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危害巨大!”
“中国必须对气候问题负责,并做出改变。否则,全球的气候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治!
2021年,“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终于对中国“下手”了。
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年仅18岁的她将中国批得体无完肤,恶意污蔑中国的环保政策。
台上,她唾沫飞溅、手舞足蹈;台下,欧洲官员喜笑颜开、暗中偷笑。
可悲的是,格蕾塔·通贝里对自己的“定位”毫不明晰——她自认为对环保事业倾尽全力,而她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玩偶”罢了——在欧洲人眼中,她就是在一个“气候工具”。
那么,环保少女和中国究竟有何渊源?作为“政治玩偶”的她究竟知晓自己的作用吗?
(格蕾塔·通贝里)
一、指责中国:环保少女火爆全网
2018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现场,环保少女第一次正式现身于媒体面前。
作为年龄最小的与会代表,通贝里展现了超过自己年龄的冷静与成熟:
“代表着气候正义”、“绵延子孙万代”、“政治高度的认同”……一系列模糊而官方的话语从其口中脱口而出。
搭配着犀利而夸张的表情,再加上西方媒体的刻意追捧,通贝里一炮而红,“环保少女”就此诞生。
在炫目的聚光灯下,通贝里“渐入佳境”,各种“金句”频出,几乎就要声泪俱下:
“《巴黎协定》必须得到执行,这正是今日我们聚集于此的目的!但你们却是抛弃了子孙万代,置环境于不顾。”
“无耻至极!大海都在悲鸣、土地已在颤抖。”
(格蕾塔·通贝里)
你以为他们是在感到羞赧吗?不,他们对于这个年轻的少女感到可笑。
对于在场的老练的政治家而言,所谓的“气候”,终将服务于政治,正所谓“无政治,不气候”。
但是,作为西方世界精心挑选的环保代言人,通贝里表现得越是疯癫,就越符合西方人自己的利益。
只要通贝里对某一国的环境政策发出质疑,西方媒体就如苍蝇般蜂拥而上,大加指责,迫使其停掉工厂、裁减员工,根本不会在乎他们是否会因此失业,甚至饿死。
在这般加持下,通贝里如入无人之境。只要她想,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逃过,即使是中国也只能“无辜躺枪”。
正如前文所述,通贝里指责中国“大规模使用一次性筷子”,而事实上,将她的话称为“胡说”都不为过!
中国的一次性筷子,都是竹子或者是专门用于此的速生林,绝非欧美人奢华家具所砍伐的高质量木材。
(格蕾塔·通贝里)
众所周知,竹子的根系只要不被破坏,那么它就可以说是“不死之身”,就像韭菜一般,一茬又一茬;
而且,速生林成长速度极快,砍了之后很快又会长成,根本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反而会涵养当地的水分。
相反,欧洲人所用的刀叉需要开采大量的铁矿——机器轰鸣、黄沙漫天,这样的污染不是更大吗?
事实面前,环保少女却是装聋作哑,对来自中国的抗议视而不见,依旧自顾自地指责中国。
可怜,通贝里这样一个提线木偶,不仅荒废了学业、失去了童年,连自己的真正的诉求都无法表述。
通贝里当初只是一个为了不切实际的环保梦而“奋不顾身”的幼稚的小女孩,但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了难以抽身的“政治玩偶”。
二、政治玩偶:双标的欧洲人是在封堵他国的发展之路!
2020年,普京曾真诚地评价道:
“没人向通贝里解释过,这个世界是复杂多样……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是瑞典那样,有着高收入、高福利。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可能需要两百年的时间才能勉强达到瑞典现在的水平。”
(普京)
“我能肯定,通贝里是个真诚的女孩,但是没人教会她如何生活。”
普京的评价可谓是中肯至极。
然而,西方政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却是连一个小女孩都不会放过。
不,西方政客宁愿毁掉她,也不会让自己受到一点的威胁。
这个世界充满着参差,许多贫穷的非洲国家为了提振经济,大力发展工业,正经历着欧洲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
而不容忽视的是,这样的发展势必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只是,饿死与污染这道选择题,是通贝里能替别人选择的吗?
