大台煤矿关停,北京千年采煤史正式结束。

✔ 提质方面。突出分类推进,全面增强清洁能源设施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电力设施建设,城乡供电能力持续提升。外售电通道达到13条、28回路,输电能力增加到3400万千瓦,全市的供电可考虑达到99.995%。多源多向燃气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2017年全市16个区全部联通管道天然气,天然气消费量从2012年的92.1亿立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189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煤改气”,基本实现城镇地区清洁供热,形成以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为主力热源,七座燃气尖峰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的一个中心大网,以及若干个区域独立供热系统组成的全市供热格局,构成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清洁供热体系。

✔ 惠民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能源结构调整,回归到生活,就是为了服务于民,让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完成全市130多万户农村居民实现“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安全取暖,采暖温度明显上升、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取暖炊事更加省时省力、使用更加安全放心。持续实施一批老旧小区供热管线及配电网消隐改造,惠及数十万户城乡居民。居民用能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执行更为严格的燃气轮机、锅炉等排放地方标准,能源领域污染物显著下降,助力全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从2012年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从2012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6微克/立方米。

三是强化绿色优先,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坚持内外齐抓、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本地和外调的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4.4%提高到2021年的10%以上,成功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承诺。

✔ 首先,立足自身。结合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先后出台鼓励热泵、太阳能利用等绿色能源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5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75万千瓦左右。热泵供热总面积2012年的0.4亿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1.01亿平方米。冬奥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40%。

✔ 再有,借助外力。一手抓基地,支持市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在域外布局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一手促通道,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签订了一系列涉及电力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送电工程规划建设。全市外调绿电由2013年的7.2亿千瓦时,大幅增加到2021年的180亿千瓦时以上,增长了24倍。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推进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刚性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把节能降耗作为减污降碳的源头措施,直接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 在健全机制上,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三级双控”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分级管理责任,规范实施节能评估和节能监察,本市连续1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21吨标煤,较2013年累计下降36%左右,始终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好水平。

✔ 在完善标准上,先后发布190多项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在27个行业试点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实现工业、大型公建、公共机构、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全覆盖。

✔ 在科技引领上,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节能改造、余热回收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投运太阳宫热电厂、方庄供热厂等余热回收项目,单位面积供热能耗进一步下降。

通过多年努力,结合“清空计划”的实施,目前本市能源结构已经基本实现清洁转型。“十四五”时期,能源领域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 主持人 田伟 ——

谢谢北京市发改委来现余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李涛介绍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情况以及成效。

—— 嘉宾 李涛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 李涛

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交上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两份出色答卷。

一是久久为功推动产业调整转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减量约束倒逼集约高效发展,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加大对能耗较高、排放较大的工业行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淘汰和限制力度,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十四五”以来,逐步探索建立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动态管理机制,以标准约束为抓手,积极引导低效高耗企业调整退出与改造提升。同时,制定了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力度推动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布实施了“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智造100”、绿色制造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层层递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壮大。新时期全市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紧扣目标、适度超前、市区联动,多层次、多维度、全覆盖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6.9%和5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7%和34.6%。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28700亿元,同比增长32.6%;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倍,两年平均增长55.7%,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5%,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实现了新飞跃。

三是步步为营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建了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5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韧劲和活力持续显现。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制造业地均产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9%、99.1%和19.2%。

四是孜孜不倦坚守产业绿色低碳。不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持续组织开展能效限额、用水定额达标对标,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工业领域燃煤清零,优化用能结构,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能效提升、低碳减排,有力带动工业能耗、水耗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2020年,工业总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分别下降29.3%、39.4%;工业总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2012年分别下降38.8%、55.1%;工业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较2012年下降88.6%、98.3%和85.8%。“十三五”以来,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绿色制造示范,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动一批先进适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入围国家推广目录。2016年以来,累计推动64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1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称号、9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56种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产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产业调整转型和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定力。持续推进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用好疏解提质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疏解退出、技改提升、转型发展。立足京津冀更高水平谋划产业链布局,实现三地产业协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深化探索新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范式,坚持聚焦底层技术,建立产业平台,完善产业链机制,培育产业生态,扎实推进高精尖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三是推动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双碳战略为目标,以智慧能源为方向,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四是推动产业绿色智能发展。全面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加快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升级改造。制定“十四五”时期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启动面向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诊断工作,支持企业对标先进开展绿色化技术改造。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率先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

