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敷设沉管法施工方案docx

认证主体:岳**(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海底电缆敷设沉管法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项目背景

1.1项目背景与工程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推进,跨区域电力传输需求日益增长,海底电缆作为连接陆地电网与海上设施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敷设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能源输送的稳定性。本项目拟采用沉管法敷设海底电缆,旨在解决传统敷设方法在复杂海况、大深度穿越及敏感区域施工中的局限性。沉管法通过预制混凝土管节浮运、沉放、水下连接等工艺,可显著提升施工精度、缩短工期,同时减少对海洋生态的扰动,适用于近岸、海峡及海底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2工程概况与主要技术参数

本工程为XX海峡海底电缆敷设项目,线路总长度约25km,其中沉管段长度8.5km,电缆采用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单根长度12.5km,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30年。沉管管节采用C60高性能混凝土,截面尺寸为6.0m×4.5m(宽×高),单节长度12m,壁厚0.5m,每节管节内预埋3根电缆保护套管。沉管段最大埋深3.5m,管节间采用柔性接头设计,允许转角±1.5°,轴向位移±50mm,以满足海底沉降及地震工况下的变形需求。施工工期为18个月,计划分3个管节预制场同步生产,采用4艘专用沉放船作业。

1.3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项目区域海底地形呈“U”型,海床标高-15m至-45m,表层以淤泥质土为主(厚度2-8m),其下为砂层(厚度5-12m)及强风化基岩。地质勘察显示,沉管段无活动断裂带,但局部区域存在浅层气囊,需提前进行探爆处理。水文条件方面,该海域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2.8m,最大潮差3.5m,表层流速1.2-1.8m/s,底层流速0.8-1.2m/s,百年一遇波高3.5m,波周期8.0s,沉放作业需避开台风及大汛期,选择流速<0.5m/s、波高<1.5m的窗口期施工。

1.4施工条件与周边环境

项目施工区域毗邻主航道,需设置临时禁航区(半径2km),与现有海底油气管道最小间距300m,交叉段采用定向钻穿越。周边敏感目标包括XX海洋自然保护区(距离沉管段1.2km)及XX渔港(上游5km),施工需满足《海洋环境保护法》要求,严格控制悬浮物浓度增量(增量≤10mg/L)。材料运输依托XX港(距预制场30km),电力供应由临时变电站提供(容量2000kVA),施工营地设置于岸线,占地面积约15亩。

二、施工方案设计

2.1管节预制工艺

2.1.1预制场布置

预制场选址于XX港后方陆域,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包含钢筋加工区、混凝土搅拌站、管节生产区及养护区。生产线采用台座法施工,共设置6条独立生产线,单线生产能力为1节/周。台座基础采用桩基+钢筋混凝土底板结构,承载力满足管节自重及施工荷载要求,沉降量控制在3mm以内。

2.1.2钢筋与模板工程

钢筋笼在专用胎架上绑扎,采用数控设备加工,主筋连接采用直螺纹套筒技术,接头率≤50%。模板采用大钢模体系,面板厚度6mm,背楞为双槽钢组合,设置三道对拉螺栓加固。模板安装精度控制在轴线偏差±2mm、平整度≤2mm/2m,采用激光扫平仪实时监测。

2.1.3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60,配合比掺加15%矿粉和8%硅灰,水胶比0.32,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采用分层浇筑工艺,每层厚度30cm,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间距5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逸出为准。浇筑完成后覆盖土工布并自动喷淋养护,养护期不少于14天,前7天养护温度不低于15℃。

2.1.4管节出运准备

管节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台座上安装临时钢封门,内置3根DN300注浆管及压力传感器。采用气囊顶推法移运,移运速度控制在5m/min,同步监测管节变形,最大挠度值≤L/1000(L为管节长度)。移至出运码头后,安装浮运所需的钢浮箱及系缆点。

2.2浮运与沉放工艺

2.2.1浮运方案设计

采用四艘拖轮协同作业,主拖轮3200HP,两艘辅助拖轮2400HP,配备GPS差分定位系统。浮运速度控制在3-5节,选择平潮时段出港,沿途设置3个临时锚泊点用于避风。拖航过程中实时监测管节吃水变化,允许偏差±50mm,遇浪高超过1.2m时立即中止作业。