她似乎忘记了,在20世纪,正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煤炭为依托,欧洲的工业才得以迅猛发展。
而随着用煤量的增加,城市雾霾相伴而生。
在当时的欧洲,煤炭的广泛使用虽然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然而煤炭燃烧在释放能量的同时,还排放了大量烟尘、二氧化硫及碳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欧洲污染)
毋庸置疑,在英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生产与家庭燃煤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两大空气污染源。
如今,欧洲成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竟是忘记了自己“发家史”不成?
现代统计学家收集的数据显示,到伊丽莎白一世末期,伦敦的木柴价格和各种建筑用木材的价格远比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上涨得迅猛。
另外,煤炭在燃烧时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使受热物沾染上杂质,作为一种不卫生的污染燃料,它在市场上的消费也比木材便宜许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煤炭不仅供货量稳定,而且价格相对低廉,这就使人们出于省钱的目的而情愿忍受煤炭作为燃料使用时带来的一些缺陷。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煤炭代替木材而成为伦敦最主要的消费燃料毋庸置疑,其无限增加的供应量足以满足伦敦城市扩张过程中对燃料的庞大需求,其低廉的价格优势也十分突显。
在当时,欧洲工厂企业通过蒸汽机的运行将大量煤炭作为动力能源。
(欧洲污染)
而蒸汽机一直被视为“耗煤大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蒸汽机以煤为燃料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在运转过程中极大的耗煤量是蒸汽机不可避免的缺陷。
大的蒸汽机引擎每周需要消耗的煤炭达到20-24吨,蒸汽机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煤炭吞噬并将烟尘排放至空中。
随着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蒸汽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1870年英国总共有5万-10万台蒸汽机。
有人曾这么评价当时的英国:
“英国城市突然之间有上千个工厂和烟囱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18世纪中期,伦敦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审查的一个案件,就是关于一名男子对邻居冶铁排放的烟尘提起的诉讼。
由于冶铁行业会消耗大量煤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英格兰主要冶铁中心如伦敦也因其烟尘弥漫的环境而声名狼藉。
(欧洲雾霾)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的利用率已是大幅提升,污染已是大幅减弱,怎么欧洲人可以污染,非洲人、亚洲人就不行呢?
日本东京国立大学的教授就曾评价道:
“欧洲人如此双标,无疑令人作呕。”
事实上,欧洲人不仅对西方与西方世界之外的国家双标,对自己人也很“双标”。
三、政治工具:“愚弄民众”的通贝里
通贝里游走各国,大杀四方,连美国议员都甘拜下风,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欧洲摆脱美国、重夺话语权的一种尝试。
然而,在欧洲人“攘外”的同时,却是从未“安内”。
而生长在富裕国度的通贝里又岂会知晓人间疾苦?纵观通贝里的言论,似乎对欧洲本地的指责近乎为零。
这是为什么呢?自然是“家丑不可外扬”!
(欧洲水污染)
随着伦敦雾霾的持续恶化,伦敦东区由于受到盛行风的影响而成为雾霾重灾区,当地权贵较高的官员及资本雄厚的资本家都选择了伦敦污染相对较少的西区买房居住,而中下层阶级的居民依旧住在条件较差的东区。
当时伦敦东区的场景除了大量工厂,就是污秽的工棚和肮脏的居民区。
这里的一些工人甚至直接住在工棚中,厂房附近的街道也脏乱不堪,兵营式的老式住宅中挤满了一家几口人。
空气污染问题的爆发在无形中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差异性,西区成为伦敦所谓的富人区,直到今天伦敦市依然保留着这一特征。
(冰岛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
生存环境条件的下降直接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0岁,许多工人都患上了严重的佝偻病和气管炎。
此外,在伦敦烟雾恶化的时期,浓密的烟雾为市区提供了偷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的理想空间,烟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自我意识,一些工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在街道上公然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
可以说在烟雾蔓延的时代,社会道德的底线愈发模糊,社会问题频频出现。
2022年,意大利、德国等国的工业区雾霾再现,杂志《明镜》断言,德国“充满烟雾的污染”将“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然而,环保少女却是消失不见,装作全然不知一般。
(欧洲污染)
这正揭示了通贝里的真实命运——她只是个工具人,无辜又不无辜;而欧洲人的态度也揭示了世界环境保护的真正阻力正是来自于欧美大国!