经过不懈努力,力争到“十四五”末,绿色发展水平更加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 ——

谢谢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李涛先生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江先生介绍北京市交通结构调整绿色交通发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 嘉宾 吴世江 ——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吴世江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交通行业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领域,2021年,背景交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优先、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的工作方针,着力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动首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具体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出行结构,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

构建便利互通、多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2021年底新开9条段城市轨道线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783公里,调整134条地面公交线路,城区公共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8430公里,新建安河桥北站等驻车换乘停车场,引导小客车在远端换乘公共交通。科学施划共享单车停放区,在51处重点轨道站点实现电子围栏全覆盖,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建成7个示范区,完成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继续实施绿色出行碳普惠行动。2021年,全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53.5亿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从源头上减少了交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

二是优化运输和车辆结构,绿色交通加速发展。

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优化运输结构,提升大宗物资铁路运输规模,去年1-11月,本市铁路货物到发量1936万吨,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8.9%,推动运营车辆油换电,实现车辆能源结构和排放结构双优化,年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均为新能源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50%,2.1万辆巡游出租车完成油改电,3000余辆燃油轻型货车淘汰更新为纯电动货车,建成新能源智慧驾培园区,充电桩的数量1000余个,创国内单体场站之最,运输和车辆结构优化也从源头上减少了交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

三是科技助力提质增效,治污水平稳步提升。

科技赋能有力支撑交通行业精准治污,交通行业规模以上的施工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接入全市监管平台,全天候监管扬尘治理。维修行业开展喷烤漆房技术改造,完成集中化钣喷中心建设试点,实现维修行业与机动车检测检验机构数据共享和定期会商,部门联动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构建交通运行监测数据、能耗排放数据、环境数据等多元的大数据体系支撑生态环境、公安交管和交通部门协同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更新。

2022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持续优化交通结构,构建便利互通的公共交通体系,培育绿色出行文化,更大力度推进激动油换电和货物公转铁,有效控制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努力构建更加绿色清洁的城市交通体系,守卫北京蓝天。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 ——

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请问于建华副局长,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已经全面达标,是不是意味着随后的工作更加轻松,所有市民对空气质量思想状态上有所放松?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谢谢。

嘉宾 于建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应该说,北京市2021年实现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这是大家都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也感到很喜悦。但是因为这还不是一个很高水平的达标,还不是一个基础很稳固的达标,所以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的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蓝天、更好的空气质量。

从现在的大气污染防治特点来看,经过多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包括实施的污染减排工作措施,现在我们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机制。但我们看到大气污染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转向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面,现在同样要减一微克,再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它的减排空间就收窄了,治理难度更加大,所涉及的矛盾更深层,所以都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京津冀区域,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在大的区域上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整个区域污染排放量还超过环境容量,在整体改善的大背景下,排放量还相对环境容量多的情况下,如果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空气质量可能还会有所波动,可能还有重污染天气发生。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正像治理大气污染的最开始阶段一样,我们碰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当时我们不灰心、不放弃,迎着困难,踏实工作,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是要不懈怠、不自满,继续努力。因为治理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会“躺赢的”,一定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所以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一微克”行动,一微克一微克的去抠,一天一天的去争取。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继续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以本地和区域协同治污为关键,聚焦机动车、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力争空气质量有更好的改善。