2.2.2沉放作业流程

沉放采用"四点锚定法",在管节四角设置液压沉放系统,单点起重量500吨。沉放前进行潜水员探摸,确认基槽平整度符合要求(高差≤100mm)。初始沉放阶段采用"灌水压载"方式,控制下沉速度≤0.5m/min,管节底距设计标高1m时暂停,进行姿态微调。

2.2.3精度控制措施

沉放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声呐阵列实时监测,平面定位精度±50mm,垂直度偏差≤1/1000。管节接近基床时,通过调节各舱注水量实现姿态调整,最终落差控制在±30mm。沉放完成后立即锁定液压系统,防止水流扰动。

2.3水下连接技术

2.3.1GINA止水带安装

管节对接面预埋不锈钢剪力键,对接前清理接触面至Sa2.5级除锈标准。GINA止水带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材料,压缩量控制在设计值的±5%以内。安装时采用液压同步张拉装置,确保止水带均匀受力,压缩过程持续监测水密性。

2.3.2Ω型钢环连接

在GINA带内侧安装Ω型不锈钢密封环,采用螺栓分序紧固。紧固顺序遵循"先中间后两侧"原则,分三次完成,最终扭矩值控制在800±50N·m。连接完成后进行0.6MPa水压密封试验,稳压30分钟无渗漏为合格。

2.3.3最终接头处理

最终接头采用"水下现浇混凝土"工艺,使用专用钢模板,内设双层钢筋网。混凝土采用水下不分散剂,坍落度控制在220±20mm,浇筑导管直径250mm,间距1.5m。浇筑过程中通过测绳测量混凝土面高程,确保与相邻管节平顺衔接。

2.4基槽处理与监测

2.4.1基槽开挖工艺

采用耙吸式挖泥船开挖,分层厚度1.5m,边坡坡度1:3。开挖过程中使用多波束测深仪实时监测,超挖量控制在200mm以内。基槽开挖完成后进行潜水员探摸,清除孤石及杂物,局部凹坑级配砂石回填。

2.4.2基床抛填整平

基床采用10-100kg级块石抛填,顶面预留50cm沉降余量。整平采用液压刮平船,精度控制在±50mm/2m范围。抛填完成后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地基承载力不低于0.3MPa。

2.4.3施工监测系统

布设由12个水下倾角传感器、8个孔隙水压力计及6个沉降盘组成的监测网络。数据通过水声调制解调器实时传输至岸基控制中心,监测频率为沉放期每2小时一次,稳定期每日一次。当累计沉降量超过20mm时启动预警机制。

2.5特殊工况应对

2.5.1台风期防护措施

当接收到台风预警时,提前48小时完成管节临时封堵,沉放船舶撤离至避风锚地。已沉放管节顶部安装临时钢防护罩,抗风浪等级按12级设计。台风过后组织潜水员检查管节结构完整性,必要时进行灌浆加固。

2.5.2漂流物应急处理

在主航道设置防污网拦截漂浮物,配备应急打捞船。若发生电缆被渔网缠绕,采用ROV(水下机器人)进行无损切割,切割位置距管节外缘不小于1m。每次应急作业后对电缆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确保性能不受影响。

2.5.3沉降补偿技术

对软土地基段采用"注浆+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注浆采用劈裂注浆工艺,孔距1.5m,注浆压力1.5MPa,水泥水灰比0.8。碎石桩直径600mm,桩长穿透软弱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kN。施工期间通过分层沉降仪监测地基固结度。

三、施工资源配置与管理

3.1人力资源配置

3.1.1组织架构设计

项目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总部设项目经理部,下设工程部、技术部、安全部、物资部;现场分设预制工区、浮运工区、沉放工区、连接工区。各工区配备专职工程师3-5名,技术员8-12名,实行"工区长负责制"。项目部每周召开生产协调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解决现场问题。

3.1.2人员配置标准

预制阶段配置钢筋工40人、模板工30人、混凝土工25人、起重工12人;浮运阶段配置拖轮船员32人、定位工程师6人、潜水员8人;沉放阶段配置沉放操作员16人、测量员12人、潜水员10人。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100%,其中潜水员需具备PADI商业潜水资质。

3.1.3培训管理体系

新员工入职需完成72小时安全培训,包括海上作业规程、应急逃生演练。技术人员每季度参加新技术培训,重点掌握BIM建模、GPS-RTK定位技术。潜水员每月进行高压氧舱训练,模拟30米水深作业环境。建立"师徒制"传帮带机制,关键岗位设置AB角。

