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昕一,劳里(Lauri Myllyvirta)
作者均供职于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2013年前后几年,全国多地,特别是北方地区雾霾频发,这是由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导致的,人为大气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忧虑通过互联网不断扩大,“空气末日”、“北京咳”成为当时的热门词。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2013年秋季,中国政府颁布“大气十条”防治区域大气污染,蓝天保卫战打响。此后数年,政府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保障蓝天保卫战接力攻坚。
回顾中国蓝天保卫战,已经持续推进近10年,2021年不仅是北京年度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而且中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由2015年五分之一增加到2021年的三分之二,全国多数人和首都人民一样,享受到了蓝天保卫战接力攻坚所带来空气质量的切实改善,中国治霾之道成效显著。
蓝天保卫战接力攻坚
2013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提出35条措施,覆盖了机动车污染治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减排考核等10个领域,被业内称为“大气十条”(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标志着中国蓝天保卫战启动。“大气十条”在2013-2017年间帮助中国取得了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三个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部超额完成了目标。
2018年7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在时间上与“大气十条”承接,被认为是“大气十条”二期(以下简称“大气十条”二期)。“大气十条”二期覆盖更多城市且更详细,比如增加汾渭平原城市群,在主要污染物PM2.5的控制目标上,它与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持一致。
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评估,至2020年,中国各地区完成各项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同时,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编制“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相当于大气污染防治第三阶段行动计划,初步目标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要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并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2]。
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公众提供可靠信息
“十三五”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布局
2012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发布,把PM2.5和O3新增为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常规指标。为了配合空气质量新标准执行,2012年至2014年,生态环境部逐步建立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并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网站公布空气质量信息,该网络设置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的5000余个监测站点(其中1436个国控站点,如图1所示),覆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
2015年全国共有367个城市(包括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29个县级市或区)监测并公开包括PM2.5在内的6项监测指标,这是2012年空气质量新标准颁布后,首次披露如此大规模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极大推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透明度。
2021年全国三分之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笔者通过梳理国家和各省环保部门自2015年以来发布的全国367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发现,从全国和各省来看,2021年与2015年相比,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38%(如图2所示),其中北京市下降59%,降幅最大,“大气十条”圈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降幅较为显著,而“大气十条”二期增加的汾渭平原地区改善相对滞后。
2013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高达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新国标中PM2.5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的二级浓度限值,这是中国蓝天保卫战取得的重要里程碑[5]。在不到十年时间内,PM2.5年均浓度降低了近三分之二,创下全球超大城市空气治理改善的最快纪录。
北京治霾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目前PM2.5年均浓度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指导值年均5微克/立方米(2021年版)[6]。北京的治霾之路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5-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PM2.5浓度年均值变化
制图: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从城市层面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城市达标比例如图3所示,在2015年首次可获取全国367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数据时,367个城市中,仅7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在2017年,即“大气十条”末,达标城市数量增加到109个,2021年增加到244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2021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比
制图: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2015年至2021年,全国36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由2015年的五分之一增加到2021年的三分之二,而未达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群、汾渭平原、西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燃煤污染和沙尘天气是给空气质量“拖后腿”的主要因素。
中国治霾之道
每个国家和城市要因地制宜的来制定符合本地或本国国情的空气污染治理策略,以下几条中国治霾之道值得借鉴:
建立全面可靠的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报告系统,便于公众和科研人员获取实时和历史数据。
制定空气污染治理目标和时间表,明确权力和责任划分。除了制定空气质量标准,还需要达标路线图和各个时间节点的分期目标。中国就为所有重点地区制定了年度目标,并进行月度和年度考核。
国家及区域性的空气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需要瞄准所有重点排污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仅在单一城市内部无法全面治理污染,因为很多污染物来自城市外围,所以需要建立区域联防机制。行动方案需要根据科学评估确定污染来源,并瞄准所有重要的污染源。以往有些城市仅针对一到两个污染源展开治理,但来自其他污染源的污染却增加了。
制定严格的火电厂、工业和交通排放标准且执行到位。中国治霾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起重点污染源在线连续污染监测系统,并自动对每次超标排放进行处罚。
跨越末端治理,通过提高清洁能源装机、建设可持续交通、提高能效等方式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而不仅停留在污染末端治理。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可期
展望未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皆有很强的动力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公众也正在期待进一步的改善。目前,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依靠污染末端治理,比如煤电厂安装脱硫、脱硝、除尘设备,而与此同时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费总量仍在增加。通过末端治理方式来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的空间愈发减少。
进一步的改善则需要调整能源结构,这也说明空气质量的改善更需要系统性的调整——从源头优化中国的能源和经济结构,协同治理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利用“蓝天保卫战”建立起的监测系统和执行能力,中国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协同治理上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
关于能源像素Energy Pixel
在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能源行业的脱碳转型成为其中关键一环。全新升级的原创媒体平台能源像素Energy Pixel(原ID号: 能源大嘴)旨在聚焦海内外能源领域的最新动向,为能源行业从业者、关注者提供及时、全面、有深度的行业内容和观点。在低碳转型的全球博弈下,探究能源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能源像素编辑部
编辑 | Xinnan Stephanie
排版 | Xinnan
美术 | Sendi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