四、弃之如敝屣:通贝里命运何去何从?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持续的贸易战与中美关系紧张带来的国际政治博弈与站边行为成为常态,竞争成为大国关系的“焦点”。
议题转移到贸易、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上,气候变化的重视与合作意愿不够。
虽然欧盟和美国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在特朗普冲击波影响下,对中国全球角色的不同看法使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变得疏远和脆弱。
(格蕾塔·通贝里)
欧盟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但仍认为中国可以且应该被视为一个经济和安全合作伙伴,而美国则希望完全限制中国对政策的影响力。
美国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和质疑气候治理,甚至退出《巴黎协定》,给欧盟气候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的退出对欧盟来说,缺少了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固碳减排技术研发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
碳捕捉和固碳减排技术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才支持,这也是助力欧盟气候政策能够进一步突破和探索出创新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支撑。
特朗普对气候问题的抨击与质疑,以及退出国际协议的行为使欧盟内部民粹主义力量攀升。
再加上英国脱欧,疑欧情绪上涨,气候变化问题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抵制与反对,欧盟内部对于采取更多气候行动的信心被动摇。
(格蕾塔·通贝里)
可惜,通贝里却是浑然不知。她就像被豢养在象牙塔里的鹦鹉,只能学习别人教给她的一切。
目前,通贝里几乎销声匿迹。这是为何呢?自然是因为欧洲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这种情况下,通贝里何用之有?
事实上,欧盟作为超国家机构不免存在着权力受限的问题,成员国分歧制约着欧盟气候政策的雄心与实施。
各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三个关键领域即能源、税收和土地使用政策方面继续享受高度的自主权。
国家对能源安全的敏感以及对竞争优势的过度担忧削弱了政策雄心,有争议的政治动态也可能会进一步拖累欧盟实现所需转型的能力。
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经不断深化,并意识到气候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事项的优先级并不相同,欧盟内部始终存在领跑者和落后者。
西欧和北欧国家高度重视气候政策,而竞争力和可承受性对中欧和东欧国家更为重要,脱碳往往被视为对工业和就业机会有害,有些国家对气候变化行动甚至表现出更强硬的反对态度。
由于成员国的能源结构迥异、能源转型方案不同,分歧不断显现。
目前,在疫情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低碳投资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打击。
疫情后的复苏可以让欧盟的脱碳进程重回正轨,但前提是疫情后的复苏措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欧洲绿色协议的优先事项相一致。
在这一过程中难以确保欧盟的气候政策不会经历关键转折点,从而使欧盟气候政策发展缓慢或难以有效推进实质性的气候中和措施。
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危机给予那些不积极的国家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欧盟的气候雄心将被不断内耗。
一些成员国呼吁取消气候措施,波兰建议停止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捷克则呼吁废除绿色协议,罗马尼亚同样要求放弃绿色协议,即将资金用于支持国家经济和卫生系统。
(欧洲污染)
随着欧盟经济的低迷,环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通贝里也陷入了“黑色童话”之中。
结语:
笔者曾读过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心想这是多么夸张的景象!
如今,再看魔幻的西方世界,只感觉“生活远高于艺术”。
以前,欧洲自认为自己发展新能源大有优势,便鼓吹“环保”、“生态和谐”,更是把通贝里推到台前,作为吉祥物。
通贝里不仅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还受到了拜登、默克尔等西方领导人的接见,甚至连续三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说实话,如此风光,放眼全球的年轻人,何人能及呢?
以前的形象有多高大,如今跌得就有多惨!
因为西方政客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只是“环保”不再是目标了,“生活”才是。
为了尽早踹开通贝里,欧洲媒体甚至称通贝里“通俄”,这无疑令旁人感到无奈至极。
谁也不知道,这个年轻女孩的未来之路,究竟何去何从。
参考资料:
新华社:《格蕾塔·通贝里:“气候政治”中的瑞典“环保少女”》,2019年。
南方周末:《从“环保少女”到“通贝里狂热症”,绿色政治席卷欧洲?》,2021年。
薄燕编:《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丁烈云主编:《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王佳存、王圣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年版。
[美]大卫·W·奥尔著:《危险的年代:气候变化、长期应急以及漫漫前路》,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
傅聪著:《欧盟气候变化治理模式研究:实践、转型与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巩潇泫著:《多层治理视角下欧盟气候政策决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著:《碳达峰与碳中和国际经验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21 年版。
薄燕:《“京都进程”的领导者:为什么是欧盟不是美国?》,载《国际论坛》2008 年 5 期。
薄燕:《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新变化与连续性》,载《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 年第 2 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