3.2设备资源规划

3.2.1船舶配置方案

配备4艘专用工程船舶:3000吨级沉放船1艘(配备4×500吨液压系统),2400HP全回转拖轮2艘,2000HP锚艇1艘,500方/小时混凝土搅拌船1艘。船舶配备动态定位系统(DP-2级),定位精度±0.5米。

3.2.2机械设备配置

预制场配置20吨龙门吊4台,200吨液压顶推系统2套,布料机3台。沉放工区配置500吨液压千斤顶16台,200kW发电机8台,声呐扫描系统2套。基槽处理配置2000方耙吸挖泥船1艘,液压刮平船1艘。

3.2.3检测设备配置

配置全站仪(LeicaTS60)3台,多波束测深仪(ResonSeaBat7125)2套,水下机器人(ROV)2台(工作深度100米)。材料检测设备包括万能试验机、混凝土渗透仪等共计15台套,建立工地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

3.3材料资源管理

3.3.1主材供应体系

混凝土采用C60高性能混凝土,由本地商混站直供,配合比经第三方验证。钢筋采用HRB400E级,直径16-32mm,按批次进场复检。电缆采用XX厂220kVXLPE绝缘电缆,预埋套管采用HDPE材质,环刚度≥8kN/m²。

3.3.2辅材管控措施

止水带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邵氏硬度70±5,压缩永久变形≤20%。密封胶采用聚氨酯双组份产品,断裂伸长率≥300%。防腐涂层采用环氧富锌底漆+环氧云铁中间漆+聚氨酯面漆,干膜厚度≥400μm。

3.3.3材料验收流程

所有材料进场需提供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主材实行"三方见证"取样,监理、业主、施工方共同封样。辅材按GB/T19001标准验收,不合格材料24小时内清场。建立材料追溯系统,每批次材料唯一编号。

3.4供应链管理

3.4.1供应商选择机制

实行"资格预审+综合评分"招标,主材供应商需具备ISO9001认证及类似工程业绩。评分标准:价格占40%,质量占35%,交货期占15%,服务占10%。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动态评估淘汰率不低于10%。

3.4.2物流保障方案

钢筋、电缆等大宗材料通过海运直达XX港,配备200吨级驳船4艘。散装水泥采用散装水泥船运输,日供应能力500吨。建立"海上补给站",在沉放点5公里范围内设置临时仓储平台,储备应急物资。

3.4.3库存控制策略

采用ABC分类法管理:A类材料(电缆、止水带)安全库存15天,B类(钢筋、水泥)安全库存10天,C类(辅材)安全库存5天。建立JIT(准时制)采购模式,减少资金占用。库存周转率目标≥6次/年。

3.5资源动态调配

3.5.1进度协同机制

应用Project软件编制4级进度计划,将资源需求细化到周。每月召开资源协调会,根据沉放窗口期调整船舶调度。当沉放作业延期时,优先调配备用船舶资源,确保关键路径不受影响。

3.5.2应急资源储备

设置应急资源池:备用拖轮1艘(2000HP)、备用发电机2台(300kW)、应急潜水装备2套(含30米饱和潜水系统)。建立区域资源联动机制,与相邻项目签订资源共享协议。

3.5.3资源优化算法

3.6资源成本控制

3.6.1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三级成本核算:项目总成本→分项工程成本→工序成本。设置30个成本控制点,其中船舶租赁费、材料采购费、人工费占直接成本75%。采用BIM5D技术实现成本可视化。

3.6.2消耗定额管理

制定材料消耗定额:混凝土1.05m³/m³(含损耗),钢筋1.03t/m³,电缆1.02t/km。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超耗部分需提交分析报告。每月进行成本偏差分析,偏差率超过5%启动预警。

3.6.3节能减排措施

船舶采用节能型主机,燃油消耗率降低15%。预制场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50万度,覆盖30%用电需求。推广LED照明灯具,较传统灯具节能60%。建立碳排放监测平台,年减排目标2000吨CO₂。