谢谢大家。

记者

中新社记者

请问贺院士,在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您认为区域协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嘉宾 贺克斌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我们知道大气污染它的特点是具有范围广、区域性、流动性比较强,在最近这几年我们了解到,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部大力统筹下,推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连续五年秋冬季都开展攻坚行动,整体上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对空气质量改善做定量分析,目前,在国家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目前形成了一套通过多方法结合、多证据耦合的科学评估技术体系。基于这个体系的评估结果为,从2013年到2021年之间,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贡献占27.3%。其中,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那五年(2012-2017年),周边地区(包括山西、天津、河北、河南、山东),三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的降幅分别是60%、22%、42%;2017年VOCs的排放量基本持平,略上升0.5%,没有太大下降;周边地区的减排对2013年到2017年北京市PM2.5降幅贡献为22.5%。接下来是2018年到2020年期间的蓝天三年行动,周边地区四种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PM2.5的降幅分别在32%、10%、6%、22%,周边减排对北京整体下降的贡献占比27%。整体上,周边减排贡献在25%到30%之间,这两个行动计划,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北京市本地的减排潜力的收窄,周边减排对北京市改善的贡献比率会逐年增加,我们也作了潜力分析,“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的深化区域联防联控,特别是在秋冬季的攻坚治理阶段,出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要最后完成“十四五”期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任务,联防联控联治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上一个问于局长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十四五”京津冀地区气象条件的时候,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十四五”后四年气象条件不利趋势会逐年上升,会造成有利于污染物形成的趋势。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巩固现在的改善成绩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包括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合作,核心是通过进一步减排扛住更困难的气象条件,使我们的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的趋势。

谢谢。

记者

人民网记者

提问市发改委来主任,随着北京市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在能源结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下一步对于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有什么考虑?谢谢。

嘉宾 来现余

谢谢你的问题。随着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终端用电量不断增长,目前从需求看,本市全社会用电量由2012年的874.3亿千瓦时,增长到2021年的1233亿千瓦时,增长幅度非常显著。从供给来看,现在形成了“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受电格局和“环网支撑、多点注入、就地消纳”的网架结构,应该说这个供给结构能够满足目前的用电需求。

从“十四五”时期以及更远的未来看,针对电气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终端用电的需求会不断攀升,所以电力系统建设下一步还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为构建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夯实基础。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总量和运行上要更强韧。增强电源支撑,强化网架结构,显著增强电力的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加快推进一批重要的电力设施的项目,比如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等下送通道,以及亦庄、CBD商务区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25年,北京外受电通道达到18条37回路,输电能力达到4300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同时,强化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加快环京调峰电源点的建设,推动燃机深度调峰改造,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到2025年,大幅提升电力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推进坚强智慧城市电网,建成高可靠度智能化的城市配电网,力争实现首都坚强局部电网的全覆盖。

二是质量和结构上要更加绿色。一方面持续推进空气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国家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推进电力系统本身质量的提升。要坚持绿电本地开发与域外引进并重,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幅提升本市绿电消费占比。继续扩充本地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规模,强化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有序开发利用北京本地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兴机场以及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等绿色能源示范区的建设。到2025年,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到435万千瓦左右,全力加大外阜绿电调入力度,深化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能源合作,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推进张家口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张北-胜利输电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积极探索政府间绿电专项合作,推进跨省(区)可再生能源电力直接交易,健全交易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做大交易规模,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从上述两个方面坚持努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北京电力的供给能力、电力供给质量和水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

《北京商报》记者

请问贺教授,您认为科技治污在北京大气治理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谢谢。

嘉宾 贺克斌

谢谢你的提问。最近这些年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一系列的重点科技项目投入,使全国在科技支撑大气污染攻坚战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北京市在国家项目和北京市的科技投入共同发力之下,使北京的科技治污在全国走在前列,这一点同时得到国际社会和联合国的高度肯定。科技治污在北京市大气治理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成因识别、决策支撑、减排技术、多维监控、影响评估:

成因识别上,北京市通过多维立体观测系统建设和精准排放清单技术的建立,搞清楚了北京大气污染的成因,找准治理的目标,精准识别了污染排放的特征和重点问题,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非常明确聚焦到北京市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燃煤相关排放包括电力、工业、民用等等。交通特别是货运卡车,建筑和各类道路扬尘,这是聚焦了治理对象。

有一批硬核减排技术。减排是硬道理,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在北京一方面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在全国率先推进并完成了燃气锅炉的低碳燃烧示范和改造,工业中心的脱硝治理,水泥行业的烟气脱硝、布袋除尘和料库封闭化改造等等。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方面,北京也在全国走在前列,工业企业开展了“一厂一策”的深度治理,累计完成1.8万余家的餐饮业废气净化设备升级,这些都是有一批科技硬核技术在支撑。

