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交通安全设施的创新屡见不鲜,包括斑马线的创新、交通信号灯的创新,支持者认为体现城市温度和人文关怀,并有警示效果;也有多数不赞同的认为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责任如何判定等,甚至有时候标准制定单位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
近日,“主动发光交通标志”成为了行业内的热点讨论话题。
文件信息显示,2021年6月至11月,交通运输部组织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展公路交通标志标线排查评估和优化提升工作。调研结果发现,北京大兴机场高速全线主要指路标志采用了LED背光源半透型主动发光标志,存在两点问题:
一是部分指路标志在夜间和白天呈现的底色不一致,不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关于高速公路指路标志颜色的规定;
大兴机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
从行业内发表的观点来看,讨论的焦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技术、产品创新是否可以超出国家标准;
二是主动发光标志产品是否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研究、验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专家观点:不能否定主动发光交通标志本身
一位研究主动发光标志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关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文件中部分指路标志在夜间和白天呈现的底色不一致不符合国标的问题确实还存在争议;
对于眩光的问题造成文字不容易被准确识别和认读的问题,这种现象是部分存在的情况,主要是汉字笔画密集的小字体,可能有时候看不清楚,白天看起来一样,但晚上主要是半透型,不打灯光的情况下,字是白的,底色是黑的或者看不见,如果普通标牌不打灯光可能是朦胧的,这个时候其实是标准未定义状态;在打灯光的情况下,差别很小。
城市道路主动发光交通标志
高速公路主动发光交通标志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王俊骅表示,主动发光标志在雨雾天和夜间有一定的优势,与普通反光膜标志可以有效互补,同时主动发光标志还可以增加实时诱导信息发布的功能,主动发光标志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国家推荐行标准《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GB/T 31446-2015)也已经正式发布,而且比上位规范《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规定更加细致,要求更高,满足规范上述规范要求设计和建设的都是合法合规的,因此不能否定主动发光标志本身。但不否认的是,主动发光标志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比如老化、拼接的问题,由于维护成本或经费等原因,不能及时运维造成产品无法使用。
关于主动发光标志底色的问题,王俊骅认为,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规定了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底色是绿色,但是具体是哪种绿色并没有细致要求,除非是精细到色号,正常应该是做成绿色是没问题的。实际使用中应该也有不符合标准的交通标志,但是不能说所有的主动发光标志都不符合标准。另外,底色还会受灯光影响,以及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和真实观察的也会存在差异。
关于眩光的问题,LED灯发光的频次跟亮度等都有关系,而且它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背景光源特别暗,主动发光会特别亮,字可能会挤成一团。而背景光源非常亮,主动发光标志比反光膜标志有更好的视认性。反光膜交通标志很远的位置看不清文字内容也属于正常,主动发光标志属于一种创新性产品,可能大家就会自主发光标志对它要求很高,甚至要求可视距离要比正常的一般的交通标志要求高。
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研究结论
北京大兴机场高速全线主要指路标志采用的是LED背光源半透型主动发光标志,事实上,针对这项技术,大兴机场发光主动发光交通标志产品提供商赛康交安早几年已经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
赛文交通网获悉,由赛康交安创始人刘干组织编写、公开发表的《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研究与应用》一书中就提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联合赛康交安开展了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夜间视认性对比试验,以及应用主动发光技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测试评价研究。
《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研究与应用》书中显示,2016年,受赛康交安委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夜间视认性对比试验。
试验选取了位于北京通州区的交通运输部试验场长直线试验路段作为试验路段,选取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一般道路指路标志及警告标志、禁令标志中典型标志类型作为试验标志。
根据文字使用频率、来源、笔画、字体结构、文字高度等选取原则,试验选取我国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公路交通标志视认性及设置有效性研究》开展相关标志试验时所选取的试验路名为本次试验用字,包括:“鼓楼”、“紫霞”、“青莲’,、“华硕”、“南阳”等五个路名,用字使用了刻绘大师软件处理过的文字(文字的主笔画粗细在14左右)。
试验被试驾驶员选取了20名,其中50岁以上老年2人,35-50岁中年10人,20-35岁青年8人;女性驾驶员 7 人,其中青年类分布2人、中年类分布 4 人,老年类分布 1人;所有被试的矫正视力均在 1.0 以上。
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一般城市道路指路标志,半透式LED主动发光标志的视认性最好,并且明显优于Ⅲ类反光膜(高强级)逆反射指路标志和点阵式LED主动发光标志。其中,半透式LED主动发光标志的视认距离比Ⅲ类反光膜(高强级)逆反指路标志的视认距离提升46%。
对于高速公路指路标志,LED主动发光标志视认效果明显优于Ⅴ类反光膜(钻石级)逆反射指路标志。点阵式LED主动发光标志与半透式LED主动发光标志的视认效果差异不大。主动发光标志的视认距离比Ⅴ类反光膜(钻石级)逆反射指路标志的视认距离提升63%。
对于警告标志与禁令标志,主动发光标志较Ⅲ类反光膜(高强级)逆反射标志具有更优的视认性,视认距离提升20%。
摘自《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研究与应用》中
“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夜间视认性对比试验报告”
2017年10月,赛康交安联合同济大学发布了“应用主动发光技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测试评价结题报告”,其中分析了LED主动发光标志投资效益比。
据该结题报告中结论显示,LED主动发光标志的发展与创新,对防止夜间及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因道路交通标志视认性不足、违规使用远光灯等原因造成交通安全事故有很大的帮助,在全寿命周期内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而其所拥有的高亮度、高交通安全效益性及低能耗,使得LED主动发光标志推广前景广阔。
摘自《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研究与应用》中
“应用主动发光技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测试评价结题报告”
突破标准的创新怎么办?
关于争议的另外一个焦点,主动发光交通标志到底是否突破了国家标准呢?
一方面,交通运输部《通知》指出部分LED背光源半透型主动发光标志存在不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关于高速公路指路标志颜色的规定;另一方面,赛文交通网也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位公路机电专业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他对赛文交通网表示,团队内部曾对此进行过探讨,查找相关标准规范,最终结论倾向于该做法并没有突破相关国家标准。
赛文交通网暂且不论这项创新是否突破国家标准。值得探讨的是,如果一些经过测试、论证过,切实可用的创新技术产品突破了国家标准,是否还可以投向市场商业化?
“国家标准的制订、实施过程,是科技成果凝炼、推广的过程。同时,国家标准也为技术创新建立了规则和秩序。创新的应用应该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框架及原则下,以不同的手段、方案、技术路径等实现标准规范的要求,这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目标。对实际中确有需求的、国家标准规定以外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GB5768.1—2009)中也有相关规定,即应向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报备,并由标委会组织评议、确定试用区域、进行试用评价等。”
写在后面
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创新,但同时需要避免那些“伪创新”。
结合近几年的行业技术产品创新情况来看,在国家鼓励创新背景下,对创新产品如何判定、鉴别,引导、支持都是现实课题,行业创新、产业发展的配套软服务、软支持也有待完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