四、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

4.1进度管理体系

4.1.1总体进度计划

采用Project软件编制四级进度网络图,将项目分解为管节预制、基槽处理、浮运沉放、水下连接四个关键阶段。总工期18个月,其中预制阶段6个月(含1个月弹性时间),浮运沉放阶段8个月(避开台风季),水下连接阶段3个月,验收阶段1个月。设置12个里程碑节点,首个里程碑为首个管节出运,最终里程碑为系统通电。

4.1.2关键路径分析

识别三条关键路径:管节预制→基槽验收→浮运沉放、材料采购→电缆敷设→终端头安装、沉放船调试→首节沉放→最终接头。其中管节预制与基槽处理存在交叉作业,通过BIM模型优化空间利用,缩短关键路径15天。

4.1.3动态进度控制

实行周进度检查制度,对比计划与实际完成量,偏差超过5%启动纠偏。采用赢得值法(EVM)监控进度绩效指数(SPI),当SPI<0.9时增加资源投入。建立预警机制,连续两周进度滞后时召开专题会调整计划。

4.2质量控制体系

4.2.1质量标准制定

编制《沉管法施工质量验收实施细则》,参照GB50205钢结构规范、JTJ258港口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制定56项量化指标。重点控制管节混凝土强度(C60,允许偏差±3MPa)、基槽平整度(≤100mm/2m)、对接精度(平面偏差±50mm)。

4.2.2材料质量控制

实行材料"双检制":供应商出厂检验+工地复检。钢筋按60吨批次进行拉伸试验,混凝土每100方留置9组试块。电缆敷设前进行工频耐压试验(电压318kV,时间5分钟),密封胶进行剥离强度测试(≥7N/mm)。

4.2.3工序质量控制

实施"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和"首件验收"制度。管节浇筑前检查模板垂直度(偏差≤2mm),沉放时实时监测管节姿态(倾角≤0.1°)。水下连接完成后进行0.6MPa保压测试,持续24小时无渗漏为合格。

4.3监测与检测技术

4.3.1施工过程监测

布设由12个水下倾角传感器、8个孔隙水压力计及6个沉降盘组成的监测网络。数据通过水声调制解调器实时传输至岸基控制中心,监测频率为沉放期每2小时一次,稳定期每日一次。当累计沉降量超过20mm时启动预警机制。

4.3.2无损检测应用

采用相控阵超声检测(PAUT)检查管节焊缝,覆盖率100%。混凝土结构采用地质雷达扫描,探测深度0.5m,分辨率2cm。电缆接头采用局部放电检测,背景噪声控制在5pC以下。

4.3.3水下摄像验证

沉放完成后使用4K高清摄像机进行360°扫描,重点检查GINA止水带压缩状态、Ω型钢环连接部位。影像资料经AI图像识别分析,自动识别裂缝、渗漏等缺陷,准确率达95%。

4.4质量事故预防

4.4.1风险识别评估

建立风险矩阵图,识别出12项重大风险:管节浮运倾覆(概率中等,后果严重)、基槽坍塌(概率低,后果严重)、GINA带渗漏(概率高,后果中等)。采用FMEA分析法计算风险优先数(RPN),对RPN>100项制定专项预案。

4.4.2预防措施实施

管节浮运配置4艘拖轮,设置2个备用锚泊点。基槽开挖采用阶梯式分层工艺,每层厚度1.5m,边坡1:3。GINA带安装采用三阶段压缩工艺,每阶段保压30分钟,实时监测压缩量。

4.4.3应急响应机制

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应急小组,配备200吨级起重船、ROV水下机器人、应急潜水装备。制定《管节抢险作业指导书》,明确沉放事故、漏浆事故等8类情景处置流程。每季度开展桌面推演,每年进行实战演练。

4.5质量持续改进

4.5.1数据分析应用

建立质量数据库,存储材料检测、工序验收、监测数据等2000余条记录。应用帕累托分析法确定主要缺陷类型,其中基槽超挖占比42%,通过优化挖泥船参数将其降至18%。

4.5.2工艺优化升级

针对管节对接效率低的问题,改进液压沉放系统,同步控制精度提升至±20mm。研发新型水下整平机器人,整平效率提高40%,人工成本降低30%。

4.5.3经验反馈机制

实行"质量缺陷闭环管理",每两周召开质量分析会,形成《改进措施清单》。对重复发生的同类问题追究责任,建立质量积分与绩效挂钩制度。

4.6验收与交付标准

4.6.1阶段验收程序

实行"三阶段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基槽、管节接口)、分项工程验收(沉放段、连接段)、单位工程验收。验收由监理主持,业主、设计、施工四方参与,验收资料留存电子档案。