决策支撑。这些科技成果支持了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空气质量改善计划,包括2013-2017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些在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急管理方面明显提升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

多维监控。所有这些行动是不是真正落到实处?像我们说的“一微克”行动,需要有科技手段来支撑监管,在北京多维监管方面有很强的科技支撑。包括通过道路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监测,来监测扬尘落地变化、扬尘施工工地在线监控平台等等,可以精准的定位扬尘源,明显提升精细化的扬尘管理水平。利用车载移动监测设备辅助现场执法,走航式排查VOC重点高值区。在北京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具备大数据分析和实时流计算的应用平台,可以在线追踪10万辆以上的重型柴油卡车,可以动态的更新超标车信息,这期间拦截了2.4万辆次的超标车,建立了全封闭闭环管理机制。一辆卡车的排放和小车的排放比,大了很多倍,所以准确的抓住它对治污非常关键。通过自动监控系统,监控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通过热点网格开展精准执法,对于行动落到实处,最后落到现场工地,有非常好的作用。

影响评估。一个周期治理下来后后评估非常关键,通过评估可以深刻剖析前一个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分析已有措施对改善发挥了怎样作用,对下一步制定新计划提出针对性建议,有助于更科学开展。在国家一系列项目支撑下,北京市目前形成了一套多方法结合、多证据耦合的科技评估系统。我回答前一个问题讲到区域贡献,我们大概在27%,在2013年到2021这个周期,用这套评估再看北京市的贡献,北京市的贡献在54%左右,所以区域贡献非常重要,但是自己的减排是首要的。当然未来的区域贡献可能还会逐渐增加,因为北京市减排的进程和区域间的进程有一些差异,北京已经做的工业锅炉整治、扬尘整治、移动源整治都是这些年贡献非常大的,后续区域协同非常重要,部门协同也非常重要。

最后,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感谢媒体,大家知道很多科技的知识,媒体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对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发力“一微克”行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记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

提问北京市交通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世江,请问吴主任,国内第一个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已经上线一年多了,请您介绍一下运行情况以及下一步开展的工作。谢谢。

嘉宾 吴世江

感谢交通广播对绿色出行的关心和提问。为了改善市民的绿色出行体验,在2019年11月推出了北京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MaaS平台,MaaS平台上线以来,已经使用过服务的用户累计超过3000万,目前日均绿色出行服务人次是630万人次,广大市民在践行绿色出行的同时也在MaaS平台上兑现了多样化权益,其中以公交地铁一卡通的充值卡和公交乘车优惠券最受欢迎,通过绿色出行获得的奖励又用于绿色出行,引导大家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行MaaS平台2.0的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场景,提升服务体验。比如说我们将在P+R停车场为驻车换乘提供预约停车和换乘信息服务,将在交通枢纽接驳换乘提供引导服务等等。MaaS平台2.0建成之后,我们将为不同需求的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门到门的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

谢谢。

记者

《解放日报》记者

提问经信局李涛巡视员,在推动节能减排降碳助力全市空气持续改善方面,制造业领域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嘉宾 李涛

谢谢《解放日报》记者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绿色发展战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节约优先、节能降碳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降碳。

一是优化制造业领域用能结构。一方面,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光伏、光热、风电、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引导新建项目优先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多能互补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探索氢能在制造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另一方面,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鼓励企业实施电能替代,提升制造业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

二是持续推进低效高耗企业调整退出。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严格落实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按期淘汰退出相关污染行业和生产工艺。发挥标准约束作用,以更高、更优标准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生产环节调整退出。

三是鼓励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开展高效节能、低污染排放、低碳、脱碳、固碳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与示范应用。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智能监测关键技术设备研究,开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耦合创新技术的研究和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率先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鼓励打造碳中和示范标杆。

四是支持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提升。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强化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源头管控,深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支持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制造行业绿色提升,引导企业强化对能源物料、污染排放、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全过程智慧管控。发挥高精尖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公平普惠,达标即享,注重绩效”的原则,以贷款贴息、转型升级奖励、拨款补助等方式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田伟 ——

