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冬季节,雾霾都会如约而至,它遮天蔽日、吞噬健康,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雾霾”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代名词。甚至近几年,北方的雾霾天气出现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的趋势。在广大媒体的宣传下,很多人都了解了雾霾(PM2.5)的危害,但对雾霾的成因和如何防范还缺少认识。
雾霾的形成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从而降低能见度。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形成霾的细颗粒物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自然来源比如火山爆发,以及沙尘暴、自然火灾等等。人为排放主要来源就是各种各样的燃料燃烧,包括工业的、农业的,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施工产生的扬尘、餐饮油烟等。PM2.5颗粒物是构成霾的主要成分,也是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成分。这些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会形成霾。
值得一提的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细颗粒物(一次颗粒物)和在空气中通过反应生成的细颗粒物(二次颗粒物)。在中国的主要城市群,一次颗粒物大约只占到了所有颗粒物的30-50%,而二次颗粒物占到了50-70%。而这些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和氨气密不可分。
燃煤、汽车尾气污染源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会被氧化成气态硫酸、硝酸,再与过量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硝酸铵颗粒物。在充分吸收水分后,上述颗粒物的直径涨到可以接近可见光的波段,消光作用极强,这样的细颗粒物达到特定浓度后,灰霾天气就会出现。简单的来说,氨气是大气灰霾的生成促进剂。
2017年,美国六所大学、几个州和联邦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盐城湖雾霾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源展开了一项研究。发现,雾霾中的氨很高的比例来自农业和畜牧业,包括以氨为基础的肥料和动物粪便,此外,森林大火、汽车和工业也有贡献。
中国是全球氨排放的热点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心主任王跃思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氨排放问题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a在雾霾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在区域尺度的氨气排放清单中,农牧业的贡献较大,交通和工业过程氨气排放较小。但在城市地区,汽车排放的氨气对雾霾形成的贡献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在秋冬季,雾霾形成多与静稳天气条件有关,局地排放的氨气在城市内累积,使得雾霾中来自非农业源的氨气比例上升。
如何预防
氨是形成硫酸铵和硝酸铵的重要前体物质,是雾霾的“催化剂”,因此,治霾不控氨,成效打对折。
长期以来,氨气排放源普查、治理对策研究,并未得到学界和环保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于每年全国氨排放总量、地区分布,以及各个污染源的排放量,目前都没有明确的数据。可以说对氨排放的精确估算是当前困扰我国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问题。
多项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氨约80%来自农业。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大量的氨逃逸,是氨气最重要来源之一。中国氮肥利用率偏低,约为30%—35%,损失率平均达45%。农民为了保证产量,往往过量施肥,除植物吸收外,多余部分中的氨便释放到大气中。另外,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也会排放氨气,且更难控制,很多学者认为畜禽养殖对氨排放贡献超过50%。养殖场装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因此,要控制氨排放,改变粗放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