4.6.2最终验收要求

完成全部沉放段后进行系统调试,包括电缆绝缘测试(≥5000MΩ)、耐压试验(318kV/30min)、载流量测试(1.5倍额定电流)。提交《质量评估报告》《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等12项竣工资料。

4.6.3保修期管理

工程验收后进入2年保修期,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对沉降监测数据实行月报制度,当累计沉降超过设计值50%时启动注浆加固。移交运维手册、备品备件清单等技术文件。

五、安全环保管理

5.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5.1.1风险源识别

识别出重大风险源12项:管节浮运倾覆(风险等级D级)、沉放作业船舶碰撞(C级)、潜水减压病(B级)、基槽坍塌(A级)、GINA带渗漏(C级)。采用LEC法定量评估,其中潜水作业风险值320分,基槽开挖风险值450分,均超过320分重大阈值。

5.1.2分级管控措施

实行“红黄蓝”三级管控:A级风险(基槽坍塌)由项目经理每日巡查,配置实时监测系统;B级风险(潜水作业)设置专职安全员旁站,配备减压舱待命;C级风险(船舶碰撞)实行VTS(船舶交通系统)全程监控,每2小时更新船舶动态。

5.1.3风险动态评估

每月开展风险再评估,结合季节性变化调整管控重点。台风季增加船舶防风锚固检查,雨季强化基槽边坡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当监测数据超阈值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

5.2作业安全防护

5.2.1船舶作业安全

沉放船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抗风浪等级12级。船舶间安全距离≥500米,设置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碰撞预警。拖轮作业实行“一拖一”模式,禁止并排拖航。锚泊采用8吨霍尔锚,弃锚器定期测试。

5.2.2水下作业防护

潜水员采用30米饱和潜水系统,作业前必须进行30分钟氧预饱和。配备4人潜水小组,设1名水面监督员。ROV操作员需通过IRATA认证,作业半径限制在脐带长度80%内。

5.2.3高处作业防护

预制场龙门吊轨道两侧设置1.2米高防护栏杆,作业平台满铺防滑钢板。管节顶部作业使用全身式安全带,挂点强度≥15kN。风力超过6级时立即停止高空作业。

5.3环境保护措施

5.3.1水质保护

基槽开挖采用环保绞刀,转速控制在60rpm以下,减少悬浮物扩散。设置临时防污帘(水深10米处),扩散范围控制在200米内。施工船舶配备油水分离器(15m³/h),含油废水达标排放。

5.3.2生态保护

避开鱼类产卵期(每年5-8月)进行沉放作业。穿越保护区段采用无声爆破技术,单次药量≤5kg。施工区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当地鱼苗10万尾。

5.3.3噪声控制

混凝土搅拌站设置3米高隔声屏障,噪声控制在65dB以下。船舶作业关闭非必要设备,夜间22:00后停止产生噪声的工序。敏感区域(渔港)1公里内禁止夜间施工。

5.4应急响应机制

5.4.1应急组织架构

5.4.2专项预案

制定8项专项预案:管节倾覆抢险、溢油应急、人员落水救援、潜水事故、火灾爆炸、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其中溢油预案配备围油栏500米、吸油毡2吨。

5.4.3应急演练

5.5职业健康管理

5.5.1健康监测

5.5.2防暑降温

预制场设置喷雾降温系统,夏季作业时段调整为6:00-11:00、15:00-19:00。配备含盐清凉饮料(盐浓度0.3%),现场设置15个饮水点。

5.5.3心理健康干预

建立心理咨询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医师。每月组织海上作业人员家属探亲日,缓解长期离岗压力。开展“安全之星”评选,增强职业认同感。

5.6环保合规管理

5.6.1许可证办理

取得《海洋倾废许可证》(有效期2年)、《水下施工许可证》、《排污许可证》。施工前15日报送《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专家评审。

5.6.2环境监测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月度监测,指标包括悬浮物、pH值、溶解氧、石油类。在保护区边界设3个固定监测点,数据实时上传至海洋局平台。

5.6.3生态补偿

按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标准缴纳补偿金,用于珊瑚礁移植(面积5000㎡)、红树林种植(面积3000㎡)。建立生态修复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工程总造价的0.5%。