感谢李涛局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发布会,从各自负责的领域向我们发布、解读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感谢贺克斌院士从专家角度为我们介绍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同时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报道和采访,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在2022年对我们工作给予更大支持。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THE END
0.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海淀75(AQI) 良海淀当前排名第24位中国天气 16:05发布 查看全国排行 监测数据 75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45 PM2.5 入肺颗粒物 24 NO2 二氧化氮 4 SO2 二氧化硫 0.5 CO 一氧化碳 69 O3 臭氧 单位:浓度μg/m3CO为mg/m3 空气质量实况 空气质量预报 AQI PM10 PM2.5 今天 星期四 jvzquC41o0}fc}mgt0ipo7hp1ogrk86232714950ujznnHnucrvjp|ycnnke?9
1.www.bjmemc.com.cn/jsps/jsp/kqzlrb.jsp空气质量日报 各区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级别 2025年11月11日 东城80二级 西城79二级 朝阳78二级 丰台74二级 海淀72二级 石景山88二级 门头沟61二级 房山76二级 通州99二级 顺义73二级 大兴84二级 昌平58二级 平谷69二级 怀柔59二级 密云67二级 延庆56二级jvzq<84yyy4clvjoe0ipo7hp1lyqu8our1qr|uwd0lyq
2.北京空气质量相关资讯北京空气质量 文章 热文 中年发福,代谢不背锅 精练GymSquare2025-11-04 老登们的社交货币全崩了 巨潮WAVE2025-11-06 穷人家庭真正的坑在哪里 九边2025-11-04 中国人集体戒酒 格隆2025-11-09 山姆外卖员的一天 写在人生边上2025-11-04 Tag 圆梦 旧货市场 饥渴 悬浮 犹太 蜀锦 汽车旅馆 翻白眼 琴行 保暖裤 jvzquC41yy}/j~}kw0ipo8xq13=9:<:0jvsm
3.北京空气质量各监测站点数据 监测站名称 AQI空气指数 PM2.5浓度 房山燕山 35 24μg/m³ 丰台云岗 59 30μg/m³ 大兴旧宫 68 43μg/m³ 门头沟三家店 53 24μg/m³ 八角北路9号 57 28μg/m³未来48小时空气质量 过去24小时空气质量 5天 北京主要地区空气质量 jvzquC41zkgngw32zw4dp8fkt
4.北京空气质量手机版下载2025官方最新北京空气质量由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官方发布。该软件可为浏览者提供北京市35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等评价结果、健康和出行提示、历史浓度变化以及预报信息。华军软件园提供北京空气质量app官方版下载地址,有需要的用户可免费下载使用! 北京空气质量软件功能 jvzq<84yyy4ppunpgfuxp7sgv1yph}4323726:;0jvs
5.北京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1级 空气质量:优 优0 良50 轻度污染100 中度污染150 重度污染200 严重污染300 500 对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 建议措施: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污染物空气质量分指数 PM2.550 O310 SO21 PM1049 NO215 CO8 未来三天空气质量预报 11月8日/星期六 首要污染物:PMjvzq<84|z0hkonre0eun0ls1Avong|ycorC29?76;;835=<3
6.北京空气质量预报北京空气质量北京空气质量查询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北京 晴6~15℃ 北风 湿度 50% 62 AQI 空气良2025-11-08 09点全国排名: 175/262 击败了33.2% 空气质量不错,可正常户外活动,对易敏感人群有较弱影响。 北京天气预报 北京15天天气 北京11月份天气 北京穿衣指数北京未来15天空气质量指数预报 jvzquC41o0zjcwvk0eun1jnt1dkjlrsi10nuou
7.北京空气质量污染物空气质量分指数 PM2.5209 O35 SO21 PM10134 NO224 CO10 未来三天空气质量预报 11月7日/星期五 首要污染物:PM2.5空气质量级别:2级 11月8日/星期六 首要污染物:PM2.5空气质量级别:2-3级 11月9日/星期日 首要污染物:PM10空气质量级别:2级 PMjvzq<84|z0hkonre0eun0ls1Avong|ycorC29?75496:5?;6
8.北京空气质量已达严重污染北京空气质量已达严重污染 新京报讯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官网消息,截至3月28日6时,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已达500,污染级别为6级,已达严重污染标准。目前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jvzquC41pg}t0|npc0io1;546/64/;=1fgzbku2kpcvwrtf7;2644>3f0jznn
9.北京空气质量指数AQI北京 北京10-15 03:00更新 58 良 数据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 50 100 150 200 300 >500 优 良 轻度 中度 重度 严重 单位:μg/m3(CO为mg/m3) 温馨提示 空气好,可以外出活动,除极少数对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以外,对公众没有危害!jvzq<84dfogq0€jcvjks0lto0et0ojvk13622:53224tj}rn
