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气象监测能力,并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志清三十余年扎根于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先后参与了我国风云系列所有气象卫星的工程工作,并担任了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出色完成国家交给的使命,为我国气象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张志清。
这几天,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会商室里,张志清和科研团队的同事们围绕风云四号A星和B星的用户在使用卫星数据过程中,反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多次深度研讨,从而对卫星应用系统加以改进和优化。张志清说,2016年12月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到2023年年底已经在轨稳定运行七年,标志着这颗科研试验星已圆满完成了考核及寿命要求。作为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这七年中,风云四号A星凭借其优异的设计和性能,为我国的气象监测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志清:2018年9月份,“山竹”台风进入南海以后,由于这个台风非常强。中央气象台提出来,需要风云四号A星的垂直高光谱仪器来进行加密观测,然后把这个卫星数据资料同化到模式里,预报的结果和后来它(台风“山竹”)实际的登陆地点非常吻合。
张志清告诉记者,风云四号A星在设计之初,就拥有不同于欧洲和美国发展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技术路线,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大气温湿度三维探测,相当于可以给地球大气做“CT”,这是世界静止气象卫星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彻底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由跟跑、之后并跑到如今部分领跑的跨越。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志清:风云四号实现了我们自己国家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对天气的监测能力。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静止轨道上的高光谱大气探测和闪电监测。全球用风云四号新的探测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在短短几年里面,发表的文章上千篇。这个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因为以前,多数都是利用国外的卫星数据。
张志清说,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只有研制出更先进的气象卫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减少国家和人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他来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起,研制自主可控的先进气象卫星一直是他和同事们的奋斗目标。那时,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刚刚起步,张志清便和同事们一点点摸索着组装调试各类电子设备,他在大学时所学的无线电专业知识在这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起初的安装调试一套套设备,再到把这些设备组成一个个系统,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研制成功,并于1988年成功发射。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张志清与同事们先后参与了风云一号到风云四号所有型号气象卫星的工程与地面系统设计等工作,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来提升气象卫星的系统性能和定量化应用水平。为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志清:以前就是卫星有什么资料,那天气预报员就用什么资料。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他们天气预报员提出来看哪里,卫星就去看哪里。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两代、四个型号,总计21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的有9颗,可以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监测产品,是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静止和多个低轨道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通过多星在轨和组网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以提供三维、定量、全天候、高光谱、高时效等精密监测资料,为全球的防灾减灾工作贡献着中国智慧。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志清:气象卫星是作为气象灾害的“太空前哨”,发挥着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好了,实际上本质上就是在为民奉献,就是在为全人类造福。(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 李峻)