六、运维保障与文档管理

6.1运维体系构建

6.1.1组织架构设计

设立区域运维中心,下设电缆运维组、结构监测组、应急抢修组。配置专职工程师12名,技术员24名,实行7×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三级响应”机制:现场班组处理一般故障,运维中心负责重大故障,总部技术团队提供专家支持。

6.1.2人员配置标准

电缆运维组需持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结构监测组掌握声呐检测技术,应急抢修组具备潜水作业资质。关键岗位实行“双轨制”,A/B角人员定期轮岗。每年组织不少于40学时的专业技能培训,考核通过率需达95%以上。

6.1.3工具设备配置

配备运维专用船舶2艘(500吨级),搭载ROV水下机器人、声呐扫描系统、电缆故障测试仪。陆地设置移动检测车3辆,配备局部放电检测仪、接地电阻测试仪。建立设备台账,实行“一机一档”管理。

6.2监测预警系统

6.2.1在线监测网络

沿电缆路径布设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应变、振动参数。在接头部位安装微震传感器,捕捉局部放电信号。数据通过4G/5G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采样频率1次/分钟。

6.2.2预警阈值设定

温度预警值:导体温度≤90℃(环境温度+40℃时);应变预警值:≤0.2%ε;振动预警值:≤0.5g。当参数连续3次超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推送至运维人员终端。

6.2.3数据分析应用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健康度评估模型,输入历史运行数据生成电缆状态评分(0-100分)。评分低于80分时自动生成检修工单,预测性维护准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7月下旬还将有1到2个台风陆续生成台风活跃期持续随着第七号台风“范斯高”生成,今年已有7个台风出现,预计7月底到8月初仍是台风活跃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了7个台风,与往年同期持平;其中有3个在我国登陆,比常年同期多1.1个。台风“丹娜丝”和“韦帕”登陆时强度达到台风级,比常年同期偏多1.3个。这三个登陆台风的平均登陆强度为34.3米/秒(台风级),明显强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gtu1:622789387247684<46:8:54<60jvsm
1.阳江公司:追“蝶”捕风!抢抓发电“黄金期”台风新浪财经抢抓发电“黄金期” 本网讯近日,今年1号台风“蝴蝶”在我国南海生成,先后在海南、广东沿海登陆,导致广东粤西沿海狂风不止。受台风影响,两次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均达11级、风速达30米/秒。 面对肆虐的台风,阳江公司借助“海上风机高可靠抗台设计”“阶段性机组预防性维护前置”“前中后台快速联动”的抗台风策略,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p}jtrtotg8hgpvxbn872473186721fud/rshcu{fp?9444>70|mvon
2.历数那些对山东造成较大影响的台风每次都“刻骨铭心”新浪山东山东筑好“防护结界”度过台风期 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来势虽然汹汹,但在山东省各部门的积极应对和防御部署下,“稀客”目前已被“送”离山东。 22日,山东省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分别在山东省气象局报送的重要天气预报《台风预报》和《每日气象专报》批示,强调加强台风“安比”防御工作。 jvzq<84uf0yjpj3eqo4dp8sgyu5c1;53:/68/;91fgzbku2kjhzfpq6;4=39B3ujvsm
3.《解放军文艺》2023年第4期郭富文:雷海兵哥新作品这时,韩德森抬头望了望天,像是自言自语,“马上就来台风了,这鲣鸟都不远飞了,恋窝了。” “没有船怎么办?回不去了?我的论文答辩要泡汤了。”兰琼博士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没想到韩德森慢悠悠地冒出来一句:“那就在岛上生儿育女了。” 这句话当即惹怒了女博士,她狠狠瞪了韩德森一眼,重重地甩下两个字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5856485d6:=;:3344?<6269/j}rn
4.明阳智能:半直驱发电系统,轻量化和成本优势突出,未来可期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投入,在风浪数据收集、海上风机创新研发和海上风电施工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和积累,围绕深海漂浮式技术与国内外优秀研究机构进行了多次技术交流合作及技术攻关,为深海台风海域提供一种载荷传递合理、结构安全、运动响应平稳的半潜式漂浮式基础及创新型漂浮式基础,为明阳大兆瓦风jvzquC41ykte0rs/gp4dqv4jvor0yrsf/4:24@;7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