10.北京PM2.5空气质量北京市PM2.5空气质量指数北京PM2.5实时空气质量 30优数据更新:2025年11月11日 08时 北京最近24小时空气质量 北京最近30天日平均空气质量 2025年11月09日 星期日23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66 2025年11月07日 星期五74 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157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182jvzquC41yy}/|pokc0ipo8uo475cgrokpi4ivvq
11.当前北京空气质量已达重度污染,9日才彻底改善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今日16时,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已突破200,达5级,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其次为PM10。最新预报显示,9日空气质量彻底改善。 北京实时空气质量。图片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官网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1月2日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jvzq<84o0epn7hqo1mc1jwvkerfu872473238571euovnsvaRhSCJWJz2H/j}rn
12.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记者从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整体有利的情况下,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O₃)同步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编辑 杨利jvzquC41o0hkpn|u0eun0ls1fgzbku4386738:67;3:94:3jvor
13.北京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北京市环境监测pm2.5北京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1月5日19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213,达到五级重度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PM2.5。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MFMMBC9X275:B6\H0jvsm
14.北京市空气质量预报今日空气质量-北京市 158 中度污染 可能出现轻度刺激症状,呼吸或心脏系统薄弱人群应减少户外锻炼。 主要污染物: PM2.5 (2.5 微米以下细颗粒物) 我们的 Cookie,由您掌控。 The Weather Channel 使用此浏览器上的数据、Cookie 和其他类似技术来优化我们的网站,并根据您的 IP 地址的大致位置为您提供天气功能。jvzquC41yggujnw0eqs0|q2EP1lptnhcuv5bk{2swcrjv‚4n197dc<99g4?5:nj;6;664>fc7694hj>3fc<:9
15.北京空气污染指数今日指数预报原因治理北京今日空气污染:63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0 50 100 150 200 300 500 (数值越大,污染越严重)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雾霾时代 Haze Time 何处"安身" 今日空气质量分析: 出去走走放松心情,感受下美好大自然吧。 温馨提醒:空气质量指数(AQI)标准对应表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影响jvzq<84yyy4twƒmqwvobpzn3364dqv4dgkpjpp4mqpmrk€ztcp4ivvq
16.北京市空气质量预计明天恢复良好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昨天,北京雾气弥漫,扩散条件不佳,空气质量也随之下滑,上午全市中重度污染,下午转为轻度污染。从预报来看,今天京城空气质量预计轻度污染,明天随着中层气温下降打破逆温,叠加降雨影响,空气质量将恢复良好水平。 从10日开始,受不利扩散条件及区域性污染影响,本市经历一次PM2.5污染过程。11日至12日本jvzq<84dl0vfqyqg0eun0ls1p4532;9126741l66766.69=2::?60qyon
17.今日多方媒体传出重磅消息,10月30日上午开始,北京空气质量预计今日多方媒体传出重磅消息,10月30日上午开始,北京空气质量预计逐步改善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 (陈杭)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官方微博29日通报称,根据最新空气质量预报结果,30日凌晨起,冷空气逐渐影响北京,预计30日上午开始,受北部高压作用,北京扩散条件好转,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据介绍,27日起,京津冀区域出现强逆温jvzq<84o0vuqu}jr0eun0ls1rqyu1;54737228tw8p~65~sxfd4ivvq
18.北京空气经历污染过程机构解析气象条件影响中新社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陈杭)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北京正经历一次污染过程。截至5日17时,北京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11月2日起,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逐步积累,出现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本地排放叠加区域传输,北京PM2.5浓度持续升高jvzquC41yy}/kvqkpg4dp8sgyu5hwxsgk1814>4332<2V:7;4286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